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四川生态环境
关注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四川生态环境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画报  ·  AI | 《科学画报》GenAI科技绘画作品征集 ·  昨天  
科普中国  ·  太揪心!52 天婴儿中毒进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四川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观察感言 | 张海龙:稻城对望余杭!

四川生态环境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13 08:11

主要观点总结

作家张海龙在中国环境官网上发表生态环境观察感言,积极为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言献策。文章通过文学方式讲述四川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并探讨了稻城与余杭的关联,以及高原与江南的文明交流。张海龙分享了自己对高原与江南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并展现了从稻城到良渚的文明迁徙。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张海龙积极为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

张海龙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理念,为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言献策。

关键观点2: 文章探讨稻城与余杭的关联

文章通过文学方式展示了稻城与余杭的关联,以及高原与江南的文明交流,展现了从稻城到良渚的文明迁徙。

关键观点3: 高原与江南的自然和文化理解

张海龙通过文章展现了自己对高原与江南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包括高原的荒凉与江南的丰饶,以及两地文明的发展。

关键观点4: 从稻城到良渚的文明迁徙

文章通过讲述从稻城到良渚的文明迁徙,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以及自然与文化的互动。

关键观点5: 环保意识的推广

文章通过文学形式推广环保意识,呼吁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


正文

图片


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纪录片《生态秘境》总撰稿人、作家张海龙,以《稻城对望余杭:时光深处的低语》为主题,在中国环境官网上发表生态环境观察感言。履职以来,他积极承担为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言献策的社会责任,先后参加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四川生态文学座谈会、川渝作家环保行(稻城行)等,积极建言献策、创作多篇文学作品,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理念,通过文学的方式讲好四川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以下为《稻城对望余杭:时光深处的低语》原文,一起来看~

带一首诗去高原

当灿烂的太阳跃出东海的碧波

蜀山之王贡嘎山依然晨星闪烁

当青藏高原还是银装素裹的雪域

江南早已洋溢着杏花春雨的生机

稻城,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余杭,连接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原点

石破天惊的皮洛遗址

把高原从十万年前的远古唤醒

玉汝于成的良渚遗址

让江南从五千年前的文明定型

拉索子午倾听着宇宙的心跳

天地人展开三世时空的画卷

瑶山祭坛感知着自然的脉动

日月星描摹四季轮回的秘密

终年积雪的三座神山

汇聚成香格里拉的心脏

蒹葭苍苍的江南苕溪

滋生了中华文明的圣地

藏式碉房风马旗吹动

莫角山上白鹭如前

蒙顶山原是茶叶故乡

径山茶宴引出茶道源头

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

恰如稻城亚丁的洁白月光

余杭纸伞的巧夺天工

承接来自青藏高原的雨水

雪山冰川化作大江大河

百川归海养育众生

同饮一江水天下一家人

时光低语万物成谜

事实上,我是带着一首诗落地在稻城亚丁机场的。

这首诗既是谜面也是谜底,在写这首诗之前,我从未来过稻城,只是凭着想象展开了一场纸上的旅行。甚至,远隔千山万水的稻城与余杭两地政协,还为这首诗拍摄了一段朗诵的视频。凭着诗行那种“无中生有”的能力,我用文字唤出稻城、皮洛、央迈勇、仙乃日、夏诺多吉、余杭、良渚、苕溪、径山这些神示般的地名。

谜面就摆在眼前:为什么是稻城和余杭?两地到底有何关联?我因何写下这样一首诗?又为何会加入“川渝作家环保行”来到高原?生活在江南的我如何成了四川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我又要怎样写出“西部定生死,东部决繁华”的山河誓言?

谜底就写在脚下:稻城亚丁机场,这里海拔高度4411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堪称真正的“云端之上”。在这空气稀薄之地,所有走出机舱的人都如同踩在棉花团上,我们先被请入休息室,第一要务是要让心肺适应空气稀薄的高原。从平均海拔只有5米的江南,飞升至相当于上千层楼的稻城,我眼前所见的一切都是答案。

▲海子山石河风景。张海龙摄

▲第三届“双城绿动话发展”川渝作家环保行稻城合影。

正午时分,我们一行来到海子山上,这片鬼斧神工的辽阔风景令人叹为观止:大小不一的砾石铺展开雄浑石河、蛮荒石海以及形态各异的冰蚀湖,仿佛史前时期还未完工就随便散落于大地的造物现场,如同任性的上帝耸一耸肩膀就走向了远方。

