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界
健康界:华语医疗智库—为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肿瘤时间  ·  ORR 超 ... ·  2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14.67亿!B证向C证索赔 ·  4 天前  
赛柏蓝  ·  华润三九新总裁上任 ·  1 周前  
丁香园  ·  擅自义诊,一医院被罚 5 万元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界

他们,照亮生命的星光

健康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09-03 19:53

正文


  • 也许,医学科普正在迈向一个以社交媒体为主战场、以医者群体和健康科普工作者为主体的3.0时代。在社交媒体和「大科普」时代,无数以前「藏」在口罩和白衣背后、只在治病救人时出现的医生,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做起了医学科普博主,与公众多了一层更日常且有温度的联结。



技术与人文的交融,构成了现代医疗的全新图景。在科技的助力下,医生们得以将更多的希望带给患者,但真正让人感动的,是这些医生在专业之外展现出的关怀与责任。

医学的多种可能性,正是在这样的点滴积累中逐渐展现,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一群无畏前行的医生,以及他们始终不变的初心。


医学的多种可能

走在路上,熟悉的救护车鸣笛声由远及近,但只看到两辆「公交车」疾驰而过,当路人疑惑之际,将目光投向公交车便会发现,其内部大有乾坤——车上遍布以往只会出现在医院急诊室的设备,正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还可以进行插管、ECMO抢救等操作,甚至是进行紧急手术。这是全球首个大型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正在发挥着抢救生命的关键作用,5G技术的引入,不仅仅是一次医疗硬件的升级,更是为整个医疗体系带来了质的飞跃。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室、抢救室、急诊ICU,这些场景中的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这还不够,他们希望将指针再往前拨,把握院前急救的黄金时间,这背后便是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提供的强大科技支撑。那么,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传统的急救过程中,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相比往往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及时、抢救手段有限等问题,而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改变了这一切。当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尚在疾驰的路上,车内的医疗设备已经开始通过5G网络将这些数据即时传输至医院的急诊科,医生们得以在患者抵达之前便开始评估病情,制定抢救方案,当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抵达医院,医护人员也已了解所有情况并准备就绪。

5G技术的高带宽、低延时特性,使得远程指导、实时影像传输成为可能,院前急救与院内治疗的界限变得模糊,抢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这种科技一体化的设施,不仅让原本复杂的抢救流程变得更加流畅,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急救的短板,为患者争取到了更多生还的机会。

5G之外,AI也被运用在卵巢肿瘤的诊断系统中,以制定诊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率及效率;「第三代试管婴儿」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查(PGT)技术有效提高了卵子和胚胎的质量。这些都是医学硬实力的体现,也是现代医疗科技在现实中的生动应用。

但仅有技术上的突破,并不足以撑起整个医疗体系。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才是让这个体系更有温度、更具持续生命力的核心。而这种温度,往往体现在每一位医生的身上。就像观众在观看一档医学生求职综艺后,不仅被医生们高超的医术折服,更被他们行医救人的初心打动,主动去微博上关注这些始终心怀患者的医生,看他们分享日常和科普医学健康知识。

在社交媒体和「大科普」时代,可以发现,无数以前「藏」在口罩和白衣背后、只在治病救人时出现的医生,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做起了医学科普博主,与公众多了一层更日常且有温度的联结。微博不仅成为医生科普、交流互动的主要窗口之一,也成为他们分享生活和记录感悟的平台。

@段涛医生便是其中一位,在产科工作近40年的他在#医学卷王大挑战#的微博话题下分享了从学生时代起便影响着他的《妇产科学》,「每一位医学院的学生都要读,每一位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人都要读,每一位住院医生都要一遍又一遍地读,晋升主治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晋升主任医师也要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应考,就连打妇产科医疗官司的律师也要人手一本。」句句斟酌,字字计较,是他数十年来对专业的深耕和对理想的坚守。

