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期末周自救指南 ·  9 小时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关于举办四川大学2025年网络安全挑战赛的通知 ·  15 小时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关于举办四川大学2025年网络安全挑战赛的通知 ·  15 小时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循此苦旅,以达天际”——专访马克思主义学院 ... ·  3 天前  
武汉大学  ·  “讨厌没有边界感的武大闯关游戏……” ·  4 天前  
武汉大学  ·  重生之我在武大学做饭!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真让学生这么愁?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3-23 08:33

正文


课本里的鲁迅对于每个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阳光沐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并不陌生,几乎人人都能说出一二句鲁迅的金句,然而近几年学生们似乎对鲁迅“恨之入骨”,所谓中学生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似乎不仅仅是调笑的段子,如今几乎每年都会传出鲁迅作品遭到中小学语文教材删减的谣言,而根据教育部2015年的声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18篇,仅次于有关毛主席的课文篇目。那么,如今的中学生是否还需要阅读鲁迅?如果需要,阅读鲁迅的正确方式又该是怎样的呢?今天推送孔庆东老师的旧文,他认为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也是突破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关键。



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

——谈鲁迅作品(节选)

文/孔庆东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鲁迅了,都知道鲁迅是一种正统教育,官方也在灌输,可是效果反而变差了,大家反而不亲近鲁迅了,其实这才是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我是2001年底2002年初从韩国回国的,回来后我发现语文改革的呼声取得了胜利,在全社会多年的呼吁下,在众多学生、老师、家长的要求下,中央也认识到语文必须改革。改革开始了,原来所有的反改革派一夜之间都变成了改革派,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咸与维新,像鲁迅写的辛亥革命一样,大家都来维新了,一夜之间都改变了招牌,但这个时候问题才真正呈现、暴露出来。


鲁迅公园中鲁迅先生像


语文改革到底怎么改?我们选课文到底遵从哪个标准?以前那些课文都不好吗?那也是老一代语文工作者辛辛苦苦选出来的,怎么就能一下子说不好了呢?鲁迅的《故乡》不好吗?鲁迅的《故乡》从1923年入选课本到现在已经80多年,不论是北洋政府时代、国民党时代、新中国时期,这篇课文都是永恒的经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好吗?课文没有罪,课文都是好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讲,好好的课文怎么讲。好好的《荷塘月色》你为什么非要把它扯到“四·一二”大屠杀上去?学生就不爱听这个,最关键的是这样说不符合事实,难道说某一年发生了政治大事,所有人的文章都和那件事有关吗?语文课最关键的是要我们怎么讲,我认为不一定要大面积更换课文。现在每一套教材都在挖空心思变换篇目,不断寻找新的篇目,认为新的篇目可以挽救语文,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篇目并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语文老师怎么讲。


我记得我在二中的时候上过一次全市的公开课,我讲的是《祝福》,我上公开课跟平时一样,从不做专门准备,听课的一些老师问我们的学生:你们孔老师平时就这么讲课吗? 学生说孔老师平时就这么讲,学生觉得我跟他们之间是能形成对话的。一般语文老师说《祝福》都是讲压在妇女身上的四大绳索,父权、夫权、神权、族权这几大绳索,这都是毛主席说的定论,我很崇敬毛主席,但我觉得毛主席说的不见得都正确,为什么一定要从四大绳索来讲《祝福》?我是想有突破的,我就讲是谁杀死了祥林嫂1991年的时候,我是第一个这么讲的,我是从《祝福》这篇课文里面的儒释道所组成的礼教来讲的,而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有意识地要害祥林嫂。包括柳妈,我们今天已经分析出来了,柳妈这个人很讨厌,要知道,无产阶级之间的互相迫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但柳妈确实是无意识的,她还认为自己是对祥林嫂好。儒释道组成的礼教,到了民国后就退化了,礼教本来是一个好东西,但好东西会耗散,能量散尽了之后就变成黑洞,就像天文学的黑洞一样,变成坏东西,要吞噬人,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祥林嫂是如何被封建礼教的黑洞吞噬的。


