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于我而言,实在是个陌生的词,虽然知道所谓“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神学”,但“学神学”还是足够“骇人听闻”的。思考方式理性甚于感性的我,更是觉得神学的艰深是我不能企及的。但结束第一门课的学习,却叫我认识到原来神学是趟“谦卑的属灵历程”,其中所到之处,只能叫人称赞连连,更是看见人的有限和神的无限,真是一改我之前浅薄的认识,以为神学只是知识的排列与堆叠!
《神学导论》一共分为八课,前四课用聚焦的方式把神学的定义、建立、来源及可靠性从概念辨析、特点、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剖析了神学其丰富的内核,原来“神学始于惊叹”,也始于那极深的“教牧关切”之怀;后四课主要聚焦系统神学,也就是基督教神学重要组成部分,讲它的发展历程,逻辑结构及其在基督徒人生、群体互动进和解释圣经三方面的危险价值,叫我知道,原来从圣经的泥土之上生长出如此“迥异”的系统神学是这样一种框架和逻辑,也使我能够在使用这宝贵传承时不至失去重心。 其中有很多叫我觉得耳目一新的概念和观点,包括“改革宗的文化观”、“神学中对哲学的吸收”,“确定度锥体的应用”等等,这些都叫我体会到重回古道的喜乐,这里主要说三点还有一些自己的收获。
第一点,神学即应用。这一点,在开课前阅读的《以耶稣仆人的心智学习神学》就有谈到,在第一课中在与其他三种种典型定义对比分析后,就更加让我明白其强调的重点,即神学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对神的认识和我们应当做什么,还包括全人的投入,神学学习的最终结果是指向我们个人在理性、行为、情感上回归创造之初上帝对人心意的旅程,而不仅仅指知识上的充盈。 所谓,好的“神学家”不一定是好的“人”!就像巴刻在认识神序言所说的,我以为,在神学学习中,我只是个“天台上的看客”,而其实上帝呼召我是做那个需要时时刻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走天路的“过路客”!这一切都关乎我的正确思想、正确行为和正确情感,神学的学习不只是知识本身,而是内化为生命的力量。 由此,对于神学定义的厘清,也解答了一系列之前过于注重神学学术取向的问题。
结合我本身谈一点,关于骄傲的问题。正如保罗所说的“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罗8:1)。”我其实是个很容易骄傲的人,在慕道三年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我常常用理性思辨希望驳倒圣经中那些看似荒诞的逻辑。信主后,也总是纠结于经文本身的逻辑和事件,比起应用圣经,我倒是对记住圣经中每一个典故更感兴趣。这使我自以为很懂圣经,但其实,自身也常常感觉到极大的危机感,就是常常在自己常犯的罪上跌倒,比如拖延,常常在压力巨大和有时间是看电视浪费时间,之后又是深深的痛悔,但下一次又陷入循环。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恐怕在这种情形下,我再学习了如此高深的知识,看似高人一等后,越发加重这种境遇。但明白学神学本身是为了将神赐我们的圣言应用在人生的每一个层面后,就立刻有了“醍醐灌顶”般的喜乐与盼望。这也叫我越发学会去依靠圣灵,因为我知道自己凭着软弱的肉体做不了什么,不是我能认识他,乃是他乐意启示我,且叫我欢喜领受去遵行,原来“神学是趟谦卑的属灵历程”!终于明白为什么加尔文说我们越认识神就越认识自己,也就是越认识神的伟大就认识人的软弱与卑微。因此,在撕去骄傲的“里衣”后,才知道自己应当如何面对罪,如何去面对在知识和行为上的自处的矛盾。