▲@段涛医生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

说医生是「卷王」相信不会有异议,从成为一名医学生起,面对的便是比人还高的书山。在一本本比辞典还厚的医学书籍中,令@急诊科的大徐最难忘的一本医书是《现场急救攻防策略》,在急诊科工作多年,他深感从医的不易和心态的重要性。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急救案例也是他身为医生的日常生活,「不幸的才会是故事,幸福的从来不是。」他希望能将这本书传递给更多医者,给予他们坚持到底的勇气。

▲@急诊科的大徐 知名健康博主

尽管医学在加速进步,无数疾病被「卷王」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攻克,但医生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还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成都下水道在这个话题下分享了他最近一个只能「安慰」朋友的时刻,“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受到朋友的哽咽难鸣。」这让他想起美国著名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告别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每一个凡人如何优雅地告别人间,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又该如何抚慰一颗颗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灵魂?」

▲@成都下水道 泌尿外科执业医师 知名健康博主

他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能让更多的患者家属可以理解,相较于生命的长度,生活的尊严和质量更有意义。要使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好,需要抵制干预、修复和控制的冲动。在这条微博下,可以看到近300条评论互动,很多读者分享起自己的相似经历和感受,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还有很多关心医生本人的问候。这种在专业之外,医生和大众在微博上真实、真诚地分享互动,也许是另一种对彼此的「治愈」。

医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在这个由技术与人文交织而成的领域,医生们在临床中不仅要面对复杂的病情,更要面对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每一次诊断、每一个手术,不仅考验着医生的专业水平,也在锤炼他们的心灵。现代医学的多种可能性,不仅体现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上,也体现在医生对患者的悉心照料和关怀中。

在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应用,医学将迎来更大的变革,更多的不可能将会被一一攻克。然而,不论科技如何进步,医生这个职业的核心始终不会改变:那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关怀。正是这些医生,在不断推动着医学的进步,他们是技术与人文交汇的桥梁,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灵魂。


「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病」


在医院的走廊里,许多患者往往带着迷茫和恐惧的表情走进诊室,手里握着的是刚刚打印出来的检查结果,心里却满是疑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被告知诊断结果前,或许从未听说过自己所患的疾病。对于这些陌生的病名,医生不仅要承担治疗的职责,还需要成为患者的引路人,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化作易懂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病情,减轻他们的焦虑。这时,医学科普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移动互联网出现以前的医学科普1.0时代,电视剧和电影是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中的一种方式。大众通过观看医疗影视剧得到一部分关于疾病和医学名词的「硬知识」,也在「医生滤镜」下对医生的职业心生向往,但往往对医生真人和疾病本身「不识庐山真面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主动承担起科普的职责,迈入更大众化、即时性、互动性的医学科普2.0时代,为更多的普通人带来医学知识的启蒙。

近期,网友们刷微博时可以看到,#医生看片大会#话题出现在很多医生分享的个人内容里,不仅看书也看片的他们,将1.0时代的看片和2.0时代的社交互动结合,形成有意思又有内容的科普分享,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通过#医生看片大会#话题, @复旦中山程蕾蕾分享了她在《健康快车》节目中向公众科普冠心病防治的视频,并在微博上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要点。程医生在节目中用生动的比喻和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冠心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预防措施。通过这种形式,复杂的心血管医学知识被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小故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复旦中山程蕾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病 主任医师

@妇产科的陈大夫则在这个话题下,通过热门剧集《产科医鸿鸟》中的情节,向网友们详细讲解了胎盘早剥这一危急情况——胎儿还没分娩,胎盘先掉下来,胎儿失去胎盘的血供,有生命危险。而母体因为胎儿尚在宫内,子宫无法收缩止血,也会因内出血很快死亡。剧中,胎盘早剥引发的紧张抢救场景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但这个医学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却依然陌生。陈大夫从剧中的具体案例出发,科普了胎盘早剥的发病机制、症状和应对措施。

▲@妇产科的陈大夫 知名健康博主

《产科医鸿鸟》也在@许桐楷的私藏片单里,作为一名专业观众,他向大众介绍了剧中孕妇产检时发现婴儿有唇腭裂的问题。唇腭裂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在印度、南美等不同地方,大众均对其存在一些「朴素」的认识,但他也指出,很多婴儿正因为身体的这一点点小瑕疵而遭到遗弃。许桐楷在微博上告诉大家,现代医学可以修复唇腭裂,专注于这个领域的慈善基金会也可以提供帮助。他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可以让更多「小天使」都能被这个世界善待。

