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凤凰周刊
《凤凰周刊》凭借正直媒体人的良知与敏感,忠实记录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以海外视角,详解大陆及两岸三地重要事件,在全球华人圈内广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好听!值得单曲循环 ·  4 天前  
人民日报  ·  “新秋裤”走红!医生紧急提醒 ·  1 周前  
都市时报  ·  突发公告:夫妻同时辞职!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凤凰周刊

巍巍红塔——写在红塔集团创业60周年之际

香港凤凰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05 18:32

正文

彩云之南,秀美玉溪,一座红塔山静静伫立。


红塔山很小。在见惯了巍峨大山的北方人眼中,它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山包,站在近前即可一览无余,没有层峦叠嶂、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山”的气质。


从山脚拾阶而上,登上百十个台阶,攀过一片绿茵茵的山坡,没怎么费劲便到了山顶。山顶一片平地上古韵护栏、艺术雕塑错落有致,中心处是一座始建于元代的七级八角实心密檐式宝塔。湛蓝的天空下,塔基为八边形、塔身有八面、从上到下透红的红塔格外醒目。


红塔山又很大。1956年,玉溪烟叶复烤厂在山脚下创立,一个以白色为底、红塔为图、线条勾勒山和云的经典产品几年后从这里走出,竖起了中式卷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历经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和烟草行业波澜壮阔改革的洗礼,红塔集团和红塔人几番沉浮、砥砺前行,做大了品牌,增强了素质,塑造了精神,提高了竞争力,奠定了一个烟叶复烤厂向一个大型国际化集团公司迈进的历史性基础。


 一甲子风雨苍茫路,六十载悠悠赤子情。红塔的60年是上下求索、充满荣光、不断进取的60年,凭借“产业报国”的赤子之心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红塔精神”,一代代红塔人昂然屹立于行业改革发展的潮头迎风搏击、锐意进取, 在中国500强企业中始终位居行业前列,让红塔这面“民族工业旗帜”高高飘扬于神州大地。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


就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间节点,中国烟草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玉溪城东一座灌木丛生、文笔塔孤零零立着的荒山西麓,玉溪烟叶复烤厂破土动工,在开山斩棘、肩挑手抱建起的厂房里,上世纪30年代由美国制造,原英美烟草公司曾在上海使用的闲置老设备被当做宝贝组装起来,红塔的事业根基由此奠定。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1958年年初,一则上海私营华美卷烟厂卷烟设备拆除后放在仓库的消息,撬动了玉溪烟叶复烤厂的发展:经过积极争取,后来这批卷烟设备连同30多位技术工人和部分管理人员一起被调到玉溪,红塔人“产业报国”理想自此有了载体。


热火朝天的“三边”工程开始了,一边把复烤原料仓库改造成卷烟厂房,一边在机修车间开始安装调试设备,一边着手培训人员……短短3个月,改扩建工程完成,一车间切烟丝,二车间生产卷烟,三车间包装,复烤厂成为复烤车间,加上机修车间,1959年,玉溪烟叶复烤厂正式更名为云南玉溪卷烟厂,为国庆10周年献礼的经典产品正式投产。


红色象征革命,红色充满激情。一个创业初期仅有526名工人的小厂从此成长壮大:红塔集团扎根于此,从小到大,由弱变强,60年饱经风雨却始终活力无限,一甲子改革创新业绩世所瞩目,被誉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当然,颇具传奇色彩的红塔集团只是民族卷烟工业崛起的辉煌一角,并非全部。然而,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从致力于为新中国建设增加积累到做精做强主业,从“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到“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实力,全面提升水平”,从谋求“两个跨越”到实践“三大课题”,在中国烟草发展的进程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来自红塔集团的热度和力度。