第二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是福音和其他文化、传统碰撞、冲突、融合中教牧关切的传承。原来,神学也是“有温度”的!十字架的救赎之道从中东开始,从东出发,途径伊斯坦布尔、叙利亚,一直传到中国;从西出发,遇见希腊文化,在欧洲大陆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直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一路上,福音所面对的挑战是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不能想象的。十二使徒领受使命,在各地传道后,神学家们就不断面对不同群体、不同文化对这改变人一生的消息的质疑与嘲讽,门徒们依然面对时代的问题,以更加“造就人”的方式使人认识到真理的价值,所谓这种教牧关切的情怀,实在叫我看见那耶稣基督仆人的亮光,也使我深深的惭愧。以系统神学的形成为例,它在建立的过程中就吸收改造了“新柏拉图主义”的二元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使福音在罗马这样一个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得以生存、繁衍,这样的手段也帮助我们更加明白上帝的上帝显明的旨意和稍稍探究神隐秘的旨意,为符合逻辑的神学搭造根基。 但同时,在坚持这种“教牧关切”中,神学家们始终持守的信念乃是“持守那纯正话语的规模”,即高举圣经权威,坚持以圣经作为评判神学正确的最终标准,靠着基督那丰丰富富的道理,面对异教之风,按正义将道分解的清楚明白。就像马丁·路德、加尔文一样,上帝肯将他那至高的真理启示给这些伟大的圣徒们,叫他们向时代大声疾呼,传讲因信称义的真理,呼吁他的子民定睛他的话语,上帝大大的使用他们乃是他们把追求、渴慕并流连于上帝的话语之中,是因他们谙熟于上帝的话,因此也与上帝建立真实的关系,成为认识神的人,为主大发热心并有“不为瓦全”的勇气。
这深深的提醒了我,使我知道我首先是基督徒,需要吮吸圣经的灵奶,然后才是神学生,学习如何更深明白主的旨意并实践出来。 这根植于圣经、为这将使命传遍地极的教牧情怀,也使我在内心深处燃烧起了一股“为主真道”奔走的热心,如教会牧者在学习时说到:‘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教牧关切的问题,即如何在中国文化的体系中,将福音与中国文化融合,解决中国文化本身的矛盾,使中国人认识到福音的价值。我本身以为的信仰只是更好的去学会敬拜主、学会战胜罪,原来信仰不只是“对内”的,还可以是以解决这个时代的“教牧关切”这种为“对外”的奋斗!我愿意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主的道奔走。
第三点,学神学是为了沟通。其实这一点也算是沿用“教牧关切”的落实于应用层面的很重要的一点。 在课程中特别提到了“群体互动”作为圣灵赐给我们的三种属灵资源之一。很多时候,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是为了更好互动交流,也就是沟通。系统神学术语的发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概括圣经所表达信息的方方面面,又为了便于交流,神学家创造了丰富的神学用语来构建一套套的神学体系——面对圣经中“多个用以,一个概念”的情况,侧重用一个用词来表达这个概念;面对圣经中“一个用词、多个意思”的情况,则侧重于用多个用词来清楚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其实,我一开始不太理解为什么圣经看起来娓娓道来,不需要查考太多资料,就可以明白其表达的基本内容。但每每拿起像《基督教要义》这样的书时,却觉得思维难以同步,词语也晦涩难懂,觉得有些“班门弄斧”之嫌。现在看来,神学教义类的书籍竟然也有了生命的气息,它本身统一的表达是为了让我更明白圣经所表达的多层次的意思,也是为了与过去和现在的信徒沟通更为有效,这给了我不少继续完成剩余课程的动力。