用领队阿来主席的话说,去有风的旷野里行走,你会进入伟大的寂静与洪荒,听见“石头巨兽们用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洪荒时代生成的矿物嗓音说话”。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那是两百多万年的第四纪冰期,整个地球陆域的三分之一都被冰川覆盖,厚达几公里的冰川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缓缓推进,裹挟着这些千万年前由滚烫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石头慢慢流动,在漫长的时光中演绎了一首真正的“冰与火之歌”。冰川就这样推着石头行走了两百多万年,一切坚固的事物就这样烟消云散。

直到一两万年前,地球终于变暖,冰川化为流水,再也不能滚石向前,岩石遗留在这片荒原,成为冰川曾经来过的证据,所以名叫冰川漂砾。眼前大地的样子都为冰川塑造,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存身的洼地,就是冰川依靠自身重力挖掘出来的。

湖泊在高原上被称作“海子”,那是沧海桑田的遗证。海子山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古冰体遗迹,也被称为“稻城古冰帽”。这片山脉横跨理塘与稻城两县,拥有中国规模密度最高的海子群,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拥有1145个大小不一的海子。

5000多万年前,在今天巴基斯坦的位置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青藏高原由此从海底隆起向上,一路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海子山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这一带地壳板块相互挤压,隆起下陷相伴而生,形成了南北向横断山的庞大山脉。

如果转动地球,就会发现稻城和余杭所在的北纬30度线,横亘着一条若隐若现的黄色飘带。从印度、巴基斯坦到沙特阿拉伯,再到非洲的撒哈拉、北美的德克萨斯和墨西哥一带基本都是沙漠,唯独稻城和余杭一线不是沙漠,全拜青藏高原所赐。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仿佛一座“抽湿机”,南亚季风、东亚季风两大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充沛的水汽驱散了这一线的干旱,催生出“香格里拉”与“烟雨江南”两处人间胜境,更滋生了十万年前的皮洛遗址与五千年前的良渚遗址。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证据,来自于海拔6500米希夏邦马峰的一片树叶,那是被时光封存200万年的高山栎化石。从海子山向下进入峡谷,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度上,栎属植物成了优势种群,既有高大的川滇高山栎,也有低矮成丛的灰背栎。也就是说,这片高山栎化石生活年代的海拔,200万年来向上长了3500米,至今还在生长。

▲高山栎叶片化石(左)和现生照片(右)

江南自古多雨的自然恩赐,也缘于人们驯化了一种神奇的湿地植物,这就是今天养育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水稻。在余杭良渚遗址莫角山宫殿区挖掘出20万公斤炭化的稻谷,远远超出了良渚古城自身的生产能力。5000多年前,这里矗立起一座王城,雄视着一片水乡泽国,人们崇拜飞鸟,把鸟腹中的稻种驯化成中华文明的一粒火种。

今天的余杭,正在稻城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在公开的报道中,是余杭充分发挥经济优势、理念优势,对稻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帮扶。而在彼此的守望中,我们则能感知来自青藏高原对整个江南的庇护与滋养。

午后的荒原上无遮无挡,风从横断山脉褶皱间掠过,裹挟着粒子与砂石,在稻城亚丁的峡谷中呜咽。十万年前皮洛遗址的砾石碎片石破天惊,粗糙的棱角上仍残留着人类最初的体温——那是旧石器时代的先民,用手斧敲击出了第一簇文明的星火。

遥想远在几千里之外水网密布的太湖平原,五千年前的良渚人俯身打磨祭礼大地的玉琮,他们的手指抚过神徽的纹路,仿佛心灵触及天地的脉动。时间在此刻折叠映照,稻城的雪山与良渚的祭坛,隔着时空的深渊对望,星辰才是它们永恒的解码器。

稻城对望余杭,正是一场时光深处的密语。

稻城的子午拉索与良渚的瑶山观天

▲旷野上竖起的稻城文旅新地标。张海龙摄

随行的人说,要带我们去看看稻城“天、地、人”文化旅游新地标。

天,是“天文科研”;地,是“雪山生态”;人,是“史前文化”。这三个字横空出世,就让人心向往之,想要亲临实地一探究竟,更想让我连接江南叩问古今。

尽管事先有所耳闻,眼前所见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那是荒野上珠链一般分布的圆环状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阵列,由313台天线均匀分布在直径一公里的圆周上,圆环中心是一座百米高的定标塔,向天空发射公共信号进行定标和校准。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主体——子午二期天文工程。