▲@许桐楷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综合二科 副主任医师

在个人微博上,医生们不仅打破了传统医疗场景中的严肃印象,更展现了他们亲切、幽默且富有人文关怀的一面。通过有人情味、有生活气的科普,他们在向公众普及医学知识的同时,也拉近了医生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说:「作为一名医生,如何在专业工作与科普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项持续的挑战。工作中,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责任感,但在做科普时,我不想为大众营造健康焦虑,知道什么可以预防,知道得病了可以做什么,就够了。」

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为医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医生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历,影响着成千上万的网友,也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对医学的认知。在微博上,他们不再只是医院里白大褂的代名词,而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的「意见领袖」。不同于纯医学专业直播,也不同于纯自媒体内容科普,医生们在微博上更多的是一个有着专业背景的个人博主,除了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比喻和生动有趣的方式,让网友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医学常识,也经常分享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日常、所思所感。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大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有效地消除了公众与医生之间的距离感,让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真实可感的交流。

对于许多病人来说,医生的科普和分享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这种理解与信任,正是医患关系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医学科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通过像程蕾蕾、卢骁、许桐楷、陈大夫等医生的努力,这项任务正在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文关怀。


照亮生命的星光

在今年8.19医师节期间,我们看到微博上关于医生的讨论热度空前,医生们的故事和才艺展示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参与,#中国医师节#等话题冲上热搜。过去,医师节或许只是医生们的一个小众节日,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医师节正在逐渐「破圈」——它不仅是医生的节日,更是一个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医生、与医生互动的契机。

在巴黎奥运会上登顶羽毛球混双的「雅思组合」——中国羽毛球双打运动员郑思维和黄雅琼——就在医师节当天发博,参与到了#中国医师节#的活动中,表达了对「生死航线上的舵手」的敬意。伤病归来却成功卫冕,拿下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第40金的举重冠军李雯雯也在医师节发声,感谢自己队医的辛勤付出。这些跨界的互动,让医师节不再局限于医疗健康领域,而是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引发了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医生们的科普工作,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健康的认知。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能够在疾病面前从容应对,因为他们从未停止过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健康,这就是医生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社会带来的无形财富,也是现代医学科普的真正意义所在。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正逐渐成为医生们进行科普和社会互动的重要阵地。医生们正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他们是科普者,是教育者,也是生命的守护者。

今年,超20家知名三甲医院,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与微博平台展开了深度合作,在医师节共同致敬中国医者。这种合作不再仅仅依赖于个别医生的个人努力,而是医院层面共同协作的行为。这种改变,使得医生们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彰显,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以更有组织的方式,将医学知识传播给大众。

从个人到群体的转变,不仅放大了医生的声音,也让公众更容易接触到权威、准确的医学信息。也许,医学科普正在迈向一个以社交媒体为主战场、以医者群体和健康科普工作者为主体的3.0时代。

医生们的学术钻研、勤奋敬业、救死扶伤,甚至推动新技术的进步,这些曾经只在专业领域内得到认可的价值观念,正通过微博等平台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用尽全力去守护,无论是急救室里的分秒必争,还是日常门诊中的耐心倾听。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使得医生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坚持在微博等平台上进行医学科普。他们明白,科普不仅是对公众的教育,更是一种预防和健康管理的手段。通过科普,医生们能够在疾病发生之前就为人们点亮前行的灯塔。

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科普的意义是深远的。医生们通过微博等平台,不仅帮助公众提升了健康素养,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整个社会对医生这一职业的认知。他们的努力,使得更多的人理解了医学的复杂性和医生工作的艰辛,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这种长远的影响,或许在短期内难以量化,但它无疑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医生们在微博上散发的光芒,正如夜空中的星星,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却足以照亮无数人的生命之路。

作者 | 严目

来源 |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