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我们自己,其实想做的就是给大量中小体量的金融机构做产品化的赋能。
金融机构天然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中农工建”在最顶层,下面是招商、浦发等股份制银行,再往下是大量的城商行、农信社甚至小贷公司等等。而位于金字塔底端的上万家中小金融机构也想做业务创新,但能力上却不具备,这就是我们盯住的市场。
因为对于大银行来说,自己做业务创新和技术改造是没问题的,一年投十个亿进去,扛得住。但如果是体量相比起来小一百倍的城商行或者农信社也来做这个事,会非常吃力,不仅业务能力上有欠缺,而且能投入的研发资金也只有几百万,几百万也不过就是几个高级工程师的成本。
我们公司一年的研发成本也需要几个亿,但我们好在做出来的产品可以规模化的复用。
做2B的企业,就好在客户的需求是可以穷尽的。对于某一个类型的客户来说,他们90%的需求可以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公司间的差异就体现在最终对接的端口上,所以是可以实现规模经济的。
科技赋能不是外包。我们的产品需要有一定的复杂度,具体怎么做?拿那些想做消费金融业务的传统机构来举例子:首先是帮助他改造信贷审批流程,然后搭出一套以数据和自动化为导向的决策系统,再往前则是对接大量数据,而数据的前面是场景,场景其实就是流量和获客,就这样顺着业务逻辑一个个环节倒推着去改造。
所以,我们在做的其实就是把我们对于整个业务流的理解变成端到端的产品,然后通过这个产品把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拥有场景的公司)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修路的事情,只不过,不同的机构之间要修的路长短不一,要改造的环节不同。我们只要把这个完整的通路开发好,就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给他们所需要改造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