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Sports丨Arsenal closes ... ·  2 天前  
主编温静  ·  又一省级广电台改革地面频道群 ·  3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88(元),一份好礼送爸妈。俱乐部新年第一茶 ·  3 天前  
新京报评论  ·  卖地铁座位,“挖”错了商机 | 新京报快评 ·  4 天前  
CHINADAILY  ·  China's two new radio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一学期跑120公里打卡,大学生健康须有执鞭之教? | 聊友汇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9-05 20:24

正文

今日话题

近日,某高校在开学典礼中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第一课”,不仅有体育老师现场讲授基础体育理论带领学生学习锻炼动作,还为学生们立下了大一大二学生每学期须得完成120公里跑,不合格者重修体育课的规矩,引发了大量关注。



据悉,近三十年来,全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滑,各个高校都颁布了一些督促学生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的措施。而智能手机APP的兴起,也为学校的监管提供了许多便利。如该校的一学期120公里跑,其中的30公里必须在早上6点30分——7点30分,分30次上传至APP。


不同于学生们的“怨声载道”,许多家长对此表示欣慰,让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少一点呆在宿舍睡懒觉、玩电脑,锻炼出健康的体魄,何乐而不为。不过也有网友并不乐观:学校本意是好,但就怕有人会开出“代跑业务”、“破解APP业务”,最后流于形式。一刀切的规定没有考虑到因人而异的身体基础,也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也有人说,现在学生骂规定,等再过十年二十年就是一边疯跑一边骂自己,健康终究是自己的。对此,你怎么看?


全面小康少不了全民健康

近日,某高校一学期需要跑120公里打卡的规矩引发热议,表面上看只是大学打卡锻炼的利弊之论,深层次也折射出对全民健康的隐忧。


我们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滑,各个高校为督促学生加强锻炼颁布不少措施,学校为学生健康着想的出发点毋庸置疑,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真正起到实效寥寥无几。所谓病有标本,无本之治谓妄行,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们“怨声载道”的缘由何在。根源会不会是因为从小长辈担心孩子磕碰不注重体育训练,又会不会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类体育课被其他科占用从而导致学生思想上对体育的轻视呢?体育原本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然而长期对体育教学的忽视,使很多人不愿去尝试体育锻炼。我国已经是竞技体育的世界大国,然而想要成为全民健身的体育强国,道阻且长。精神上的“东亚病夫”招牌早就被我们一脚踢开,但“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只有从根源抓起,我们才不会是身体上的“东亚病夫”。


这正是,只有全民健康才能全面小康,体育教学从小就得有方。


——@禹淼


大学生体育教育如何破除“执鞭之教 ”

近日,某高校在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上为学生们立下大一大二学生每学期须得完成120公里跑,不合格者重修体育课的规矩,迅速激起舆论热议,在得到部分学生家长肯定的同时,也因其强制打卡和严格的锻炼次数让高校学生们“怨声载道”。


掌握体育知识,锻炼出健康的体魄,颁布体育教学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一味追求打卡教学,“代跑业务”、“破解APP业务”使之变了味,就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挤占学生们的时间与精力,疲于应付以致忙而无功。体育锻炼不能只重视形式上的完成,打卡的次数再多,还得看重实实在在的变化。对学生来说,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靠的绝非一时的打卡锻炼,而是突破单一的打卡教学模式,提供多种类且有品质的体育教学、更好的运动场所及条件、更多校内外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从锻炼中得到“获得感”,将马甲线变为马甲线的生活,这样的自律强心剂才是体育教育破除“执鞭之教 ”的关键。


——@邱璐


“野蛮体魄”更需“文明精神”

近日,某高校为学生立下大一大二每学期须跑120公里的“指标”,不合格者须重修体育课,引发了大量关注。


给学生定跑步任务,初衷不可谓不好。从军训场上接连倒下的瘦弱身板,到征兵期间可怕的淘汰率,现实情况已然给青年健康状况亮起红灯。然而,这样一刀切的鼓励方式真的可行么?且不说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即便是那层出不穷的代跑员、摇步机等“应付”办法,就足以让这一计划落地生悬。归根结底,如果他确无意跑步,谁又能推他迈开双腿?