老一辈红塔人从无到有,开荒建厂。


民族工业,关乎一国国本,也承载着中国烟草做大图强的梦想。


时隔一甲子,自简陋艰辛起步的红塔集团,创造了很多个业内第一:首创“三合一”体制,率先探索以烟田为“第一车间”,最早的国家一级企业,率先进行跨省重组,最早实施“三标一体”管理体系,最早实行集团化运作,率先进军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后的短短20年成功摘取行业“产量、产值、税利”等多项桂冠……


创业者火热的激情,一代代人燃烧的青春,成就了一座令人仰望的高峰——如今的红塔集团,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已经形成以母分公司、母子公司和股份制公司等为组织形式的跨地区经营的大型国际化集团公司,拥有境内外卷烟生产点14个。


巍巍红塔,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享誉神州,名扬世界。


破与立:源起红塔成传奇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红塔集团在做大图强之路上树立一座又一座丰碑,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决然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和瞬间的灵光闪现,它与企业绵延60年的历史紧密相连。


让我们把发展的镜头回溯到艰难的创业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澎湃激情和革命情怀,掩盖不了一座西南边陲小城的一个小厂在环境、设备、技术、人员等条件上的先天不足,企业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都经受着步履维艰的考验。


在老一代红塔人的讲述中,总会不约而同提及一些经典场景:土坯围成的厂房,用热水喷洒烟叶代替润叶,用铁锅炒烟丝代替烘烤醇化,用糨糊粘纸卷制烟支;为了保证烟的味道不受影响,车间专门打扫,每一片烟叶都是工人用白毛巾认真擦拭之后,才送去切丝、卷制;用的是其他企业淘汰下来的卷烟机,车间里噪音隆隆,烟尘飞扬,“烟灰工人”由此而来……


1959年至1972年间,玉溪卷烟厂多个牌号的卷烟相继生产。1973年云南省计委批准玉溪卷烟厂扩建计划,由15万箱卷烟生产能力扩建为25万箱,1978年卷烟产量达到了27.5万箱。虽然卷烟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玉溪卷烟厂生产设备落后、环境条件简陋的面貌却始终没有改变,一如玉溪四周的重重山峦隔断了更广阔的天地。


“不破,则不能立!”恰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融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冰,云南省政府“退税还贷”的政策为企业引进技术装备提供了条件,玉溪卷烟厂领导班子抓住机遇,果断决策,以工厂全部资产作抵押,于1981年引进了一台当时全球最先进的英国莫林斯公司MK9-5卷接机,拉开了企业高起点、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开端。


在那个外汇紧缺的年代,这台洋机器甚至超出了当时玉溪卷烟厂全厂的固定资产总额,换算成人民币可以买100台新中国卷烟机,敢买过来可谓大胆之极。而回首来时路,这一“大手笔”却是描绘红塔集团传奇色彩的紧要一步。


在那个年代,同样的烟丝,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生产出来的卷烟就是不一样,基于当时的状况,玉溪卷烟厂明晰了“全面改造、择优引进、成龙配套、务求效益”的技改方针,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从1981年到1990年,玉溪卷烟厂先后投资2.5亿元,从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引进了制丝、卷接、包装、滤嘴成型等先进设备89台(套),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跨越了40年的发展落差,同时训练出了一批技能高超的技术工人,这一轮技改让名不见经传的玉溪卷烟厂跻身中国烟草制造业前三甲,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洋设备确实先进,但对烟叶原料、烟用辅料的要求也不是一般的高。为了满足生产和质量需要,烟用辅料均为进口。同时,为了获得优质的烟叶原料,创新性的“三合一”体制和以烟田为“第一车间”的构想的付诸实施,将“云烟之乡”——玉溪优质烟叶天赋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协调了工业与农业、企业与地方、企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这一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联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多赢的方式逐步解决了当时优质原料严重不足对卷烟生产的制约。


1982年,玉溪卷烟厂老一辈领导以高瞻远瞩的魄力和笃定,力排众议,在工厂大胆实行“单箱工资奖金含量包干”的分配方式,通过工资、奖金与产量、质量挂钩的分配法打破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职工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