这一国家天文重器,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建设。历经几年时间,考察新疆、云南、贵州等多地,最后因稻城的海拔高度、地貌平坦度、空气洁净度、大气通透度等,被科学界认定为天文观测最佳地,最终落定在海拔3800多米的噶通镇。这个“超级望远镜”从此将与太阳探测卫星实现“天地配合”,堪称高原开了天眼。

在藏语中,稻城亚丁的意思就是“向阳之地”,堪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子午线测量的应用,就是观察地球表面20公里以外的太阳活动,尤其是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经常发生的磁暴、太阳风暴等灾害性事件,为航天发射、‌地面电网、‌通信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预警和保障。避免太阳“打喷嚏”,地球“发高烧”事件的发生。

让人目瞪口呆的,还有海拔4410米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耗时4年建设完成,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捕捉并探源来自宇宙深处的射线与粒子。大地上分布着5216座地堡建筑,每座都是一台电磁粒子探测器,此外还有1188个缪子探测器。中央的四方建筑占地78000平方米,名叫水切伦科夫水池,使命是探测与捕捉“宇宙中最微弱的光”。

▲被称为拉索(LHAASO)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张海龙摄

宇宙线是什么?缪子又是什么?为什么要去捕捉天地间那看不见的微光?

站在荒原的猎猎寒风中,科学家的解释是宇宙线无时无刻不在穿过我们的身体。它是天外来客,是宇宙信使,也是神秘能量,穿过厚厚的星际介质来到地球,如果人类能够溯源其诞生地,不就可以研究那个诞生宇宙线的浩瀚星系了吗?

有意思的是,稻城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被称之为拉索(LHAASO),听起来很像藏族歌曲里经常唱到的“呀拉索”,那是表示欢呼和赞美的意思。细问其来源,是大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英文缩写LHAASO(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音译正对借用了拉索,也正好对应着人们对星空的欢呼之声。

旷野上有神——站在稻城的荒原之上,看着眼前这浑若天外来客的一群大科学装置,我能想到的唯有敬畏。正如“拉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臻所说,宇宙线起源被国际物理学界列为“新世纪11个科学问题”之一,稻城的“子午拉索”就是中国人想要获得宇宙解释话语权的雄心与明证。

在这苍穹无垠星宿耀目的高海拔之地,我想到的却是江南那座海拔仅35米高的瑶山。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在此登上祭坛,眺望四方,观测日升月落,拉近了人与天的距离。据考古测量,日出方向与祭坛四角方向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东北角方位接近当地夏至日出方位,西北角方位接近当地夏至日落方位,东南角方位接近当地冬至日出方位,西南角方位接近当地冬至日落方位,已经能够制定出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历法。

今天良渚所在的余杭,也有科学家们始终“问天”:由之江实验室深度参与的“FAST精细刻画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进展”。快速射电暴,是宇宙中的⽆线电波⼤爆发,也是一种非常剧烈的宇宙爆发现象,持续时间仅⼏毫秒,却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天甚⾄⼀年内释放的能量。起源未知,是天⽂领域重⼤热点之一。

浮想联翩之际,望见一只鹰盘旋在天上,翅膀并不扇动,仿佛悬挂在天上,被看不见的气流托举在那里。忽然一下子明白了人对飞翔之物的神往,也理解了良渚先民为何会把飞鸟视作负载太阳每日东升西落的“飞船”,更把飞鸟当作崇拜的图腾偶像。

其实,科技从来都源于自然。目之所见,日月星辰;耳之所遇,雷霆虫鸣;心之所感,宇宙世界。细究之下,全都是让人目瞪口呆的奇迹。或许,能真正理解这些“上天”⾼科技的⼈并不会很多,但科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仰望”,就是要始终让⼈们保持对“遥远事物”的伟⼤⽽⽆⽤的好奇⼼,这就是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以及创新的源头所在。

古人云:“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称,以有涯之人生叩问无穷之宇宙,先贤们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与思考,才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宇宙观。伟大的文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头顶星空与心中道德律的探索。

皮洛的十万年手斧与良渚的五千年黑陶

石破天惊,这个成语在皮洛遗址有了现实的意义。

从海子山一路向下,呼吸渐感轻松,到谷地里的稻城县城时,看手表上显示海拔3750米,高度直接下切了700米。高原反应,是每个人来到这座高原之城时的第一挑战。

“动作一定慢一点儿,感觉不适应就吸吸氧。”

