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93
作者:
不识字
审核:喵大大 编排:王天娃
说起诸葛亮北伐,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为什么这么说?
从原因看,蜀汉弱曹魏强,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处于绝对劣势;从结果看,其战果也乏善可陈。两点一结合,就得到了因果关系论——诸葛亮北伐实在“不可为”。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摒弃脑子里已有的成见,转而仔细分析诸葛亮的北伐三部曲就知道,真正的北伐其实是“明知可为而为之”。
攘外必先安内
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逝世后不久,诸葛亮遭遇了执政以来的第一次大危机——“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次南中造反,看似是一般的地方叛乱,实则是关系到蜀汉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首先,自刘备夷陵大败来,蜀汉军队精锐损失殆尽,诸葛亮缺乏可用于征讨之兵。其二,南中地区广阔,使蜀汉国土面积直接缩水一半,其地的兵源、资源统统丢失。其三,这还不是简单的内部问题,其中还有东吴不怀好意的插手:
“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
▲老版《三国演义》剧照
如此种种,可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非虚言。
那这时候诸葛亮怎么做呢?
第一,睦邻友好,
先稳住东吴。
先前章武二年,迫于曹丕三路伐吴的压力,孙权曾向刘备遣使请和,两国暂时恢复联盟关系。但当刘备去世和南中叛乱接连发生的消息传到吴都建业的时候,孙权显然又动起了背盟图蜀的念头。因此,在东吴还未有实际动作前,诸葛亮的做法是赶紧稳住孙权。
“乃遣芝修好于权。”
在邓芝的一番游说下,孙权“遂自绝魏,与蜀连和”,即诸葛亮外交效果达到。
第二,收复故地,
平定南中。
消除了东吴的威胁后,南中叛乱便彻底成了内部问题,因此诸葛亮不用着急平叛,先休养生息再说。
“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等到建兴三年春,诸葛亮足足种了一年半的田,才开始带兵平叛。经过七擒孟获(此事记录在《汉晋春秋》,并非罗贯中凭空虚构),他获得的战果是“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不仅彻底打服了南蛮,还得到了南中的很多稀缺资源如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国力瞬间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第三,大兴基建,搞活经济。
内乱平定后,诸葛亮依旧不急着出兵北伐,他先做好的是蜀汉民生工作。这里举几个重要产业的例子。
农业——兴修都江堰、九里堤。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成都志》:“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
这两项工程的修建,既防水患,又可用于农田灌溉,极大地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的战后恢复。
制盐业——改进火井煮盐。
《博物志》: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并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
制盐业是历代政府严格控制的国家命脉产业之一,诸葛亮亲自视察并改进火井煮盐技术,说明了他对其的高度重视。
丝织业——大力生产蜀锦。
《言锦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蜀地的丝织业在两汉时兴起,经过诸葛亮的大力提倡和鼓励,成都等地的锦绣生产和贸易变得空前繁荣,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成都也自此开始被人称作锦官城。
除了这些代表性产业的发展,诸葛亮还注重基础设施的修建。
“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
同时,他也没有忽视法律建设、道德教育。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还有其他举措如稳定经济、屯田练兵、科技发展、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等等,诸葛亮都无一遗漏。
很快,在诸葛亮的励精图治下,蜀汉一扫往日的颓废虚弱,整个国家的风貌变得焕然一新:
社会风气——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民生基础——亮治蜀汉,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军队面貌——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由此可见,从建兴元年到北伐前夕,经过长达六年的“猥琐发育”,诸葛亮不仅一步步消除了内忧外患,还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空前繁荣的蜀汉。
因此,从起点出发看,诸葛亮北伐并非很多人想象之中的劳民伤财、自不量力,相反,他是在内政优先和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发动战争的。一言概之,既已“安内”,又有“攘外”的实力,北伐自是可为之事,何来不可为之说?
以时间换空间
清楚了诸葛亮确实具备北伐的实力,那就再来考虑第二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对此,不少人有这样的想法:既然你都说了诸葛亮有北伐的实力,而且内部又安定,那他发动战争开疆拓土不是理所当然吗,要什么理由?
这话不对。
首先,有实力只是相对的,指诸葛亮具备发动战争的条件,但如果与强大的对手魏国相比,蜀汉是谈不上“有实力”的。第二,尽管蜀汉的情况已经变得比以前要好,但发展毕竟是硬道理,而打仗则是要烧钱的,诸葛亮显然可以继续休养生息、保境安民,何必要选择北伐呢?第三,就算诸葛亮自负奇才,非要以小博大,那他至少也应该像自己当年在《隆中对》里规划的那样,等到“天下有变”再谈北伐,为什么后来却频频出兵,表现得急不可耐?
