专栏名称: 明源云
明源云,是国内领先的不动产生态链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0909.HK),秉承“深耕数字科技,引领产业升级”的企业使命,坚持助客户成功的经营理念,明源云累计为7000多家不动产开发运营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人民日报评论员: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勇担重任 ... ·  19 小时前  
新周刊  ·  苦等三年,这8.5分神剧终于回归了 ·  昨天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  李永利院长赴铜梁调研人民法庭建设工作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25岁女演员之死:韩国娱乐圈的“男女有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明源云

城市微更新,也能持续创造现金流!

明源云  · 公众号  ·  · 2024-03-14 11:55

正文





在城市发展的精耕细作阶段,公共空间的翻新不仅关乎城市形象的改善,更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策略。创造有持续现金流的经营性空间,可以实现以下两个主要目标:


首先,提高闲置或低效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价值 通过对这些空间的改造和再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使这些资产发挥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这不仅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还有助于盘活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次,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投资吸引力 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公共空间可以为城市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这种“存量经营带动增量投资”的策略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阶段的城市更新中,该 如何创造有持续现金流的公共空间? 我们总结下来,可从创造更多的经营性新空间、让新空间有‘人流量和人留量’、为新空间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三个方面着手。


创造更多的经营性新空间


城市土地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三类:


1.

Ⅰ类是公共用地 ,主要用于建设道路、学校、医院、文化场馆、政府机关等公共基础设施。这类用地大部分是划拨用地,不能为地方政府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2.

Ⅱ类是产业用地 ,包括工业、商业、办公、酒店等用途。这类用地可以为企业创造正向运营收益,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等经济收益。


3.

Ⅲ类是住宅用地 ,主要用于建设商品住宅。在我国,由于没有实施房产税,所以商品住宅在销售后并不会为政府带来持续的直接经济收益。


基于三类用地划分,打造经营性新空间可以总结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将属于Ⅰ类用地的老旧、闲置/低效的空间类资产进行盘活,改变(局部)用地性质和空间形式,注入经营性内容。


截至2020年,我国已建成的公共用地面积大概为217亿㎡,占建设用地的37.1%,如果其中有十分之一成功转变为经营性空间,每年带来的收益就可以达到万亿。


厦门大学地下访客中心改造 项目为例。该地块原本是Ⅰ类用地中的教育科研用途,2015年以 BOT方式 (建设-经营-转让)改造为带有2600个停车位的地下车库和2.9万㎡的教育科研服务配套设施(即商业营业厅),每年可产生 三方面收益 :0.14亿的停车费、1.55亿的商业租金和近900万元的商业空间物业费。各项收入与运营费用、折旧平衡后,访客中心项目开发运营能够获得的利润为 0.94亿元/年


需要注意的是,划拨而来的Ⅰ类用地,在改造过程中如需改变用途,是 需要政府部门批准 ,并对土地使用权申请办理 协议出让


而且还需注意,原《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国有土地租赁合同》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明确要求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当公开出让、不得采取协议出让方式的用地, 应当按照 法律政策规定 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出让。


第二种是对Ⅱ类或Ⅲ类闲置或低效空间的改造,为其赋予新的用途——如消费、休闲、生产或办公等场景。


在产业或居住社区更新中,由于公共空间和办公、居住私人空间的紧密相连,翻新公共空间不仅涉及公共用地,还会涉及到产业或居住空间。因此,明确相邻空间的权属关系和不同用地的性质转换往往成为难点。


以喀什老城改造为例。它涉及4.9万户、507.21万㎡的危旧房改造。针对老旧民居“房连房、墙靠墙、院接院”权属复杂的问题,政府采取 住户认定 的方法,保证每一户的产权边界不受争议且具备有法律依据的证明契约。改造采取 “一户一设计” 策略,保留建筑特色和老城肌理,改造后的老城区成为一个景区。

