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政策有变!事关驾驶证申领→ ·  昨天  
直播海南  ·  这笔钱别忘领,明起预约!小心这些信息→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海南4名干部被查处 ·  3 天前  
直播海南  ·  高考时间,定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中美贸易战最专业的分析:刘遵义在CEA Europe UK2019年会的演讲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2-16 12:14

正文


【编者按】 2019年12月13日晚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取得阶段性进展。值此,本文特回顾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教授在全欧/全英中国经济学会2019年年会上发表的题为《中美经济关系》主旨演讲。本文根据刘遵义教授现场发言整理。


刘遵义:中美经济关系(上)

关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我今天主要讲当前面临的中美贸易战问题。据我所知, 几个月前,中国还不太用“贸易战”这个词,而是说“贸易摩擦”。 我也会向别人解释,为什么中国不想用“战争”这个词。我认为如果说是“贸易战”的话,很有可能就会有赢家和输家之分,但是如果是贸易摩擦的话,双方都有可能赢或者输。我相信至少中国政府方面是想要尽快达成协议的。 而美国方面,我看有些谈判代表想要达成协议,有些并不想,这样谈判就很艰难。


一、中美两国双边贸易盈余的真实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双边贸易盈余的真实情况。从这图1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的官方统计数据还是存在差异的。最上面的这条线是美国官方统计的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和服务总金额,再往下是中国官方统计的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数据, 二者之间是有将近一千亿美元的差距。 相应地,双方给出的中国从美国进口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数据也存在很大差距,这样贸易盈余和逆差的预估数字也会有很大的差距。



图1: The Different Measurements of the Bilateral Trade Balance


具体地,我们看一下表1的总结。根据表1,中国官方给出的中国商品贸易的双边贸易盈余是3230亿美元,美国官方的数字是4190亿美元,二者相差很大。对此我就试着重新计算这些数字,中国的出口是按照离岸价格(FOB)计算的,进口是按照到岸价格(CIF)计算的。如果两个国家都按照这样的方式计算,双方都会出现逆差。

我认为正确的方式是只用离岸价格,中国到美国出口的离岸价格减去美国到中国出口的离岸价格,这样得出的才是正确数字,否则的话会有偏差,导致逆差。如果仅采用商品离岸价格的话,得出的双边贸易盈余是3564亿美元。下面一行是商品和服务贸易总和,美国的贸易盈余大约4000亿美元,而中国的数字是2680亿美元。还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那就是再出口。美国官方在统计时还包括了中国从其他国家到美国的再出口,这也抵消了美国到中国的出口,但是美国官方在统计时并没有计入美国从其他国家到中国的再出口,中国方面可能也是如此。

如果只计算商品的再出口,那应该就是3509亿美元。如果再加上服务,那数字应该是3121亿美元,这是美国方面的数据。 如果按照我的计算方法的话,应该是2760亿美元。 即便是2760亿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跟4190亿比起来要小多了。所以,我们首先要计算出正确的数据,再进行判断,这也是我在做的事情。


表1: Summary of Different Measurements of the China-U.S. Trade Balance


二、中美双边贸易的相对收益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中美双边贸易的相对收益(见表2)。出口总值并没有准确地反映出口给出口国带来的实际收益。真正重要的是出口创造的GDP,也就是出口创造的国内增加值。举个例子,苹果手机的出口价值是600美元左右,但是在中国的国内增加值不超过20美元,国内增加值占出口总价值的比重仅为3.3%。同时,考虑到手机是由中国台湾的富士康公司组装的,它产生的GNP是远低于20美元的,这是很低的收益。所以,我们 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的贸易差额, 中美两国的增加值总差额为1610亿美元 ,相比之前的计算方法中美之间贸易差额要小得很多。


表2: Summary of Comparisons of Relative Benefits


此外,两国还从贸易中获得了其他益处,但很难评估到底哪个国家从这种经济关系中获得的益处更多。中国在过去40年已经使7.4亿人摆脱贫困,这是很庞大的数字,这些人基本上是从农业领域转移到了非农业领域。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也从20年低价进口中获益。从图2可以看出,竖轴代表美国非石油价格指数的年增长率,如果大家了解美国统计数据的话,就知道这基本上就是核心通货膨胀。横轴是美国非石油进口的中国份额,可以看出来份额越高,实际通货膨胀越低。

此外,对美国来说,其他好处包括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沃尔玛(Walmart)和星巴克(Starbucks)等美国企业在中国运营所赚取的利润,以及苹果公司的iphone的销售收入,由于苹果公司的iphone最终在中国组装,因此不被视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并且,还包括支付给美国公司在爱尔兰、荷兰等第三国避税天堂的子公司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也不包括在美国公民从中国获得的收入中。

当然还有美国从铸币权获取的丰厚收益,也就是其他国家在国际交易中使用美元的费用,中国是美国政府债券和机构证券的最大海外持有者。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事实是经济联系使两国都有获利,切断贸易只会两败俱伤 ,这是显而易见的后果。