事实上,体育绝不能单单期寄“野蛮其体魄”,更应落脚于“文明其精神”,离开了精神关照的体育锻炼,真的可能沦落为一场徒劳无功的买卖算计和数字游戏。也就是说,体育过程应该成为一个身体精神双丰收的过程,强迫某些学生进行他们并不喜欢的跑步,导致他们作假欺骗,得不偿失。


解决方法莫若允许百花齐放,体贴学生实际,多设置几套锻炼身体的备选方案,爱足球者有足球方案,爱爬山者有爬山方案,让他们各取所需、各取所“喜”,身体健康,精神也受益,这不更好么?


——@刘元通


“打卡规定”不如“激发兴趣”

随着“e时代”的到来,近日,某高校在开学典礼上就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出台“一学期要跑120公里打卡,不合格者将重修体育课”的规定,在网上引发热议。


通过规定,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一刀切”的规定不仅没有考虑到每个人的身体条件,而且体育锻炼的形式极为单一,能否唤醒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结论尚不可知。再者来说,一直以来,中小学升学压力大,直接压缩了学生们的业余锻炼时间。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锻炼上依旧缺乏主动性,参与体育的热情明显不足,已成为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要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能仅靠一纸规定,还需要更好的鼓励政策与引导措施,比如丰富校内的体育锻炼器材和场所,多开展一些趣味体育、集体活动等,让青年学子纷纷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让健康体育成为大学时代的生动标签。


——@房健


健康取得得有内在冲动和外在约束

要求学生一学期跑120公里打卡的规定与我所在高校对学生锻炼的要求倒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独有的地理自然环境,我所在的高校有了“南湖跑”,绕着南湖与水产基地一圈约1500米,并且半程设有打卡点,要求学生在12分钟左右的时间跑完全程。学校要求男生一学期至少跑45圈,女生一学期至少跑36圈。


“南湖跑”刚刚出现在同学们的课程要求中时,确实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更不乏排斥之声。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在约束的共同作用下,同学们开始适应这种锻炼方式,而且逐步养成了由内而外的锻炼诉求和习惯。现在,“刷南湖去”成了很多同学互约的方式,每天不去跑两圈就会觉得浑身难受。也就是说,这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已经有了内在的冲动。一圈一圈的跑下来,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一天一天好起来。


透过我所在高校的“南湖跑”,包括某高校将游泳纳入必修课的做法,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外在的约束在一定条件下会极大地促进和激活一个人的内在能量,而内在能量的释放就会促使我们有内在的冲动,进而会有行动。内外因子交织在一起,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就会有自觉和动力,追求身体健康也就不会停留在口头上。当然,我们更要明白,大学生健康全部依靠外部约束并非长久之计,完全要用内部冲动也并不可取,需要内外相融,久久为功。


——@张贵礼


提升青少年体质,别止于数字化他律

近日,云南财经大学开学典礼上别具一格的“体育第一课”,以及使用“运动世界校园”APP进行数字化教学等旨在提升青少年体质的措施引发网友热议。


从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16年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塑造全民健康体魄,建设“健康中国”,对国民健康的关注持续加热,这也反映出,作为健康中国根基的国民健康素养亟待加强。也有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全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滑,各个高校不得不出招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高校早已深谙只谈“文”不谈“武”会偏离健康之道,青少年也无法真正获得幸福感,而依托手机APP来监督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形式上无疑是强有力的手段,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若只流于形式,破解之法也比比皆是。提升青少年乃至国民健康体质,关键不在于有力的监督与奖惩机制,他律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增强其健康意识,培养其自律能力,养成持续、稳定、良好的健康习惯与生活方式,强运动之根,固健康之本。


——@韩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