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阴谋论作家丹布朗的又一部作品改编成电影了:这次是根据《地狱》改编的《但丁密码》。按照一贯的传统,兰登同学又一次在意大利带着妹子进行文艺复兴观光游,顺带破解个把惊天大阴谋什么的……所幸这回丹布朗实现了勇敢的自我突破:这回妹子本人就是真·大反派!
啥?你说没有
剧透警告
?我说,看看标题,也知道这篇文章是要干啥了吧……
作者:Ent
编辑:RiverDawn
1.开场的追杀故事发生在哪里?电影里没明说,不过小说的线索很明确:佛罗伦萨巴迪亚教堂(Badia Fiorentina)。但丁有可能就是在这附近长大的,教堂对面有一间据说是但丁故居的房屋(其实缺乏证据),如今已经改建成纪念但丁的博物馆。至少我们知道薄伽丘曾经在这座教堂公开评论过《神曲》.
巴迪亚教堂 图片来源:
sailko/wikipedia
但丁博物馆前的但丁像 图片来源:
SElephant/wikipedia
2 .兰登莫名其妙在医院醒来这种老梗么,专门有个黑话叫“激光制导失忆”……虚构作品里失忆是用来推动情节发展的,现实中哪会那么精确,让你忘啥就忘啥。
3. 好歹这次不是一棒槌敲晕了,后面解释说是给了个药物,据说是暂时阻断长期记忆的形成。不过,长期记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实还没人完全知道,没有这么干脆利落的药物,更不可能精确到几天。
4. 倒是存在一些神奇的病例,因为脑组织损伤导致长期记忆功能整个挂了;《初恋50次》就是用了这样一个病例。但这种挂法迄今为止还是不可逆的……兰登教授要是变成这样,直接就成废人,下面的剧情也别指望啦(或者转型浪漫喜剧)。
《初恋50次》的女主因车祸不幸丧失形成长期记忆的能力
5. 地狱场景的描绘自然是直接受但丁《神曲·地狱篇》启发。比如只露腿的人就是地狱19章描写的场景。不过《神曲》和黑死病的联系倒不是那么直接了当:它完成于1320年,第二年但丁就去世了,这时候距离肆虐欧洲的(狭义)黑死病还有二十多年。当然在黑死病之前大小瘟疫也没停过,鼠疫很可能也爆发过不止一次,因此这不算牵强。
《神曲》地狱场景中只露腿的人。图片来源:Doré
6. 不过电影中似乎暗示黑死病带来了文艺复兴。这个论点在现实中也很常见,但确实简化得过分了,一方面黑死病袭击了几乎所有欧洲国家,而不只是意大利;另一方面,不光文学上但丁早于黑死病,绘画上文艺复兴开创者乔托死于1337年,这也比黑死病要早啊。顶多能说黑死病是当时众多促成文艺复兴全盛的因素之一吧。
7.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但丁的地狱场景受到了圣殿骑士团审判的启发,对骑士团成员的大规模逮捕是从1307年开始的,而1308年是神曲开始动笔的年份。这些审判和处决都十分残酷,作为地狱场景的灵感也的确有可能。(请勿联想刺客信条。)
15世纪法国手绘图,圣殿骑士团成员被处以火刑。图片来源:
British Library
8. 瘟疫医生套装现在算是常见典故。医生的乌鸦面具是建立在瘴气理论上的:如果传染病按此理论是通过有毒的恶臭传播的,那么制造一个滤过面具就可以防止自己被传染。当然活性炭是没有的,医生们用的是各种药草、花朵和其他有香味的东西。瘴气理论是错的,不过这套全身装备还是阻挡了体液污染以及一部分的空气传播病原体,因此可看做现代实验服的先驱。
9. 不过把它和但丁神曲联系在一起就有点怪,因为全身版的瘟疫医生服装要晚到17世纪才出现,14世纪的时候才刚出现面具。但丁死于1321年,比黑死病早二十多年,他见没见过这样的面具都不好说呢。
保罗·佛斯特所绘“史纳伯·冯·罗马医生”,17世纪罗马的瘟疫医生套装。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10 .瘟疫套装的发明人其实是法国人,套装也并不是只限制在意大利使用,不过因为威尼斯面具狂欢节实在太过有名,瘟疫医生面具又是其中最古怪最显眼的类型之一,导致现在通俗作品里的威尼斯不来个鸟嘴就简直不好意思。(它作为狂欢节面具也是现代的事情了。)
狂欢节的鸟嘴面具 图片来源:
maskitalia