图2: The Rate of Growth of US Non-Oil Price Index and the Chinese Share of Non-Oil Imports


三、相互采取关税措施对两国经济的实际影响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贸易战可能造成的伤害。图3展示的是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之和占GDP的比重(红线),以及仅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蓝线)。在2006年的时候,二者占比都超过了30%,但之后就一直下滑到了20%之下。


图3: Chinese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d Goods Only as a Percent of Chinese GDP


再来看图4,这是中国对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以及商品出口在GDP中的占比,在2006年的时候到达峰值为7.2%,从那之后下降到了现在的3.6%,不过在2018年又有小幅上升,可能的解释是很多中国出口商在关税增加之前加速了对美国的出口,所以明年肯定还是会继续下降的,有可能今年就会下降。最糟糕的情况应该是中国停止到美国的所有出口,但是全部伤害应该是不超过GDP的3.6%,这相当于对中国经济伤害的一个上限。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因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的附加值占比较低,大约是66%,所以即便中国对美商品和服务出口全部中止的话, 最大伤害应该是66%乘以3.6%,大概等于GDP的2.4% ,这就是最大伤害,我们还没到这一步,第一轮对2500亿出口加征25%的关税,很快就会有第二轮10%~15%的关税。但是中国到美国的多数出口都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征收15%、20%或者25%的关税的话,基本上就相当于切断贸易了,因为这样根本就没有利润率可言了。

同样地,对美国来说,种植大豆的农民也没有这样的利润率。如果对美国的大豆征收25%的关税,基本上就是对爱荷华州种植大豆的农民说“不能再出口了”,因为根本没法做了,这说明了加征同等关税对美国的最大伤害。 如果中国所有出口都中止的话最大伤害约是GDP的2.4%。 我不是说它不严重,但是它是可以忍受的、可控的。


图4: Chinese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d Goods to the U.S. as Percent of Chinese GDP


我想再回顾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的事情,这对于现在很有启发意义。2008年9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在美国破产引发了这场危机。2009年,中国对世界和美国的出口分别下降了16.0%和12.5%,总出口额下降2300亿美元(按2009年价格计算),约为201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一半。然而,中国的实际GDP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了9.7%和9.4%。 这表明,对中国经济而言,如此规模的商品出口下降仍是可控的,但这也可能跟中国当时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有关。



从长远来看,如果双边继续加征关税,美国进口商将开始进口来自其他亚洲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国的商品,加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美国从中国进口采购的结构自2010年已开始发生转变。图5展示的是美国服装(包括鞋类)的进口,蓝色的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总和,在1989年这三者的总份额将近40%,2018年下降到1.6%;红色的代表中国大陆份额,在1989年份额大概是10%,到2010年达到了峰值,占比逾40%,之后就开始下降,按照我的计算,2018年应该在35%左右。美国的新关税将加速这一进程。 东盟和南亚国家或许会从中受益,但具体受益多少真的很难预测 ,因为如今的供应链已如此国际化。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关税不太可能刺激美国国内的新生产。


图5: The Distribution of U.S. Apparel Imports by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Origin


下面我想谈一下 贸易战对美国造成的伤害。 图6展示的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以及商品出口占GDP比重,蓝色的线代表商品出口占比,关税会影响商品出口,美国的出口在GDP中占比低于中国相应的比例,商品出口占比约8%。


图6: U.S.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d Goods Only as Percent of U.S. GDP


进一步,图7展示的是美国对中国商品和服务出口以及商品出口的占GDP的比重,由图可知在最近几年美国对华的商品出口的占比不断下降,2018年降至0.58%,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即便对中国的所有出口都中止了,对美国的伤害也不超过0.6%。


图7: U.S.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d Goods Only to China as Percent of U.S. GDP

那我们也来计算一下附加值,对于直接效应,美国对中国商品出口的附加值是50.8%左右,完全效应则约38%,总数在88.7%左右,假设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只有一半停止,即(0.58%/2)*88.7%约为0.26%,这也是对美国经济的最大损失,大概是GDP的0.5%,这根本不算什么,不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什么实质伤害。如果我们看一下对双方的伤害,从在GDP中的占比来说,中国受到的损失更多,这是很糟糕的。

但是如果同时考虑到贸易带来的益处,这些也不足以说让任意一方经济崩溃,还没到那么严重的程度。我们现在了解了贸易战的可能后果,也不必过度担忧。我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叫做《The China-U.S. Trade War and Future Economic》, 中文翻译叫《天塌不下来》 ,也就是问题没那么严重,可以忍受的,是可控的。




刘遵义:中美经济关系(下)


四、经济与技术竞争


我们可以把这场贸易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看作是冰山一角,因为从长期来看,它可能会引发两国对经济和技术主导的竞争,这也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即便我们在未来几个月内达成协议,但是竞争不会结束,竞争将会成为新常态。重返亚洲战略(pivot to Asia)不是特朗普发起的,它是在奥巴马政府期间提出的,这一战略是要遏制中国的扩张,这就是美国的意图。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也是为了遏制中国,这是奥巴马提出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特朗普要放弃这些倡议。