所以,
诸葛亮北伐绝不仅仅是关乎实力是否允许的问题——它不只在于“能不能”,它还在于“要不要”。
▲老版《三国演义》剧照
清楚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再回到原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有人说是为了摆出蜀汉正统、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姿态,有人说是为了转移国内荆、益两派的矛盾,还有人说通过北伐兴复汉室是诸葛亮一生的理想……
等等这些说法,基本上都言之成理,但都没能说到关键点上。
事实上,就当时的形势和后来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来看,
通过战争拖累魏国的国力恢复速度
,才是其北伐的真正目标所在。
为什么?
第一,先说战前形势,那自然是三国鼎立。但问题在于,曹魏、蜀汉、东吴为何会形成鼎立之势?
大多数人将其归功于蜀汉、东吴联盟共同抗魏,这当然没错,但从根源上讲,其实更重要的原因在于
中原人口的锐减
。
“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以吴与蜀比古六国,不能半之。然今所以能敌之,但以操时兵众,於今適尽,而后生者未悉长大,正是贼衰少未盛之时。”
这话出自当时隔壁吴国的执政者诸葛恪,与其叔父诸葛亮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
在诸葛恪看来,汉、吴之所以能与天下十三州独占九州半的魏国抗衡,其实并不在于汉、吴联盟有多牢靠(事实上它们只是表面兄弟),而是在接连经历了黄巾之乱、群雄混战之后,由于中原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建立在废墟上的魏国已经没有曹操时期的优势兵力再去发动下一场“赤壁之战”了——这正是其“衰少未盛之时”。
对这一点,魏国的有识之士们也心知肚明。当年曹操作《嵩里行》,放眼中原,描述的场景便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魏代汉后,中书令孙资、刘放二人辅政中枢,一直对曹丕、曹睿父子进言“据险御敌、休生养民”,后者则将其当作了国策。太和年间,陈群、蒋济等重臣甚至在奏章中直言“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不过汉时一大郡”,夸张地说魏全国之民还没有东汉一个大郡的人口,以此劝谏魏帝少兴土木、爱惜民力……
等等这些,都能反映出
魏国的真实状况——“虚胖”、“地多人少”。
而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吴、蜀汉所在的江东、川蜀地区虽然地窄,经历的战乱却远少于中原,人口的减幅自然较少。因此,形成鼎立之势后,蜀汉、吴经济恢复的速度也要快于中原,尤其在善于内政的诸葛亮治下,蜀汉在短短数年间发展到了“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程度,其繁荣之象,俨然重现西汉文、景时的天府之国。
这种情况,就好像一场塔防游戏,我方只有一个基地,好几个农民在采矿且快采完了,而对方有十个基地,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
你说是要和平发育还是要先发制人
?
答案当然是先发制人。
实际上诸葛亮也是这么做的——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六年间,诸葛亮就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其真正用意可谓显而易见。
事实上,从诸葛亮北伐的“操作”来看,这种意图则显得尤为突出。
第一伐,搞的是突袭。“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魏国上下开始都没准备,三郡望风而降,后来才从长安匆匆发兵救援。街亭败后,诸葛亮不贪恋已得土地,火速退兵。
第二伐,应东吴石亭大胜,出兵响应攻陈仓。粮尽后退兵,斩王双。
第三伐,延续第二伐取武都、阴平,逼退郭淮后果断收兵。
第四伐,曹真病死,诸葛亮发动卤城之战,打得司马懿“甲首三千”,声势大振。因李严运粮不济退军,路上伏击射死了张郃。
第五伐,孙权攻合肥,轲比能在北方闹事。诸葛亮出兵后司马懿坚守不出,干脆在其家门口种田割麦,以战养战。相持百余日后病逝,退军路上一具木偶吓跑了司马懿。
可以看出,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挑准了时机,或突袭,或“趁你病要你命”,或群殴,总之搅得你不安生;打法也谨慎,不求大胜,但绝不会大败,以保证自身实力不受损。休战期时,诸葛亮又会“劝士休农”,屯田练兵,活生生一个种田党。到了第五伐,诸葛亮则直接到魏国境内种田,典型的吃你用你还打你,一副慢慢来耗的心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师北伐
除此之外,在外交方面,诸葛亮一直奉行“东和孙权”,以希望吴国在东线给予魏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吸引其江淮主力军团。与此同时,辽东的公孙政权,北方的鲜卑、乌丸、匈奴,也都在以各种方式扰乱着魏国的北疆,成了诸葛亮出兵北伐的隐性“帮手”。
结果显而易见,在这种天然的“四面楚歌”环境和诸葛亮的无限“骚扰”下,魏国众臣寄希望的“但以今日分兵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防御战略彻底破产,国力不仅没能如期恢复,反而出现了“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的巨大危机,好好的一个九州大国,被活生生搞到了“中国不释鞍,雍凉不卸甲”的地步。
你说魏国气不气?