11. 波提切利是个有点倒霉的画家,倒霉在于他的画作比他自己更有名……人人都知道那副《维纳斯的诞生》,但他本人和其他作品的名气就小很多。电影中出现了他的“地狱地图”(Mappa dell'Inferno),他还为神曲画了不少其他的插图。不过电影中的这幅地狱地图是动了手脚的,有几个罪人的位置不对,每一个错误对应了一个暗藏的字母。这串字母重排之后指引主角前往下一个线索:佛罗伦萨旧宫。
波提切利的“地狱地图” 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12 .说到这地图就是丹布朗小说一贯的毛病(之一)了:他设定的谜题里尽是些完全不合常理的冷僻知识点,在这上面建起强加的意义,而不是普通推理小说所依靠的逻辑与正常的相关知识。这让读者完全不可能跟上兰登的节奏,而必须要等着兰登为线索解读出含义。当然这也算一种阅读乐趣,但好的推理小说能让读者感受智力快感,这里更像是坐视丹同学炫耀冷知识。(正在写音轨的我已经去墙角画圈了 ( _ _)ノ|)
13. 电影和小说特别强调了波提切利受但丁影响很深。但是怎么说呢,那时候基本每一个意大利画家都受但丁影响很深啦……更何况,和今天我们对艺术家独立创作的印象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艺术家接受的委托,选题不是他们自己定的,所以波提切利画了很多神曲插图并不能算作他特别喜欢神曲的证据。
14 瓦萨里走廊是一组真实存在的著名密道(虽说著名和密道这俩词好像相互矛盾),修建者是文艺复兴画家兼建筑师乔尔乔·瓦萨里,但今天来看他的艺术史作品《艺苑名人传》最为有名。他是第一个书面使用“文艺复兴”(rinascita)一词的人。
著名密道瓦萨里走廊的内部 图片来源:
Diomidis Spinellis
15. 今天的密道当然不密了,更多是作为建筑学成就被看待。但当时这个密道确实是在佛罗伦萨公爵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的命令下建立的,因为他觉得日常在佛罗伦萨的大街上穿行很不安全,需要一条密封的道路连接他的住所和办公室。毕竟他爹就是先推翻了佛罗伦萨共和国然后被刺杀的,他自己作为一个独裁者有此恐惧也很可以理解啦。
16. 被瓦萨里走廊连接的两个地方之一是“旧宫”(Palazzo Vecchio),也就是佛罗伦萨的市政大厅;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曾在此执政。共和国政府核心是由九位“领主”组成的,从城市的各行会成员中以半随机的方式挑选出来,每届任期两个月。但丁本人中选过一次,任期是1300年6月15日到8月15日。1434年美第奇家族当政后就废除了这个制度。
佛罗伦萨旧宫 图片来源:sonofgroucho/Flickr
17. 旧宫经过许多次扩增和修复,城堡一样的形状和电影中那个救命的隐藏楼梯都是14世纪中期的产物,而存放瓦萨里壁画的五百人大厅则是1494年才建成的。至于今天的整体面貌,则主要是1540年前后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的改建结果。顺便说,因为中世纪平均身高比较低,所以楼梯什么的按今天标准都偏窄小,也是苦了幽闭恐惧的兰登同学。(幽闭恐惧的梗和那个米老鼠手表的梗都说了这么多年了,我倒要看看丹同学最后得拿怎样的阴谋论才能给怼上……)
18 .和那幅被动了手脚的地狱地图不同,Cerca Trova(寻找,就寻见)这个词还真的是瓦萨里本人画在五百人大厅里的壁画《马西亚诺之战》上的。这句话典出马太福音七章七节。不过它并没那么神秘,艺术史学家已经给出了答案……(丹布朗的几乎每一个秘密,现实中都有很合理的解释啦。)
瓦萨里所作《马西亚诺之战》。图片来源:Simone Lampredi
19. 比较常规的解释是这样:马西亚诺之战的参战双方是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对锡耶纳城,但锡耶纳联军还包括了许多旧共和国的支持者,因此这场胜仗是美第奇赢得整个托斯卡尼掌控权的决定性一役。锡耶纳一方的士兵使用了好几种绿色旗帜,有很多都绣上了但丁的诗:“寻找自由的人,那自由如此可贵,为此献出生命的人都将知晓”(《炼狱篇》第一章),他们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捍卫的是共和传统与自由。然而,他们输了。科西莫一世命令瓦萨里写上这句话,其实是表达了对失败者的嘲讽——找死的人,那就会死呀。