大变革引发大调整,大调整孕育大机遇。源于制造能力、原料保证、企业管理方面的根本性系统变化,逐步消除了企业发展的束缚,为玉溪卷烟厂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85年,玉溪卷烟厂成为云南最大的卷烟企业;1988年,13个牌号生产首次突破百万箱;1992年,玉溪卷烟厂成为全国最大的卷烟企业。


正是在这样厚实的根基上,1995年,以玉溪卷烟厂为核心企业,改制成立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云南红塔集团成立。从这一年起,红塔集团作为当时中国第一、亚洲第四的“庞然大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1995年至2008年,大理卷烟厂、楚雄卷烟厂、昭通卷烟厂相继加入红塔大家庭,全方位融入红塔集团,不仅提高了红塔集团体量和税利,还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因资源优化配置而爆发出的综合潜能得到更加明显的释放。红塔集团向着现代化大型烟草集团的方向迈步前行。


时间总是呈现结果,却往往省略了过程。奇迹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在持续而漫长的努力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过程。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60年前,一群创业者聚集在红塔山下,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这一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非凡,了解了这个过程,才能明白红塔集团之所以传奇的真意。




时和势:矢志不渝创辉煌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品牌是企业的象征。说到一个企业,品牌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核心,品牌与企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这是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更是品牌和企业的关系。


1958年,玉溪卷烟厂虽然已结束了没有卷烟生产的历史。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10周年生日的临近,玉溪卷烟厂干部职工满怀激情决定自发研制一款高档产品,向共和国献礼。他们从自然发酵多年的烟叶中,精心挑选出一批精品原料,进行反复实验,并从红塔身上寻找到了灵感。经过有关专家评定后,认为这种产品清香感非常突出,认定为甲级产品。


80年代之后,企业伴随大规模技改进入高速发展期,“拿得出”“叫得响” 的品牌陆续开花结果。1987年,玉溪卷烟厂的3个品牌被评为全国烤烟型卷烟优质产品;1988年,国务院批准放开价格的13种名烟中,4个品牌名列其中,在当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5个品牌一举夺得5枚金牌;1993年,在众多的国产产品中,消费者评出最好的10种品牌,前三名都是玉溪卷烟厂的产品。


从1979年到1997年,在物质匮乏不愁卖的时代土壤和企业敢为人先的自强不息中,红塔集团的产品迎来了传奇发展。90年代初,每到订货时节,全国的经销商竞相争购,由于人太多,郑州召开的全国卷烟订货会上挤塌了柜台,云南卷烟交易大厅引起认购风潮不得不暂停交易,就连“洋烟”占领的国内市场,也被玉溪卷烟厂的产品夺回来相当的份额,大振了改革开放刚开始睁眼看世界的国人士气。


惊讶于此现象,众多经济学家的目光聚焦红塔集团,探究红塔集团如何创造辉煌,“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由此奠基。然而,1996年以后,当产品产量达到一个峰值时开始出现下滑,红塔集团发展也进入了“阵痛期”,直到2005年在连续8年下滑后实现止跌回升,红塔集团不仅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而且又一次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经验弥足珍贵,但那已是过往;从高峰滑落低谷,更能从中汲取力量。2002年,在困境中经过摸索、思考的红塔集团,大刀阔斧地推进“三项制度”(用工、人事和分配)改革,优化组织机构、完善竞争机制和建立合理激励机制的举措,积极进行“提质创新”,明确了“以主业为主、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实行“归核化”战略,重点聚焦品牌,从技改、法人治理结构、管理、营销、品牌国际化等多方面入手,补短板,增强项,全面提升了企业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凡此种种,契合了烟草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等大战略。顺应行业改革发展的时和势,振兴红塔的复兴之路以每两年一个节点的惊人速度不断延伸,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都说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不竭动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漫漫征程中,通过一代代红塔人用无畏和勇气、坚韧与执著,一点一滴塑造而成的。无论品牌是弱小还是强大,是辉煌还是受挫,红塔人从产业报国的初心中汲取强大力量,一直伴随着品牌成长。而红塔品牌原料清香、工艺严苛、品质过硬、传递价值、坚韧进取与儒雅自然所展现出的品牌个性共同组成的独特基因,更是深植在红塔集团的“机体”深处,一脉传承,推动品牌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每一位红塔人都是成就红塔高度的托举。