稻城政协的娜姆主席,总是很体贴地向我们发出这样的提示。她说,即使自己在稻城工作多年,也要经常到低海拔的地方获取氧气。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去的香格里拉镇,海拔只有2900米,可以有效缓解或避免高反,餐饮、酒店都很多,是个理想的住宿地。

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从巨石铺满的海子山下来视野中越来越多的植物:山坡上的栎树、谷地前的水草、河岸上的鲜花、村庄边的青稞,石头建筑和整个大地浑然一体。

可是,这样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区,为什么会有个十余万年前的皮洛遗址?

这是我在那首诗中写到的意象,也是我一直不理解的地方。车行向前,我努力睁大眼睛去寻找答案,想要把之前对天空仰望的目光回落到大地上的生活现场。十余分钟车程之后,我们来到的是一片高出河谷数百米的平坦阶地,皮洛就是这个阶地上一座半农半牧的村庄。2亿年前的稻城,还是一片海洋环境,这个海就是古特提斯海。后来,水落石出,山系崛起,局部残留了一些内海,今天的黑海、地中海就是古特提斯海的残留。

今天的稻城,从5亿多年前的震旦系岩石,到2亿年前的三叠系岩石都有分布,石头上刻写着“石破天惊”的时光密码。2021年9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宣布,在四川稻城县皮洛发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旧石器遗址,发现石器上万件和大量用火痕迹,完全颠覆了以往的认知,被誉为“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新发现”。

这些原始人使用的石器,不过是些手斧、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在普通人的眼里,跟河沟地畔中那些常见的普通石块并无二致,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却会让考古学家如获至宝乃至心潮澎湃?眼前这一片荒野又隐藏着怎样的人类秘密?

想起以前课本里说,掌握工具使用、直立行走和掌握火的使用,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不仅体现了人类独特的生物进化,也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皮洛遗址在不晚于距今13万年连续的七个文化层中,共出土了近万件石制品和多处用火遗迹,证明至少早在13万年以前青藏高原就有人类居住,并非不毛之地。

而手斧作为人类早期使用工具发展到一种高峰的标志,备受国际考古界关注,并把它作为衡量早期人类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948年,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斯就用手斧有无作为标准,提出人种优劣有别论。莫维斯认为,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按照早期人类的技术和行为能力,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文化区:西边有手斧,东边无手斧,以此为标志画了一条线,区分两个文化圈,是为著名的“莫维斯线”。

按照莫维斯的划分,线的西边是西欧、中东和非洲地区等所谓的早期人类文化先进地区,因为那里发现了阿舍利手斧,是能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先进文化圈;而位于该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砍砸器传统为特征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缺少手斧这种精细的石器,特别是阿舍利手斧。

所谓“阿舍利”,全因1859年在法国亚眠郊区被发现的圣阿舍尔遗址而得名。阿舍利技术,距今170万年左右前起源自东非,延续至距今20万年左右。阿舍利手斧,以椭圆形或水滴形、两面打刃加工为主要特征,是史前时代第一种两面打制的标准化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进化在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境界。远古人类用这种手斧进行宰杀、分解动物,砍伐、加工木头等劳作。

石破天惊的另一重意思,是皮洛石器彻底打破了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滞后”的谬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皮洛石斧堪称远古时代的“瑞士军刀”,这些宝贝是迄今为止东亚发现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文化遗存,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

皮洛手斧的发掘,彻底终结了西方学术界东西方“优劣有别”的歧视,擦掉了西方考古界奉为圭臬的“莫维斯线”。此外,皮洛遗址的发现,又连接起印巴次大陆、中国南北方直至朝鲜半岛的阿舍利文化传播带,对于认识远古人群迁徙有特殊意义,也同步刷新了我们对人类征服极端环境历程的认识。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从皮洛遗址放眼四周茫茫高原,心底自然而然涌出的就是这“永恒三问”。不过,当你发现这里的美好,就能理解远古人类为何能在此地安居。

远处有皑皑雪山,山前有潺潺溪流,谷中有郁郁森林,河畔有片片青稞,头顶是盈盈蓝天,前方就是今天稻城县城所在地,古人和今人不约而同都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可以想见,当远古人类第一次走进稻城的时候,触目所及是成群的动物,完全不知道害怕猎人。这里没有逼人的炎暑,没有烦人的蚊虫,完全是世外桃源景象。

