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翻身靠拼命#Y40
(一)“习得性无助”
最近有个读者在后台问我一个问题。
大致内容是,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在他大三那年突然患病去世,使得他改变了原本出国留学的计划,匆忙找了份工作,在社会上独自闯荡,每每失意,就会幻想“如果他还在多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觉得什么也改变不了。
问我有什么好建议。
虽是个例,但却又有很多人的影子,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聊聊。
我看了一下这段经历,忍不住一拍大腿,答曰:
亲,你知道你这种人生际遇的配置,放在小说里是什么水准吗?
那是要开天辟地的杰克苏男主的配置啊!
——想想张无忌、杨过、郭靖、萧峰……
远了不说,就最近,我煲的一部剧《破冰行动》,里面的男主角李飞,也曾经历过幼年与父亲失散,变得在工作中无所牵挂,像石头里蹦出的泼猴,哪里任务最难往哪里扑,一身是胆,很出业绩的。
许多有成就的男人,人生很重要的一课,就是像分级火箭一样完成与父辈关系的告别,不管是离开他的荫庇还是阴影。
一个男人,如果懂得独立承担起作为男人打拼的苦,那他其实将会离成功很近的。
结果你跟我说,父亲走后,感觉顶梁柱塌了,颓废了四年没缓过来。
???
而实际上,父亲最后的社会阶层停留在小县城里的科长。那个读者自己,彼时已然是985本科、有过出境交换学习经历的毕业生。无论是直接找工作,还是留个学深造,起点都不算太差了,他大可以自己试试拳脚。
这时他说,他习得性无助了。
(二)掩盖
单纯的孝义、或是与父亲深厚的情感依恋,都不是造成这种颓废的原因。
一切看上去在时间点上完美的重合,但只不过刚好掩盖了他自己的问题——还是自己不行。
话可能说得重了:即便父亲尚在,依赖着他,该不行还是不行。
只是时间点巧合地重叠,让这件事成了“自己不行”的背锅侠。
如果真的很想出国深造,即便家里经济上差了些,只要申请结果足够好,也有大把专业提供奖学金的;
如果真的想找工作,进了职场之后拼命干,绩效总是与收益匹配。要知道他“习得性无助”的那几年,以国内的景气,在任何一个二线以上的城市,都有“奔小康”的故事在遍地开花。
不管哪一条路,从县城科长的儿子,拼到个小中产,总不会太难。
也许他自不自觉得学会了用这样的托辞借口,让自己的心里好受一些吧。
可事实就是,问题出在了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上。
另,中国真的能因“家事”变动,而对人生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人,一个名单就能列清了,你们懂的。普通人真的不要给自己加戏,走错片场了。
(三)战点
水库看人,几个关键问题就能看出常识漏洞之处。所以他这个问题,写到(二)掩盖,就已经备矣。但想了想,觉得不够。
类似的问题,在很多人身上也有影子。
比如说,被水库带起来的一个词儿“战点”。
——这个概念在
《上海楼市往事》
的开篇引言里提过。哥哥说,他是在日本社会学文献里看到的。大意就是,有个敢死队任务,冲得上去就当连长,冲不上去,你就咔嚓。
“拼命的机会”。
进而引出一句话:年轻人不怕挑战,怕连拼命的机会——战点——都没有。
可是传着传着,这个词的意思变了味。
如今在听某些人说到战点时,他们造句的格式和语气变成了:
这公司没给我战点,所以我没发挥。
这个行业现在没战点了,所以我没出成绩也不怪我。
这件事也不是我的战点,不值得我为它拼,996,这辈子都不能够的。
仿佛只要拿出“没有战点”,一切业务上的失败消极的结果,都可以完美归因了。
战点,成了背锅侠。
(四)遗漏的段落
大家看,读书读一半漏一半,坑害大大的。
小伙伴们找到战点这个背锅侠之后,兴高采烈地抱走拿去给自己当心理安慰药了。
但且慢啊,
《上海楼市往事》
的序章的后半段还有以下这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如果我想要“偶像剧”中的生活,则我清楚地知道公司给不了我。
哪怕世界500强也不行。
“500强全球VP”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么。
无论“商界影响力”还是“个人收入”都不值一晒。
还有一种人,骨子里充满浪漫。无可救药。他也知道TVB都是骗人的。可他还想去试一试。哪怕天堂只有千分之一的希望,他也想去试一试。
我们都只有一次生命。我不想虚度一生。
拼命这件事,发光发热发烫
都被你们忽视了。
(五)无限战点
战点的本质是什么?
日本社会学书上定义的是,历史给你的机会。你可以这样接受它。
但昨晚,我跟某人再次提及“战点”的时候,伊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
战点就是豁得出去。
展开说一下什么叫“豁得出去”:
一个女人好端端的死了老公,独自带着儿子生活,36岁的时候才进到人多如海的国企,当的还是基层业务员。
——你觉得“战点”,跟她关系大吗?
工作第一年1990年,她在一个很陌生的工作岗位上,没什么专业背景,也没人教,靠着“死缠烂打”的功夫,硬是把之前别人的欠款42万给追回来了。
而且前提是她谈业务的时候真没什么美色可以凭借,毕竟她可长这样啊:
关于她后来的事,你们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