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为什么总是别人呢?
难道是我长得丑吗?
还是因为……
其实所有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东奥采访了一位一次高分过中级的朱民同学,从这位高手的经历中,你一定能找到原因。
您又是考中级,又是考注
会,考试和您的工作有密切联系吧?
没,我之前做过会计,现在做管理工作了,考试纯粹因为兴趣,也可以说是挑战自己。
一个非会计专业、非会计职业且在职的考生,却把会计考试作为追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关键的是,人家不仅有兴趣,有热情,有耐力,还有高效的学习方法,分数比多数职业会计、专业会计考生还高。
作为专注考试二十年的我们就想问问,这位非功利的考生考高分靠的是什么方法?
01
我学习每个科目都是讲求最大程度上的理解,然后再去记忆。
我会先把老师上课的讲义、例题都弄得完完整整、明明白白的,弄明白之后才去做那些习题。
我觉得,高效的学习方法第一步就是,你必须先理解讲义,要从流程、概念、框架等方面整体上把握住它。
02
财管这一科,我听的是闫华红老师的课。她讲课是比较严谨的,首先让你先理解知识内容,以一种比较形象化的形式先引导你理解,然后再把知识点巩固一下,加以详细的讲解。她讲课紧扣教材、例题,对财管这门考试的命题把握很精准。
财管有些公式还是要靠强行记忆的,但大部分公式记忆还是要讲方式方法,不管是从数学原理、案例,或是从图形的角度画出来去记忆,而且需要对比、联系、谐音的记忆方法。
例如现金流这部分知识,它和标准差、利率还有最低点有关,那你就要把握住标准差是什么,最低点的含义、特点是什么,以及利率跟公式的特点是什么,规律是什么。讲义里面公式的旁边不是还有图形图案嘛,可以结合公式和各个字母的含义,进行对比、分析记忆。
还有货币的时间价值,它需要画出那线段一样的每年的间隔,然后根据图形的间隔去推导公式记忆。
03
通过学习,我也从老师们那里学到了一些方法,加深记忆与理解。
比如《经济法》的黄洁洵老师,她的讲课方式是紧扣考点,在案例中把握知识点,进行记忆。《经济法》的法条,可能规律并不是那么强,但是它肯定有整体的框架结构和流程的。
我是按小黄老师教的,把法条都放到案例中去理解,特别是案例中实际的运用特别重要。法条的逻辑性很强,每个字扣得都很精准,必须反复读、反复去理解,然后反复把它运用到案例、习题中去。
《中级会计实务》,确实是实务性很强,分录并不是一个个分录,而是对它的原理和本质的把握。它的难点就在于记忆和那个理解并重,内容多,而且很繁琐。
怎么去解决呢?我觉得应该从经济实质,从事项本身的规律和本质去把握。
比如说金融工具的决策。
之前不是颁布过“新收入准则五步法”,每一步是怎么去理解的,是怎么去把握识别和评价的,在这个流程上,再进行各个案例的理解性记忆。
04
考前刷题,我其实没刷多少,我就做了东奥的《轻松过关4》的6套题和一些模拟卷。然后,把之前积累下来的错题,重新做了一遍。
其实刷题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吃透《轻松过关1》的教材,再把那些习题班上的模拟卷讲解弄清楚,不用做过多其他的功课,已经足够应对考试了。
05
我不是财会出身,之前的工作岗位要求我做一些财会工作,所以我才和这个岗位有接触。然后我感觉自己专业水平不够,于是就开始学会计,从初级开始考,还挺喜欢这个东西的,所以就不断补充和继续学习。
现在我已经从财务岗位上调离了,做管理岗位,跟财务没有太大关系了,但是我仍然感觉对财会内容很有兴趣,所以要保持专业的熟悉度和水平。
我觉得财会挺有意思的,涉及金融、法律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提高你的分析能力、数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特别有魅力。
如果我以后还有机会从事这个行业,这段考试经历相当于为未来做一个职业规划;如果以后不再从事这个行业,那么我感觉它也是我的兴趣所在,也让自己找到了一个目标。我并不是出于功利而考试,我要实现一次自我挑战。
接下来的考试,就是明年剩下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如果今年顺利的话,就剩下四门。还是那句话,我不为功利,只是对财会知识感兴趣。
学习与考试,是一回事,也是两回事。
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很多人面对书本望而却步,即便读书也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升职加薪,一切都是结果导向,而不是以学习本身为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俗地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像本文中的朱民同学一样,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学习的过程做到极致,考试的结果自然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