此刻,在海拔3750米的稻城皮洛遗址,在冰碛物堆积与河流切割的台地上,想象远古人类留下的石器铺展成一条时光甬道,让人竟无端感动。

或许,我们还能在泥土中辨认出披毛犀与斑鬣狗的残骸。那些被敲碎的骨骼里,藏着人类对荒野最初的恐惧与征服。当第四纪冰川寒气尚未褪尽,先民们仰望的夜空,会比今日更加清澈夺目吗?他们用手斧割裂兽皮时,北斗七星斗柄又指向北方,十余万年的天道轮回里,唯有风雪记得那些篝火旁蜷缩的身影,将希望刻进岩石。

今天的良渚博物院内,珍藏着一件国宝级文物刻符黑陶罐,罐身上刻有5000年前良渚先民留下的“天书”——12个神秘刻画符号。有人认为是表意画甚至是原始文字。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对此做出释读,认为是“朱旗践石,网虎石封”八个字,记录了一次古人捕虎的经历,并称此陶罐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让绝大多数人意想不到的是,皮洛手斧与良渚黑陶,都与中华文明的源起有关——手斧砍断了文化歧视的“莫维斯线”,而黑陶则打破了中华文明的“西方起源”。

1894年,与屈辱的甲午战争同年,有西方学者提出了⼀个耸人听闻的观点:中华⽂明不过是复制的古巴⽐伦⽂明,⽽现有的中国⼈其实是这块⼟地上的外来户。40多年后,有⼀位20岁出头、⾮考古科班出身的年轻⼈,从西湖博物馆回到家乡良渚的田野上,发现了几枚“黑色而有光的”陶片,在抗战烽火连天的背景下,出版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在脚下的泥土中实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原生性。

▲良渚刻符陶罐

设想一下,五千年前的冬至,北斗七星斗柄再度向北,良渚巫者以玉琮祭天以玉璧礼地,却将“捕虎”的场面刻画在黑陶罐上。他们早已参透“天圆地方”并非神话,而是人生天地间的虔诚姿态。五千年后的今天,之江实验室科学家化身“现代巫者”发现了上千颗脉冲星,又有现代匠人转轮拉坯恢复古法烧制黑陶,都与良渚玉璧上的同心圆纹产生了奇妙的共振——百亿光年外的死亡恒星遗骸,对应着五千年前人类对天地的具象崇拜。祷祝与数据、神示与造物、科学与自然,或许本来就是同一种宇宙语言的不同方言表达而已。

十万年与五千年,宇宙间不过一瞬。当稻城对望余杭,冰川消融又凝结,古城坍塌又重生,唯有北斗七星始终高悬,如同一个永恒的问号。时间成为环形叙事:人类用石器叩问大地,用玉器对话苍穹,最终在射电望远镜的频段里,听见远古星光的回声。

石斧与黑陶,终究会以光年的速度,完成这场横跨十万年的低语对谈。

三座神山的天命与莫角山的王权

▲作者张海龙在三神山前留影。曹小佳摄

神性从来不在高处,而在人类仰望的姿态里。

对这句话的认知,是在吃晚饭的辰光,稻城生态环境局邀请来当地歌手,为我们唱一曲神山心咒,用这样纯净的歌声来赞美“雪山生态”。

在稻城,有仙乃日、夏诺多吉和央迈勇三座雪山,统称为“念青贡嘎日松贡布”,意为“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护法神山圣地”。相传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为三座雪峰开光,并以佛教中三怙主命名加持:观音菩萨护法仙乃日、文殊菩萨护法央迈勇,金刚手菩萨护法夏诺多吉。在佛教说法中,每尊菩萨对世界众生发愿,各有各的心咒,蕴藏宏大愿力。念诵心咒便是祷祝,祈请本尊佑护加持。善于歌唱的当地歌手,竟把在此地化身为三座雪山的三位菩萨的心咒连缀起来,变成了向上升起的美妙歌声。

想要念诵心咒,也是我在奔向雪山途中油然而生的渴望。乘车前往洛绒牛场的路上,能看到这里被三座神山环绕——北峰仙乃日、南峰央迈勇、东峰夏诺多吉。我将手机伸出窗外拍摄视频,发在朋友圈里得到的评论是:这里的呼呼风声听起来都有神性。的确,唯有雪山作为背景,才知道为什么藏族同胞会将风马旗视作诵经,也会理解何以雪线为弦奏响冰与火的长歌,更能懂得藏民转山等身长跪是自我的救赎。

