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一个女生20岁到30岁的这十年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7-22 21:1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思雨朗读音频

文 | 孙晴悦


看到陈老师发的朋友圈。“爱犬笨笨10岁生日,我给她买了她最爱的狗粮,牛肉罐头以及牛骨头。可惜她廉颇老矣,啃骨头牙龈出血,只好给她藏起来,喂她吃狗粮,她不停地喝游泳池的水。老矣老矣,俱老矣。”


我在下面评论说,原来离我认识陈老师也已经十年了。

时间真的是指尖流过,经不起细想。

很多人问我,无论是周围的同学还是公众号的读者,她们说为什么你认识这么多的牛人,和他们有很好的私交,这些人你都是哪里认识的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

因为很多人会告诉你,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很多人说你需要提高自身,你需要先让自己牛逼起来,你的社交才会有用,要不然那些无用的社交,全然都是浪费时间。

这些话没错,但我把这些话定义为很正确的废话。

我们当然知道马云不需要宣传,天生美国总统都要接见他啊,可是我们也当然知道,我们不是马云啊。

这么多年来,我非常信奉的一句话是,三十岁之前你需要最大程度地去主动认识别人,去用力靠近那个你想成为的人,而通常等到你足够牛,等到你三十岁之后,就应该是别人前仆后继地想要用力来认识你。


我十几岁的时候听到这句话,践行了十年,如今虽然对三十岁这个界限有所保留,到不是自己没有成为期待中的那个牛人。


而是一辈子很长,要学的东西太多,如今知识的更新换代太快,我怕一不留神就跟不上这个时代,所以眼看明年就要三十岁,依然觉得有太多人想要认识,想要去靠近。

回到这个问题,这些牛人我从哪里认识的?


两个字。网上。


我回忆了一下,把我的十年串联起来的贵人们,我竟都是在网上认识的。


那个时候我才上大二,去巴西做交换生。只是大一开始重新学一门语言,到大二就要说着葡萄牙语在异国生活,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初到巴西的时候,语言,租房,上学,交友,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也被这个迷人的国度吸引。

那个时候,每天学习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大二的末尾就要参加考级。现在想来,任何时候都一样,时间挤挤总是有的。


我一边上学,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自己在新浪上写一个博客,叫做“阿雷格雷港的晴天”。


那是一个博客红极一时,但即将衰退让位给微博的时代。我就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写着一些碎碎念,写自己在巴西的生活,写异国他乡的新鲜事儿。其实,评论者寥寥,转发更是没有,就是有时候和国内的同学互动,大家彼此隔着大洋更新各自的生活。


十几岁的我,想来也不懂什么链接,不懂什么社交平台,只是和那个时候的大家一样,在博客上写日记发照片臭美而已。

我记得有一次是巴西独立日,我们去阿雷格雷港的市里看有行表演,我就是简单地贴了几张图片,写了一段记录,大概意思就是这是巴西第N个独立日,巴西独立日的渊源是什么,民众如何庆祝。

阅读量极少,因为谁有兴趣这些掉书袋的内容。

然而就是这篇无聊的博客,我收到了一个私信,指出了我博客文章中的一处非常严重的史料错误,我把第N个独立日的数字不仅搞错了,且是好几个倍数的错误。


我感谢了他,他也写一个博客,叫做“巴西巴西 巴巴西西”,便互相在首页链接了好友。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网友是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巴西研究中心的副秘书长周老师。后来,互相加了msn,一来一往,向他请教过很多关于巴西,关于拉美,关于未来工作的问题。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大二的女生,能和这么高大上的社科院的教授认识,且成为朋友,这是我第一次感谢网络真好,也是第一次感谢自己即使这么忙,还是花时间记录自己的生活,才能误打误撞认识周老师。

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叫做大V,你如何和大V产生链接,离开网络,这个难度便是线性增长,而网络提供了一切的可能。