20 所以,我们会不会在秦始皇陵里发现壁画写着“求仁而得仁”……(大雾)
21. 但还有一种不那么常规的解释,是围绕所谓达芬奇失落画作的。1505年,达芬奇创作了一幅非常重要的作品名为《安吉里之战》,但后人找不到它的踪影,只剩下一些手稿。2012年,一队研究者发现证据表明《马西亚诺之战》的后面还藏着一幅画,认为这可能就是《安吉里之战》,而那句Cerca Trova可能就是瓦萨里留下的暗示。然而过程中他们在《马西亚诺之战》上钻洞取样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争议,最终导致研究没有继续进行下去。那幅隐藏的画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没有定论。
《安吉里之战》的部分手稿 图片来源:
Museum of Fine Arts Budapest
22 .女杀手瓦壬沙从大厅顶上摔下来的时候砸穿了一幅画像,这画像正好就是瓦萨里画的科西莫一世像——这细节相当恶趣味。原著小说里她基本算是冤死的,算是被真正的大反派陷害的结果;电影里改了一个情节,让她变成死了活该(也是惨)。
23 但丁的死亡面具么……现实中确实是存放在旧宫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它大概不是真的用但丁本人的脸做的模子,而只是他的墓穴雕像的复制品,1483年才制成。不过象征意义比较重要,嗯。
但丁的死亡面具。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24 .《天堂篇》25章在神曲里是很重要的一章
,
这里但丁审视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并表达了自己想重新开始的愿望——回到佛罗伦萨,回到自己作为基督徒的诞生地:施洗约翰洗礼堂。(它纪念的是施洗约翰,不是后来的四福音书作者那个圣约翰)。不过但丁最后还是死在流放之中而没能回来。
25.《地狱篇》19章里还提到,但丁曾经为了救一个在洗礼堂溺水的孩子而打破了施洗池的一角;电影中主角则在里面捞出了被偷走的但丁死亡面具。
26. 拿到面具,前往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其实按理说,意大利是天主教区域,应该按天主教传统译成“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座堂”更合理,然而这实在是太长了……本文偷懒都用的新教译名,其他地方也一样。
圣马可大教堂 图片来源:
Ricardo André Frantz/Wikimedia Commons
27. 这教堂本来是威尼斯总督的专属教堂,边上就是总督宫。这本来很正常,但今天参观教堂和总督宫的游客肯定十个里有八个半会笑场。出于诡异的巧合,意大利语里的总督一词,正好是Doge——和那个神烦狗的拼法一模一样。
Doge of Venice! Very Wow! Many Profit! So Renaissance! 图片来源:
ReaperClamp/DA
28 .而主角来此的任务就是参见已故的威尼斯神烦狗,哦不,已故的威尼斯总督恩里克·丹多洛。这也是个枭雄级的人物,1192年当上第四十二任神烦狗的时候已经85岁高龄,眼都瞎了,可是完全没有影响他的野望。1202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抵达威尼斯的人数远少于预期,结果付不起之前预订的船只费用。丹多洛就提出了一笔交易,以债务换取十字军帮助威尼斯夺取附近的港口城扎拉(Zara,和某服装品牌一个拼写……它就是今天克罗地亚的扎达尔)。可人家也是基督宗教城市啊!教宗为此震怒,将所有参战的威尼斯人处以绝罚,然并卵。
29 .接下来丹多洛又率十字军围困了君士坦丁堡,帮助阿里克塞四世复位,结果复位后不久发生大规模骚乱,最终城区严重损毁,拜占庭帝国一蹶不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在干掉了两座基督宗教城市后土崩瓦解,倒是威尼斯获得了拜占庭八分之三的所有权。计划通。
