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和数据库打交道,一天能写上几十条 SQL 语句,但你知道我们的系统是如何和数据库交互的吗?MySQL 如何帮我们存储数据、又是如何帮我们管理事务?....是不是感觉真的除了写几个 「select * from dual」外基本脑子一片空白?这篇文章就将带你走进 MySQL 的世界,让你彻底了解系统到底是如何和 MySQL 交互的,MySQL 在接受到我们发送的 SQL 语句时又分别做了哪些事情。
MySQL 驱动
我们的系统在和 MySQL 数据库进行通信的时候,总不可能是平白无故的就能接收和发送请求,就算是你没有做什么操作,那总该是有其他的“人”帮我们做了一些事情,基本上使用过 MySQL 数据库的程序员多多少少都会知道 MySQL 驱动这个概念的。就是这个 MySQL 驱动在底层帮我们做了对数据库的连接,只有建立了连接了,才能够有后面的交互。看下图表示
这样的话,在系统和 MySQL 进行交互之前,MySQL 驱动会帮我们建立好连接,然后我们只需要发送 SQL 语句就可以执行 CRUD 了。一次 SQL 请求就会建立一个连接,多个请求就会建立多个连接,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系统肯定不是一个人在使用的,换句话说肯定是存在多个请求同时去争抢连接的情况。我们的 web 系统一般都是部署在 tomcat 容器中的,而 tomcat 是可以并发处理多个请求的,这就会导致多个请求会去建立多个连接,然后使用完再都去关闭,这样会有什么问题呢?如下图
java 系统在通过 MySQL 驱动和 MySQL 数据库连接的时候是基于 TCP/IP 协议的,所以如果每个请求都是新建连接和销毁连接,那这样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性能的下降,也就说上面的多线程请求的时候频繁的创建和销毁连接显然是不合理的。必然会大大降低我们系统的性能,但是如果给你提供一些固定的用来连接的线程,这样是不是不需要反复的创建和销毁连接了呢?相信懂行的朋友会会心一笑,没错,说的就是数据库连接池。
当我们系统发出这样的查询去交给 MySQL 的时候,MySQL 会按照我们上面介绍的一系列的流程最终通过执行器调用存储引擎去执行,流程图就是上面那个。在执行这个 SQL 的时候 SQL 语句对应的数据要么是在内存中,要么是在磁盘中,如果直接在磁盘中操作,那这样的随机IO读写的速度肯定让人无法接受的,所以每次在执行 SQL 的时候都会将其数据加载到内存中,这块内存就是 InnoDB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
缓冲池
Buffer Pool
Buffer Pool
Buffer Pool (缓冲池)是
InnoDB
存储引擎中非常重要的内存结构,顾名思义,缓冲池其实就是类似 Redis 一样的作用,起到一个缓存的作用,因为我们都知道
MySQL
的数据最终是存储在磁盘中的,如果没有这个 Buffer Pool 那么我们每次的数据库请求都会磁盘中查找,这样必然会存在 IO 操作,这肯定是无法接受的。但是有了 Buffer Pool 就是我们第一次在查询的时候会将查询的结果存到 Buffer Pool 中,这样后面再有请求的时候就会先从缓冲池中去查询,如果没有再去磁盘中查找,然后在放到 Buffer Pool 中,如下图
这里说句额外话,其实 MySQL 也是一个系统,就好比我们平时开发的 java 的功能系统一样,MySQL 使用的是自己相应的语言开发出来的一套系统而已,它根据自己需要的功能去设计对应的功能,它即然能做到哪些事情,那么必然是设计者们当初这么定义或者是根据实际的场景变更演化而来的。所以大家放平心态,把 MySQL 当作一个系统去了解熟悉他。
到这一步,我们的执行的 SQL 语句已经被加载到 Buffer Pool 中了,然后开始更新这条语句,更新的操作实际是在Buffer Pool中执行的,那问题来了,按照我们平时开发的一套理论
缓冲池中的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时候,我们就认为缓存中的数据是脏数据
,那此时 Buffer Pool 中的数据岂不是成了脏数据?没错,目前这条数据就是脏数据,Buffer Pool 中的记录是
小强
数据库中的记录是
旺财
,这种情况 MySQL是怎么处理的呢,继续往下看
redo 日志文件:记录数据被修改后的样子
除了从磁盘中加载文件和将操作前的记录保存到 undo 日志文件中,其他的操作是在内存中完成的,内存中的数据的特点就是:断电丢失。如果此时 MySQL 所在的服务器宕机了,那么 Buffer Pool 中的数据会全部丢失的。这个时候 redo 日志文件就需要来大显神通了
画外音:redo 日志文件是 InnoDB 特有的,他是存储引擎级别的,不是 MySQL 级别的
redo 记录的是数据修改之后的值,不管事务是否提交都会记录下来,例如,此时将要做的是
update students set stuName='小强' where id=1;
那么这条操作就会被记录到 redo log buffer 中,啥?怎么又出来一个 redo log buffer ,很简单,MySQL 为了提高效率,所以将这些操作都先放在内存中去完成,然后会在
某个时机
将其持久化到磁盘中。
截至目前,我们应该都熟悉了 MySQL 的执行器调用存储引擎是怎么将一条 SQL 加载到缓冲池和记录哪些日志的,流程如下:
截止到目前位置,MySQL 的执行器调用存储引擎的接口去执行【执行计划】提供的 SQL 的时候 InnoDB 做了哪些事情也就基本差不多了,但是这还没完。下面还需要介绍下 MySQL 级别的日志文件
bin log
bin log 日志文件:记录整个操作过程
上面介绍到的
redo log
是 InnoDB 存储引擎特有的日志文件,而
bin log
属于是 MySQL 级别的日志。
redo log
记录的东西是偏向于物理性质的,如:“对什么数据,做了什么修改”。
bin log
是偏向于逻辑性质的,类似于:“对 students 表中的 id 为 1 的记录做了更新操作”两者的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性质
redo Log
bin Log
文件大小
redo log 的大小是固定的(配置中也可以设置,一般默认的就足够了)
bin log 可通过配置参数
max_bin log_size
设置每个
bin log
文件的大小(但是一般不建议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