而这只是我认识网友的一个开始。

没过几周,又有一个“流浪客”的ID给我私信,说他从周老师的博客那里看到我的博客,他也在巴西工作,看我在巴西南部上学,而他要来南部另一个城市出差,想向我咨询一些事情。

我点进去他的博客,看到他是驻巴西的记者。

于是加了msn,他说他是新华社驻巴西记者。

我还记得但是msn那个小黄条亮着,流浪客的ID说,他是新华社驻巴西记者。我觉得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可以离自己的职场icon这么近。

认识得如此不费吹灰之力。


因为在那之前,我看周轶君的书,她是我想成为的榜样,她过着我想要的生活,而流浪客老师居然是周轶君的同事。


我解答了关于南部几个城市间公共交通的问题,然后我便常常看他的博客,近距离看他的驻外生活,如痴如醉,这是一个在南方小城读高中的我无法想象的事情。

而我知道我离我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越来越近了。

流浪客老师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陈老师。


后来过了好多年,也就是偶尔在msn上聊聊近况,我问陈老师一些毕业求职的问题。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给巴西旗帜电视台做翻译,陈老师正好想要采访旗帜电视台的记者,我给陈老师牵了线。


其实,后来的很多年我都没有见过陈老师,我们一直都是网友。但是这个过程中的这么多年,我求职找工作,甚至我也去考了新华社。


再后来,我大学毕业,我进了央视,和陈老师成为了同行,而我第一次见陈老师的时候,是我被派驻到巴西之前。


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新华社附近的一个餐馆,时隔多年我终于见到了陈老师,儒雅大方,文质彬彬,就是活脱脱一个南大才子的模样。陈老师送给我他写的书《狂欢巴西》,在扉页上写着晴悦惠存。


那时的我,已经几乎实现了我的梦想,我即将赴任巴西,成为一名和当年我认识的陈老师一样的驻巴西记者,


我记得那个晚上,我感慨何德何能,何其有幸,老天冥冥之中,让我认识周老师,认识陈老师,那一天竟让我得偿所愿,真的成为了一名驻外记者。

然后那顿饭以后,我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三年驻外生活,一定不能虚度光阴浪费时间,三年之后,我也要和陈老师,和周轶君一样,写一本自己驻外生涯的书。

你们知道的,这竟也变成了真的。去年,我写了《做没做过的事,爱没爱过的人》,收获几十万粉丝。


你看,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的神奇且相似,命运眷顾每一个认真努力拼搏的好姑娘。十几岁的时候,我们的梦想常常被嘲笑,太多的人和你说,这不可能。


但是最后当你回头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完全可以过上你梦寐以求的生活,并且生活馈赠你的简直比你梦里的还要迷人。

大二的时候我19岁,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变成央视驻外记者,可以出书,有几十万人可以喜欢我的文字。

我只知道,我要努力拼尽全力去靠近那个你想成为的人。

而在写下这篇文章的2017年,我29岁,在美国。


我看到文章开头陈老师发的朋友圈,如今的陈老师又一次地赴任巴西,担任新华社驻巴西的社长,而我和当年周轶君一样,离开了驻外记者的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和挑战。

这就是我追逐梦想的十年。

所以年轻的男孩女孩,你要去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过着你想要过的生活,你也一定能够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拼命靠近他们,成为他们。


只是一点,你要拼尽全力去靠近那个你想成为的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青年作者孙晴悦继《做没做过的事,爱没爱过的人》之后的全新力作,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探讨了在20岁到30岁之间的女孩面对生活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态度。




-背景音乐-

《雨降る窓辺で》《Hajimari》

《Baubles, Bangles and Beads》

-作者-

孙晴悦,央视驻外记者,足迹遍布四分之三个地球,如今依旧在路上。已出版著作《做没做过的事,爱没爱过的人》。微博@孙晴悦,微信公众号:大大的世界和小小的人儿(ID:dearqingyue)。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思雨,天水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主持人,新浪微博@FM982思雨。微信公众号:向日葵文化传播(ID:xrktgo)。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回复“晚安”,十点君送你一张晚安心语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申一帆 【超级记忆法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