为满足居民经营商业的需求,政府允许住户向居委会申请报备,将现有自住宅改为商业或商住混合类型住宅,使得大部分房屋在改造后1-2层为商业功能,2-4层为自住功能。


改造后,古城引入文旅集团进行街道运营,按照用途和面积收取物业费,促使居民调整建筑功能和面积以平衡自身利益。虽然政府在喀什老城的改造中资助投入大(42.6亿元,占总支出的57%),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图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出台的《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2023版)降低了城市更新中的土地权属转让难度:


一是以 租赁方式 取得土地的非商品住宅类的更新项目,在租赁期内依法依规完成更新改造的,可在租赁期满后依法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二是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依法以 转让、经分割审批户部分转让或出租土地使用权 等方式盘活低效土地。


让新空间有“人流量和人留量”


首先,需要明确哪些公共空间是自带“流/留量密码”的。以居住社区为例,将人群分成上班族居民、非上班族居民、外来者(路人、访客、游客等)。


1.

上班族 在城市中的动线,一般是连接工作场所和住址的交通流线,比如停车场、公交和地铁的站台和乘行工具是自带流量的空间。


2.

非上班人群 主要是指老人和小孩,他们在城市中的日常活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主要包括出门买菜、送孩子上学、公园锻炼、跳广场舞等,分别对应的农贸市场、学校、公园以及广场等公共空间是高频率、高人留量的日常流线节点,也是策划更新盘活时的重要公共空间。


3.

根据 外来者 的路过/到访/游览等目的不同,会有相应的流线,在流线上要有意识的设计“景观/消费/休闲/交流”等节点,增加他们停驻的概率和时间。


其次,结合不同人群的 行为特征 和空间 “流/留量”特征 ,通过公共空间更新,力求提供便捷、完善的公共设施,这样既方便使用者,又能为新空间带来人流。


例如,济南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研究发现,非上班族的老年人和儿童高频步行时间范围为5~10分钟。因此他们高频去的日常维修点、养老、托儿所、卫生服务中心、便民超市、锻炼场馆、菜市场、公园绿地等场所,是距离居民点5~10分钟范围内公共空间更新的重点,在设置时要以便利到达、不穿越城市主要道路为原则。


基于 “街区、社区即景区” 的原则对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可通过增加颜值高、趣味强、轻松化的元素来增加吸引力,这在《从“空间”到“资产”系列文章 》前两期文章 已经有所阐述 (点击查看)


成规模 的片区更新或城中村改造中,更可以通过 活化区域历史文化、赋能空间 的方式,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来引流。例如,成都万科在华西坝城市更新中,将起步区大学路改造成“街道博物馆”,从而再现华西大学故事,营造符合华西坝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博物馆+现代休闲游逛”消费氛围(如图所示)。

华西坝之于成都,犹如牛津、剑桥之于伦敦,清华、北大之于北京。

成都迈向国际化的起点,不仅有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还保留着融贯中西风格的建筑群落。

大学原来密闭式的围墙被换成了玻璃,将校园内的建筑与街景融为一体;在人行道、墙体、标志牌上嵌入华西坝的历史,与街上新增的华西故事馆、华西影像博物馆一道,让华西坝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原来陈旧的两层街铺通过整修,变成民国风的开放式商街,引进的全时段餐饮、咖啡、甜品、音乐、杂货、文具等业态,将与“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结合,成为最有游逛性质及文化底蕴的消费新场景。


为新空间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


翻新公共空间,让服务多样化和体验升级,例如:


1.

优化改造水、电、气、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让居民生活或企业办公环境更宜人;


2.

拓宽美化绿地、广场、展览馆、文化馆等舒展空间,提供广场舞、棋牌活动、健康讲座、少儿教育等丰富多彩活动,让街/社区文化精神生活更充实;


3.

完善幼儿园、诊所、老人活动中心、老年食堂、便利店、快递驿站等生活配套,为居民提供更舒适便利生活;


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