丹多洛在威尼斯动员十字军。图片来源:Doré
30. 丹多洛1205年在对保加利亚作战中于哈德良堡(今土耳其埃迪尔内)去世,此时他已经98岁了,就近葬于圣索菲亚大教堂。本来打下君士坦丁之后他希望与教宗和解并返回威尼斯的,然而教宗还是怀恨在心,装作夸奖他一番后说既然你这么能打那就请继续打下去呀……他原本的墓穴已经毁于1453年奥斯曼入侵,今天教堂里标记他的铭牌是19世纪研究者猜测的位置,但因为铭牌看起来很古老,游客大都以为是真的墓穴所在地。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丹多洛墓标记。确实石头这东西在普通人看来100年和500年差不多哈……图片来源:
Myrabella/Wikimedia Commons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图片来源:
Hagia Sophia Museum
31. 君士坦丁堡的地下水宫殿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相距不到两百米,最早的建筑可能真的是君士坦丁本人修建的,但现在的规模还是因为查士丁尼大帝。这洞穴很受虚构作品欢迎,邦德电影和刺客信条都用过这个场景。
32. 水宫殿里有两根非常有特色的石柱,柱础雕成了美杜莎的脑袋,而且还摆成了奇怪的朝向……“顺着美杜莎的目光”成了寻找病毒的线索。传说美杜莎脑袋放歪了就会失去目光魔力,不过事实恐怕还是更单纯一些:这俩柱础应该是从哪个罗马庙上拆来的,摆成这样纯属力学原因。
33 .那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吐槽这个全片核心大阴谋。富翁的那个演讲是很精彩啦,但是,这与其说是关于细菌和人口的,不如说只是一个纯数学的概念吧。
34 .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这道小学数学题:湖里的荷叶每天覆盖面积加倍,30天可以盖满全湖,问盖一半需要多少天。答案当然是29天,而不是直觉上会想说的15天。这个原理和讲座里的细菌一样,都是利用了指数增长的反直觉性。
35. 但是,为什么指数增长是反直觉的,或者说直觉是“反”指数的呢?因为现实中几乎见不到真正的指数增长。只有当资源永远是无限、没有任何其他干扰因素的时候,才能有真正的指数增长。现实中这两条都不满足。
36. 对于有限环境——比如大小固定的烧杯而言,生物的增长更接近所谓的逻辑斯蒂曲线:它的整体形状是倾斜S形的。在刚开始长的时候它会近似于指数,但是越长偏离越远,到一半的时候速度不再增加而是放慢, 最后在环境抵达容量上限的时候停止增长,变成水平直线。并不会指数射上去然后暴力冲顶。
倾斜S形的逻辑斯蒂曲线。图片来源:
Qef/Wikimedia Commons
37 .现实中人类人口当然比细菌复杂,不是简单的逻辑斯蒂曲线能够概括,但确实在不使用极端手段的情况下也有很多国家的人口增长放慢了。而且地球的环境承载量也不是定值,而是显然极大地被科技水平和生活方式所决定。无论如何,这种级别的演讲,动动嘴皮子是可以,要来采取行动的话也未免太草率了……
38. 以及,如果环境资源不可再生(比如没人给烧杯里细菌换培养液),那当然它们会随着环境恶化慢慢死掉,来一次大灭绝。然后可能有少量个体随着进化适应了新环境,开始下一轮。烧杯太小了,这个希望极其渺茫;但地球很大, 发生这种事情几乎是必然的。
39 .人类要真的灭绝还是挺困难的,人的适应力那么强……新石器时代的人就已经占领了全球所有大陆和绝大多数岛屿,要多大的环境灾难才能让人倒退得连新石器都用不成了啊。
40. 于是,电影中富翁面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杀掉一半的人,可是按照每分钟加倍的逻辑,那岂不是也只能把末日推迟一分钟而已吗?小说里的病毒倒不是杀人,而是导致三分之一的人失去生育能力,然而今天世界的出生率大约是死亡率的2.4倍,这样好像还是不太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