我要说的是,中国不能有什么错觉,不要以为达成协议就意味着竞争的结束。 我要强调的是,竞争也并不全是坏事。 例如,在超级计算机领域,中国自主研制的“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蝉联世界冠军,2018年IBM的Summit夺冠,这表明竞争是会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所以只要竞争是友好公平的就不用担忧,还要鼓励竞争。


但是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就GDP总量而言,2000年中国的GDP还只是美国的1/5,也才20年前的事情,到2017年就是美国的2/3了,这是非常迅速的进展。就人均GDP来说,中国还是很低,还不到1万美元,而美国超过6万美元,我认为中国的人均GDP至少要到2050年才能达到6万美元, 我预测中国人均GDP到本世纪末才能赶上美国水平 ,这也表明了两国之间的差距之大。


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预测。图8展示的是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与人均GDP水平之间的关系。中国的人均GDP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也能确保较快的增长率,这并不是说中国经济会一直保持10%的增长率,这种速度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这个图也表明增长率总是要下降的。

但是再看一下横轴,中国人均GDP仍然是低于一万美元,且在同等人均水平下,日本增长率更快,这表明中国仍然具有在未来二三十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能力。美国在年人均GDP将近一万五美元的时候,增速也非常快,我不是说美国的经济增速会一直保持6%,这是不可能的,但还是有大幅增长的空间。


图8: Growth Rate vs. Level of Real GDP per Capita (2018 tril. US$): China, Japan and the U.S.


接下来展示的是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国家储蓄率对比。由图9可以看出,中国的储蓄率极高,这也意味着中国具有较高投资的潜力,储蓄率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在过去40年,中国也是利用储蓄来发展其基础设施,比如建设高速铁路。


图9: Comparison of National Savings Rates: China, Japan and the U.S.

图10展示的是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capital labor ratio)。中国的资本劳动比率是最低的,所以完全有很多空间进一步提高的。并且,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数已经到达峰值,但是中国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定义值太低了,最高60岁,这是在50和60年代确定的,那时预期寿命是62.5岁,现在情况应该有所不同。


图10: Comparison of Capital-Labour Ratios: China, Japan and the U.S.

图11展示的是中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的第一产业的就业率和GDP的散点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在还是有剩余劳动力的,根据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中国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比约为30%,但肯定会继续下降,希望取消独生子女政策会有所帮助,但是至少要过20年才会有影响。


图11: Scatter Diagram between the Shares of Employment and GDP of the Primary Sector

中国研发强度大约是2.5%,略低于美国水平,而其他经济体的研发强度可能更高。图12展示的是不同经济体在美国获批的专利数量,最上面蓝色是美国,黄色的是日本,中国是红色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增长非常迅速,但是差距还是很大。


图12:Patents Gra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G-7 Countries, 4 East Asian NIEs, China &Israel

进一步,如果把专利的数量和研发资本放在一起看(见图13),二者的关系是,研发资本越多,获得的专利也越多。这是获得美国专利的情况,中国国内的专利很有可能也是同样的情况,欧洲也是。


图13: U.S. Patents Granted and R&D Capital Stocks: G-7 Countries, 4 EANIEs, China & Israel


在技术竞争上, 中国和美国有相同的优势。 一是规模经济和庞大的市场,有了发明就有收益。 二是“干中学”。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国就是这样成为全球领先的高铁制造强国,高铁并不是中国的创举,早期中国仅是采用了日本西门子的技术,但是中国将其完善并持续改进,所以“干中学”是很重要的。三是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明 人力资源优势 。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很多,那聪明人的数量也更多,这些既是中国的优势,也是美国的优势。 美国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它一直想要吸引全球18岁的聪明年轻人才 ,各国将这些聪明孩子养到18岁,之后就是美国来负责培养了(主要是提供留学教育服务)。


以上优势非常重要,但是核心技术必须是本土的。核心技术必须是自主掌握的,不能依靠他人,因为没有人会提供给你。在古代中国,师傅是不会把所有东西教给徒弟的,除非是师傅的后代。这是真的,未来很有可能还将如此,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过去中国曾经在技术竞争中吃过亏,主要是在基础研究领域。 图15中展示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基础研究支出占GDP的比重,但中国最低大约在5%的水平上。如果在基础研究中投入不足,就很难有突破性的成果和重大发现。


图14: Basic Research Expenditure as a Share of Total R&D Expenditure: China, Japan and the U.S.


因为我们是在瑞典开会,所以我加上了图15,这里展示的是各国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累计人数,目前美国已经遥遥领先,但是这个过程花了很长时间,美国直到20世纪50、60年代累计人数才赶上来。中国的总数很靠下,表明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图1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