所以,
在魏国的强势期到来之前,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拖”,然后不断地蚕食魏土。
以时间换空间,这是一种最务实也最明智的战略决定。
诸葛亮VS司马懿
在弄清了“能不能”和“要不要”这两个北伐大前提之后,那接下来自然就是终极问题——“行不行”。
北伐,到底打不打得过?
如果打得过,那北伐三部曲顺理成章,直接干没问题;可如果打不过,则意味着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空话,没有威胁的北伐只会徒耗自身实力,而很难达到拖累魏国国力恢复速度的战略目标。
所以这个问题很关键,得仔细分析分析。
从账面数据来看,好像确实和本文开头说的那样,北伐有点不太行:
一伐失街亭,二伐止陈仓,三伐局部小胜,四伐缺粮退兵,五伐诸葛亮逝世,算下来,整个系列战争都没能取得一场完整的大胜。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北伐真的“不行”呢?
当然不是。评定一场战争的成败得失不能单看表面结果,有时候其中过程往往更为重要。
为了简单高效地体现蜀汉、曹魏两军对决的强弱,我们不妨以两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较量来做个对比。
前两年有一部《军师联盟》大火了一把,司马懿凭此从《三国演义》里的反面人物,摇身一变成了足智多谋、有情有义的热血男儿,这主角光环来得让人猝不及防。
鉴于艺术形象的需要,我们当然不能指责编剧、导演们“戏说不是胡说”,但有些人看完剧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军事博弈后,连连发出“诸葛亮不如司马懿”、“司马懿坚守不出不是打不过,而是在养寇自重”、“司马懿早就看穿了空城计”等一连串惊叹,直接把“影视”当“历史”,这就是很明显的幼稚可笑了。
▲《三国》中的司马懿
真正的诸葛亮VS司马懿如何?我们还是得回到正史上去一桩桩看。
从第四次北伐开始。
这一年,魏国的大将军曹真病死,在朝廷的安排下,司马懿正式接管西线战事,开始与诸葛亮正面交锋。
按《军师联盟》里的改编,在诸葛亮的兵锋直指下,司马懿似有先见之明,果断采取了“龟缩大法”,坚守不出,意图耗到蜀汉军队断粮。
但事实呢?恰恰相反,司马懿其实一开始是不怂的。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汉晋春秋》
一目了然,当年在汉中领略过蜀汉战力的老将张郃才是保守派,主张分兵防御,而司马懿新督雍凉,显然还不知深浅,打算全军出击,与诸葛亮打上一仗。
结果,目标清晰的诸葛亮压根就没顾得上他,只留少数兵诱敌,自己带着大部队逆行,跑到魏军后方把郭淮、费曜教育一顿,然后将上邦基地的麦子洗劫一空。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
开局野战大败,上邦屯田基地又惨遭割麦,司马懿有些不甘心,他选择尾随蜀汉军队,却不敢冒然决战。
“敛兵依险,军不得交。”
不久,
魏军统帅部再次爆发争论:
“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
经过一番徒劳无功的尾随后,张郃依旧主张彻底的防守战,坐等蜀汉粮尽退兵。可司马懿呢?
“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
他不听张郃的,还是继续地跟着诸葛亮,但是又不敢主动进攻,像玩躲猫猫一样,惹得魏军上下怨声载道。
慢慢地,魏军中有人坐不住了,对司马懿既不战又不守的做法感到不满,开始当面讽刺其胆怯无谋。
“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被帐下人用“畏蜀如虎”一激,这位此前还是克日擒孟达的“名将”司马懿大感耻辱,先前的想法被抛之脑外,立即部署与诸葛亮展开决战。
“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
结果还是熟悉的配方: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
从“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的战绩来看,蜀汉这次是狠狠地把魏军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陇右魏军在司马懿的统率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
最后,好不容易熬到诸葛亮因李严运粮不济打算退军,司马懿觉着机会来了,试图在撤军路上占些便宜,找回点面子,命令张郃率军追击。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结果大家都知道,这位打了半个世纪仗的三国名将,堪称魏国国宝的张郃,就这样被诸葛亮射死在了木门。魏军再一次受到重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