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了一则香港女孩讲房价的视频,我顺着网络又爬过去看了好几集真人秀节目——《有楼万事足》。
视频中的女孩只有22岁,却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她为什么那么想要房子的理论:
作为一个保守价值观持有者,我第一反应就是想要反驳她的想法,想要冲进去把她摇醒,说爱情最重要啊。
制片方应该也有一样的思路,镜头一转,对准一个高帅富模样的精英男,问他对这种想法女生的看法。
果不其然,精英先生挺直腰板,一脸认真地讲:
我不喜欢这样的人。如果你觉得拿你自己可以换我的房子我的钱,我也可以拿钱再换别人啊,那你接受你老公有好几人女人咩?你是不是又要来管住我呢?
画面回到原来那个场景的女方身上,仿佛隔空对话一般,她依然带着微笑回答:
我接受。
那一刻,我突然间泄了气,满脑子的话都憋了回去,这是成熟商业社会成长起来的人啊——
她完全知道她在干什么,她想要什么,准备用什么去交换。
于是,这个节目我就这样看了下去,结果后面再没有出现这个女孩这样的人。
相反,展现出香港年轻人在高楼价压力之下,各自独门的十八般武艺。
第一种,靠省。
总有人从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知道
开源不如节流来得好控制,于是早早开始攒钱。
节目里有一个叫50块哥的男生,规定自己一天只能花50块,其他全部存起来。
对于这个计划,他给自己安排的时间是十年。
50元哥每天带饭上班,省钱之外,“带饭也比较健康”。
运动后满身大汗,他舍不得在自己家里洗澡,每次跑步的最后一站就是当年大学运动场的浴室。
都快要进入5G时代了,这哥们儿还在用2G手机。
至于与好友见面社交,他的想法是,朋友都是顺理成章的,不用见太多。
觉得50元哥已经很牛逼了吗?
这里还有一位105%姐哦。
105%是指她的存款率,这位90后姑娘,
号称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起,每个月能存到105%。
她的第一逻辑是靠家里,住家里吃家里的,八达通卡由家人充。
平时出门的花销由男朋友搞定,否则就不去外面吃饭。
另外,她还炒股,并且保持了不错的收益率。
家人颇有微词,认为她工作后不但不养家,还要家里贴钱,她立刻巴住老妈的手臂撒娇:你就支持支持我嘛,存头期很不容易的。
对于未来跟男朋友的家庭规划也想好了:
我的房子是我的,你的我们一起住。
这是两个行动力极强的人,能做到跟外面世界的诱惑完全隔离,从始至终执行自己的计划,也是难怪要成功了:后来,50元哥用了8年存够了300万,而105%姐则工作三年就有了40万做首付。
这种以牺牲正常生活和人性为代价的,恕我做不到,只能看下一组——
疯狂打工组。
第一个女孩出生在毫无助力的家庭,从读中学开始就在花店打工,经常扛着大花篮步行送货,年纪轻轻已经有了老人肩。
现年32岁的她,已是一家公司中层,如愿以偿拥有了一间小蜗居,但依然保持了最简单的生活习惯,每天只做一壶汤喝。
男同事评价她,
“没有她做不到的事情。
”
至于对另一半的要求,她说最重要的就是专一——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己赚来的人,对于忠诚度的要求必然是高的。
另一个女孩与她类似,上班工作画图之外,下班也要接私活继续画。
她给自己设定了规矩,
接私活赚的钱都只能进入一个账户,她假装这个户头是别人的,不准自己用里面的钱。
偶尔应急需要用那个账户的钱,她后面还会再还回去。
因为赚钱存钱太苦太难,两个女孩对于那笔大钱的归处,都无比在乎。
第一个女孩看中了房子之后,跟房东斗智斗勇,最后还了40万才终于买下房子,总价不过300万出头,几得意。
第二个女孩参加各种买房研讨会,亲自走遍几个想买房的区域,买到了当年那个楼盘中最便宜的一套——270万的超小户型。
有锱铢必较步步为营的人,就有打开思路享受生活的人。
一对年轻情侣住在工业大厦的一间小房子里,只因租工业用房比居民楼便宜一半。
有房屋署的人来查,两人就躲着不应门。平时回家,还需要先跟里面的人讲暗号。
遇到节日,他们会悄悄溜进旁边没租出去的小屋里,两个人煮火锅吃。
旁人看了总是辛酸,但他们从不牺牲衣食品质,男孩说“很高兴找到这样一个肯陪我住这里的人”,女孩说
“我觉得我的幸福指数有8分”。
住工业大厦有什么稀奇,还有人住集装箱呢。
两间集装箱就阁出卧室、厨房、洗手间甚至餐厅的妹子说,住货柜屋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那些花了几百万,去买一个小屋子,还不到我这边三分之一的人。
除了这些人,节目中还出现了不当小学老师创业开精品店的阁楼女孩,从大学就开始兼职、月入十万的白领,从保安干起一直做到包租公的房产中介……
香港已经连续7年蝉联全球房价最难负担城市第一名,身处其中的年轻人,除了有家里帮助的之外,只能靠自己面对现实。
据说港人的优点是能屈能伸,看完后我也有了一些感想。
第一,他们好像都没什么情绪。
记得我刚刚毕业的时候,其实内地大城市楼价还没那么高,人们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迷茫”。
到了现在,大家改成了爱说“焦虑”,贩卖焦虑还变成了一门生意。
有一段话我大概看到100篇文章引用过:
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看到这种话,人会忍不住生气,感觉自己被害了,被欺负了。
但在这群香港年轻人身上,我没有看到愤怒。
节目里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说了同一句话,
“天上又不会掉一套房子给你。”
那位和女朋友一起租住工业大厦的男生,丝毫没有逼仄空间出来的怨气,他说,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苦况。
是,李嘉诚那代人碰上了二战后几十年的大发展,完成跨越发展比较容易,但他们少年时也吃够了战争的苦。
第二,他们中很多人,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为了想要的东西就布局出了清晰的路线。
不谈情绪之后,他们选择先“认命”,在这个前提下考虑长期解决方案。
我猜测,那跟香港已经富了好几代,楼市早已飙高,年轻一代生而适应有关。
我们这里就不太一样了,8090后刚刚出生的时候,多数家庭条件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