进入新时期,红塔集团再次投身行业改革发展浪潮,积极顺应、融入、推进云南中烟“两统一、两整合”重大改革,在提结构、促销量、稳市场、保品牌上积极作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矢志不渝、产业报国、超越自我,延续传奇、再创辉煌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


思与行:用责任镌刻担当



红塔集团深深眷恋着哺育自己的土地,多年来一直行走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的路上。


“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大气磅礴的词句是红塔集团“山高人为峰”企业精神的写照。“山高人为峰”传承了红塔人谦逊、自信、进取的优良传统, 包含了红塔集团人本、务实、创新的价值主张,鲜明地展现了红塔人勇于拼搏、坚持不懈、自我超越的精神境界。


于是,怀揣一颗感恩之心,秉承一份厚重责任,红塔集团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回馈国家、反哺社会,无论在高潮还是低谷,过去还是现在。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中,红塔集团每年以数十亿、上百亿甚至几百亿元的税利,为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作出卓越贡献,这是一个大型国企应尽的责任和产业报国的初心,那么,用企业自身留利支持公益事业,则体现了红塔集团的担当与使命。


2006年春节前夕,怒江大峡谷中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捧当乡的老师和学生们,给红塔集团写来了一份情深意切的感谢信:“每当我们仰视苍穹,感动我们的是满天的星斗,你们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关心,犹如天空的启明星,点亮了学生们心中热爱社会的灯。”


贡山县作为红塔集团的一个挂钩扶贫点, 从2002年起,红塔集团共向贡山县和捧当乡捐赠扶贫资金、物资价值近150万元。自从这里有了明亮的教学楼,摆下了一张张小小的课桌,以及从来没有过的图书馆,一些人的成长因此改变了轨迹,一些家庭又因此改变了命运,整个社会多了一份和谐。


文化引领方向, 行动诠释信念,成长壮大的红塔集团深深眷恋着哺育自己的土地——


自1986年“ 第一车间” 建在田间的构想成为事实,企业每年平均投资亿元以上扶持烤烟生产,大量烟农通过种烟实现了脱贫致富;1998年的世纪洪水肆虐神州, 红塔集团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1500万元,向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涝灾区捐资3396万元;2005年,企业捐资1000万元设立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用于培养优秀音乐人才;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撼中国,红塔集团通过各种形式向地震灾区捐赠救灾款2.1亿多元……


企业创造价值, 价值回报社会,长期以来,红塔集团用责任镌刻担当,为社会奉献出满腔热忱,1993年至2015年,用于捐资助学、扶贫赈灾、文化体育事业等款项超过20亿元,还有数千名员工和山区贫困孩子结成帮扶对子,更多员工经常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公益事业成为企业虔心守望的精神家园、红塔人的自觉行动。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60年流淌的岁月,成就巍巍红塔的,绝不仅仅是企业辉煌的成就和巨额的税利,还有时间沉淀下来的精神和信念,履行责任、回报社会的真情和担当。


红塔巍巍,追梦百年。秉承先辈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红塔人将继续“守初心、牢基础、强品牌、谋创新”,加快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为实现几代红塔人“产业报国”的夙愿继续顽强拼搏,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文/宁志

 

《“史上最牛”军改出台幕后》

《中共裁军30万:主要动“脖子以上”》

《渔人的葬礼:十五年前的灾难记忆》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凤凰周刊》快速订阅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