1928年3月,在木里土司帮助支持下,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F. Rock)带着36匹骡子和马以及20多名护卫和随从抵达亚丁,历经艰辛终于得偿所愿,有幸见到并拍下“三怙主雪山”平日总在云遮雾罩中的面貌。

洛克形容,骤然散开云雾展现在他眼前的夏诺多吉“有埃及金字塔的庄严神秘,顶端却又不似它那般咄咄逼人;从侧面看,它仿佛一只巨型蝙蝠,翅膀正在酝酿展翅高飞的力量……然而无穷多的冰雪攀附着它,一直延伸至山脚,形成巨大的冰碛堆,宛如古罗马圆形露天竞技场”。在冲古寺看到的仙乃日,则像“活佛冥想时端坐其上的巨大白色法座。”

1928年6月26日,凌晨4点半,洛克在多朗谷中的巴玉看到了他心中最壮观的山峰。彼时天是墨绿色的,白雪皑皑的“金字塔”——央迈勇是灰白色的,但当太阳射出光芒来亲吻它们时,央迈勇和仙乃日的山巅瞬间幻化为金黄色。

我们在神山脚下没能晨昏守望,所以无法得睹“金山银山”的天地奇景,只能通过文字和照片去还原并想象洛克当年所受到的巨大震撼。1931年7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洛克撰写的《贡嘎日松贡布:法外之人的圣山》一文,配发了近80幅精美照片,亚丁这片人间仙境由此引发世界轰动。洛克由衷感叹:“在整个世界里,还有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景色,等待着摄影者和探险家?”

以洛克经历为灵感,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创作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首次创造了“Shangri-La”,中译为“香格里拉”,引发了世界“寻梦香格里拉,回归理想家园”的风潮,随后以“香格里拉”为题材的好莱坞电影也轰动全球。

▲良渚古城示意图

▲小莫角山遗址 盛淑彦/摄

在余杭,有一片旷野气质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古城中部是由莫角山和皇坟山等构成的宫殿群。东西长630米、南北宽450米、高9—15米的莫角山宫殿基址位于正中心,占据了古城十分之一的面积,堆筑土方量达228万立方米,可媲美古埃及胡夫金字塔的石方量,其上分布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3座宫殿台基,台基之间分布有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夯筑沙土广场,宫殿区共发现35座房屋台基。另外莫角山宫殿区以南分布着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皇坟山土台,皇坟山最高处八亩山台基规模与体量与大莫角山相当且南北相对,推测也是一处人工堆筑的宫殿台基。

五千多年前,依据“以山为郭、天地之中”的理念,良渚先民们在这片平原湿地上建起了一座王城。为了应对水乡泽国的特性,所以才在中心位置堆筑起十几米的高台,以此作为宫殿地基,这就是“莫角山”的由来。考古学家发现,这十几米的高台土层之间并没有间歇停留的痕迹。说明这座山是短时间内堆筑起来的。之后,先民们运来巨木,在莫角山上建起宫殿,考古发现的木头,长约14-17米。与此同时,良渚人修城墙、建水坝、筑宫殿,强大的组织能力全靠良渚王的玉钺与权杖。

回头再看稻城神山与良渚圣山,则前者是自然赋予的神性坐标,后者是人类建构的权力模型。当央迈勇的倒影在珍珠海中映出万点银光,莫角山下的草裹泥正被碳十四测定流年,二者以截然相反的方式注解“神圣”:雪山用永恒不化的雪冠宣示天命不可违逆,而高台以人工堆筑的巍峨证明王权可通天听。三神山的三角阵型暗合“星宿分野”,莫角山的矩形基座呼应“地方之象”,仿佛大地与苍穹已达成了某种契约——自然造化的冷峻雪峰与人造圣山的王权宫殿,共同编织出文明的经纬。

三神山峰顶飘拂的旗云里,或许凝结着十余万年前皮洛先民呼吸过的空气;莫角山宫殿的地层中,发掘出五千多年前的稻谷已碳化为时间的灰烬。

三神山的岩壁上,风蚀的沟壑如同古藏文般曲折,讲述着地老天荒的盟誓;莫角山的作坊里,琢玉的纹路像苕溪般蜿蜒,镌刻着与时俱进的智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