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封面新闻  ·  铜梁龙马明日开跑! ·  2 天前  
封面新闻  ·  铜梁龙马明日开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人生建议:永远别过度介入孩子的命运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7-13 17:58

正文

*贴片包含广告

作者 | 新东方家庭教育主创团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主播 | 帆书 · 一凡


一个家长经常对我诉苦。


别人的孩子又懂事又听话,她的儿子却犟得不行,说再多道理都不听进去。


每次她一张嘴,儿子永远都是一句话:“知道了!烦不烦!我又不是傻子,每天都说说说,有完没完!”


她想不通,自己只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教育好孩子,怕孩子走弯路,给他提供一点过来人的建议和方法,怎么就那么招孩子烦呢?


在了解了她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后,我发现:


这个男孩的妈妈,一直过得非常焦虑。她对儿子的要求很高,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也很紧绷。


每次只要孩子做什么事,她都会像唐僧念经一样,一遍一遍在旁边指导个没完。


每次只要儿子有一点不耐烦,她就会祭出口头禅:“我是你妈,你是我拿命生出来,拿命养大的,我怎么可能害你。我教你还不是为了你好……”


每到这时,他儿子就默默低下头,再一句话也不说。


可越说越起劲的妈妈,一边流着泪,回忆自己生养孩子的不容 易;一边控诉着孩子儿大不由娘,开始翻旧账。

等她终于控诉完了,她儿子也更沉默了。


有人说,父母和孩子之间,因为有生育的缘分,所以都曾是生死之交。


但在养育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却需要父母转变身份,放弃过度介入孩子命运。

而是成为孩子的精神战友,从生死之交,转变为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莫逆之交。



有句古话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其实,父母之患,也在好为父母。


养育的角色,一旦站在了高处,养育的结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上,睡梦中的妈妈,被女儿推醒,迷迷糊糊看着女儿说要给自己一个礼物。


枕头下,妈妈摸出了撕成半张的纸币,正觉得疑惑,就听女儿说:


妈妈,这是我送给你的半份礼物,另外半份我放到了爸爸枕头下。

听女儿说完,妈妈脑中警铃大作。

她没想到女儿对金钱的概念居然这么弱,她觉得这可不行,一定要趁此机会,好好给女儿讲一下金钱的价值和使用方法。


可她突然又意识到,还是先不要急着给孩子“上课”。


于是,她转头,认真对女儿表示感谢,感谢她愿意把自己的 钱平等地分享给爸爸和妈妈。


果然如她所料,听到妈妈的夸赞,女儿开心极了。


她在事后感慨: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为人父母的经常会有一种奇怪的自负心,就是总要站在为人父母的角色,想要教给孩子点什么。


但我们做父母的所担心的事,和孩子真正在乎的事完全不一样。

就像她的女儿给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礼物时,既没有考虑到金钱的价值,也没有考虑到金钱该怎么使用。


她女儿考虑的,仅仅只是给父母展示自己的平等大方,然后期待收获父母高兴的反馈。


可在对孩子所做的事做出反馈时,父母的关注点常常会忽视孩子当下的需求,而是转头去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

比如总是情不自禁地想逮住每一个机会去给孩子讲道理。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视频。


男孩考了98分,兴奋地告诉父母,父母关心的却只是他怎么丢掉了两分。

作为一个每天为孩子成绩发愁的老母亲,我其实完全理解这个家长的想法。


这个家长并不是看不到孩子的进步, 只是他太想让孩子更好了。


这其实也和儿时所受到的教育方式有关。


我们的父母辈和现在的我们也一样,把教育孩子当成一种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比如,在孩子取得进步和成绩时,第一反应很少是去表扬孩子, 而是会去告诫孩子不能骄傲,争取下一次更加进步。


我们总是会自动把孩子当成了弱势群体,觉得他们年龄小、懂得少,就想把我们的认知和经验教给他们,但这其实是一种带有自负心的变相控制。


正如心理专家武志红所说,当父母总是想对孩子教点什么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自恋维度的高位。


可是,父母站得高了,孩子蹲得就矮了。



前段时间,俞敏洪老师自驾西藏冲上热搜,他说自己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行走的梦。


这让我想起他曾讲过的一个故事。


他生长在徐霞客的故乡,从小听徐霞客的故事长大。


六七岁的时候,妈妈带着他坐轮船从长江到上海。


一路航行,看着江水浩瀚,灯光琉璃,那一刻,少年的他,心中种下了“成为徐霞客”的种子。


多年后,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大人所谓的“标准答案”教不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孩子。


只有孩子自己真实的体验,才能培养出他们对生命的热情,才有可能在未来拥抱更丰富的生命。


雷军分享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有经验的人,反而更容易创业成功。


他认为,我们传统的教育,是结果导向,追求成绩,追求正确。


但却忽视了,真正好的教育,是以动手能力和实际能力为导向的。而这些能力,需要在一次次去实践、去试错中才能培养出来。


但他觉得最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中,似乎对错误并不宽容。


这一点在教育中最为明显,我们追求孩子的成绩,希望孩子优秀 ,其实说到底,是希望孩子能够达到我们认为正确的、成功的那个目标。

但也正如雷军所说,过分崇拜成功和正确,本质上是否定了经验的重要性。


成长是要靠孩子自己体验的,而不是依赖父母的经验。


靠着父母的经验规训,孩子只是在以父母期望的样子,长成缩小版的父母,只有拥有真实的体验,孩子才能从这些体验中生出自己的经验和渴望。


心理学家黄仕明曾说过:“在关系里,永远不要介入他人的命运。”


(图源网络,侵删)

孩子,是只会忠于自己体验感的角色。


让孩子自己找到为什么,远比父母直接告诉他是什么更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的无力感会伴随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刻中。


但是,孩子只有经过自己一次次地尝试、努力、失败、成功,才能收获他们自己的经验,然后再形成适用于他们自己思维和成长的一套自洽系统。


而这个过程,父母只能是参与者,或者说只是参照者、引领者,但决不可能是控制者。


再分享一个雷军的故事,他在提到自己如何培养女儿时,说他觉得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之间要成为朋友。


他女儿写作业时,他基本不会盯着,而是会选另一种“陪”的方式。


女儿对他说自己英语好,雷军就对女儿说自己数学好。


之后两人互相给对方当老师,一起学,一起成长。


(图源网络,侵删)

我们很多父母在养育时容易走到一个误区,是总以为教育是单方面的影响。


其实不然,教育应该是互动的。


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影响父母,彼此把对方当成镜子,然后,在质疑、认可、反思、改进中互相成长。


这个过程中,孩子和父母之间,是一种彼此互为精神战友、互为莫逆之交的关系。


网上曾看到过一个视频。


男孩问妈妈:“为什么每次我玩手机,你都要限制?”


妈妈回答:“因为玩手机是你的欲望,需求应该被满足,但欲望需要被控制。”


刚开始看到这个回答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惊艳。连忙转头就说给了正在刷手机的女儿,可换回的,只有女儿的一个白眼,加卧室关门声。


后来我开始反思,才发现:


道理没错,但讲道理的方式错了。


当我们给孩子讲道理和经验的时候,其实是让自己站在了道德高位上去教育孩子。

这对于年幼的孩子,或许还有一点效果,可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就会开始反抗这种被教育的相处模式。


这种教育方式,把父母推到了孩子的对立面,高高在上的压倒,而不是和孩子成为一体,用亲子间的亲密感,进行平等地交流。


有压迫,就有反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