另一方面,这也督促我知道如何与群体互动:在阅读历代圣徒和优秀的属灵书籍时,明白作者对话本身的意图和作者所持的立场就会使我更加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明白我们对话之间的差距;面对弟兄姊妹,知道不应当总是以自己的知识和领受为起点,当体贴肢体之间思维的差异,明白肢体间的交流是为了沟通,也是为了彼此建造。 之前,在面对一些肢体时,当他们表达出有偏离圣经的观点时,我总是习惯于“一针见血”的指出他的错误之处,以为趁早把真相告诉他会结束他“愁苦”的假象,颇有点“神学正确”的意图。现在,我知道我们的对话目的是沟通,而不是拿“神学正确”的尺子来量他们,使我知道如何能够“凭爱心说诚实话”,也深深的感到在基督里彼此造就的美好与喜乐。 以上是我对神学导论中对于“神学即应用”、“教牧关切”、“沟通”的一些得着和体会,在以后的信仰生活中,我所应当首先操练的是熟悉他的圣言,每天坚持有计划的读经,扎根于正确的教义,祈求圣灵的光照和带领,唯独依靠他和顺服他,藉着随时的祷告和默想与他建立亲密的关系,在生活中竭力活出他的荣耀,虽然必然经历死荫的幽谷,但必然到丰富之地,操练在地如在天的生活。
【课余小记】
2016年11月27日,南师大南区食堂,主日下午与两姊妹小聚,谈到传福音的困难,又说起今天神学班报名截止的通知,又想起暑期大学生营会牧师对我们的呼召:当趁着年轻纪念造你的主,觉得确实也是好不容易的机会有这样“送到家”的学习神学的机会,自己也年轻,何不报名一试?于是拨通电话,还好在截止时间前报了名。 2016年12月,第二次考研结束,接到通知说,2017年1月8号神学班面试,过不了的人就参加不了,心中有些打鼓,想着自己之前也没读过神学方面类的书籍,比起“大名鼎鼎”的《基督教教义》,我还是更喜欢读《游子吟》,但又想着短时间内也准备不了啥,索性“死猪不怕开水烫”,心想着要是能参加的话就参加,参加不了就算了。
2017年1月8号,神学班面试暨开班仪式,恩典公益图书馆,30多个人来参加,没想到面试题目只有一道:只要能承诺坚持学完八门课下来,不拖大家的进度,就能参加,不需要其他审核。我有点惊慌,想着我这次考研成功的话,要离开南京一年去学习,恐怕不能达到每次面聚的要求,征求了班主任意见后,说是可以试试,也和妈妈匆匆报备,就决定要参加神学班,拍照留念,心情澎湃激动。
2017年2月13号,寒假结束,第一门课《神学导论》开课,在签到板块自我介绍,开始学习。 2017年2月18号,考研成绩公布,果然还是没考上,失落,但这个分应该是可以调剂的,于是动了调剂回家乡内蒙古的念头,爸妈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2017年3月,拖了近1个月,没有填调剂申请,想着要是想继续参加神学班,就要留在南京,我不想违约,更不想成为第一个退出的人。但自己不想浪费调剂的机会,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回归故土,有个好学历,找个好工作,孝敬父母,照顾年幼的妹妹,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放弃“难得”的归正教会牧养和“终于”结束在南京飘摇不定的生活。
2017年3月28日,包头开往南京的火车上,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填了调剂,也接到了复试通知,结束复试,坐火车回南京上班,上火车前接到了面试通过通知,内心激烈的斗争中——好想回家,好想回家,好想回家!但为了所谓的“远方”,离开了教会的保护,违背了与上帝和教会的约定,难道真的是“教会哪里都有,因为神无处不在”?
下午三点,痛哭之后,拒绝了老师,一整夜难眠······从来没想过我要为信仰所付的代价,是以如此我不能承受的,以至于要看似搭上我的“前途”。但我几次后悔之后,却明白,我从来没打算为信仰付上过代价,即使曾有这样的观念,也从未打算付出行动,正如上帝借着他的仆人在讲台上无数次的呼召我悔改,我也最终成为行动上的矮子,与罪争战的收效甚微,以至于上帝于我,头脑的丰富过于真实的经历、倾诉与信靠。其实,作出这样的决定,确实是上帝的保守,也恰恰证明了我的懦弱。我实在没有勇气活在今世的风俗之下——所谓“更高、更快、更强”的生活,要有好学历、好工作、好丈夫、好孩子!与其说,我是“唯遵行耶和华道路的人”,还不如说我是“识时务者的被掳之人”,在饥荒之年归回本地的愚笨之人。
2016年6月10日,结束第一门《神学导论》的考试,题目没有想象中难,可惜齐牧没有拿100分,错了一道,大家坐在一起还在热火朝天的讨论,这道题到底应该怎么出才更合理,牧师说他已经迫不及待说想学第二门课了! 真是感谢神的保守,神学始于惊叹,也是一趟谦卑的属灵旅程,感谢神叫我们赤身归回的天路之上,有同行者,走的更远,直到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