80、90后都熟悉的课本内容


我讲每一篇课文,像在学校做论文一样,去找我所能找到的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材料,再找一个我合适的讲法,然后写一个提纲,按照提纲去讲,跟学生互动、讨论,反正高考也不考怎么讲课文,所以我讲课文要自由,正是这样的讲法使学生接触到了真切的鲁迅。我从来不说鲁迅是伟大思想家、伟大革命家、伟大文学家,我都不说,鲁迅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评价,你觉得鲁迅高也好低也好,可以自己比一比,你自己能不能说出他这些话来?你认为还有哪些作家能赶上他,能说出他那些深刻的话来?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学生正是崇拜王朔,那一代学生特别喜欢王朔,虽然也看琼瑶,但不大看得起琼瑶,我说虽然王朔身上有反鲁迅的一面,但他身上还有一点鲁迅精神,大家去找找看,可以把王朔和鲁迅比较一下,这样能够帮助他更深理解鲁迅,这样的教法果然有效。这种思考使我感觉到鲁迅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大家可能都同意鲁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我认为他还是一把金钥匙,一旦把鲁迅拿下,学生过了鲁迅这一关,他不可能不喜欢语文,他不可能不喜欢文言文,他不可能不喜欢作文。也就是说鲁迅这一关拿下了,会对整个语文教学都有一个整体的提高和促进。


钱理群老师曾说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他说社会上那么多作文班,好多都是胡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鲁迅,读鲁迅可以应付所有的考试,应付所有的作文,其实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这里我第一次公布这个秘诀,告诉大家鲁迅是可以应付一切作文的,你让学生仔细研究鲁迅的文章就会知道,鲁迅做文章,第一绝不会跑题,第二绝对别开生面,鲁迅的文章篇篇都是高分作文,不敢说满分,篇篇都是57分以上吧(高考作文满分60)。你随便翻开一本鲁迅的杂文集,看了题目你不知道他下面要怎么写,可是看了下面怎么写之后,你只有佩服,却不能指责他,你不能说他跑题了。他写得非常切题,而且没有他做不了的题目,古今中外正反左右,他是纵横叱咤,鲁迅是中国第一作文高手啊,这就是鲁迅文章本身的魅力。你读鲁迅多了,思路自然就会打开。我们有的老师现在老去推荐学生读很多作文选、范文来打开思路,那样不行,因为那不是高手,只有学了高手自己才能达到中等水平,所以学鲁迅是最好的办法。


范曾 鲁迅小说插图原稿 (十幅)


今天还有不少年轻的作者喜欢写杂文,号称自己在学习鲁迅。但他们对杂文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们以为有一腔正义感,对社会不满,见什么骂什么,就是写杂文,这根本不对。鲁迅首先是有大学问,有大爱。有大学问才能够写杂文,杂文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偏激的。因为你只论一人一事,这种东西很可能是片面的。你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你有能写一篇长篇小说的才华,然后来写一篇千字文,才能够举轻若重,这是比举重若轻更高的一个层次。金庸小说里写的独孤求败30岁的境界是举重若轻,那时他力气很大,可以把重物举起来,但是他到了40岁,步入更高的境界,就举轻若重,写千字文像写长篇小说。所以鲁迅的文章每看一篇都有黄酒的味道,非常浓重,非常深厚。鲁迅的文字感觉也是很好的,读鲁迅的杂文或者小说,简直可以感觉到文中一个字都不能轻易更换,你试着改一个字看看?!就是不能改,改了就不行。我在其他一些场合也讲过,鲁迅使用文字往往是使用最基本的含义,即使用那个字的本义。这就是最大可能地发挥了汉语的魅力,使文字之间流淌的那个看不见的灵魂和作品的灵魂融为一体。


比如我们讲过的《孔乙己》,读完《孔乙己》之后,有种感觉久久挥之不去,不是特别深,也不是特别淡,就是那个劲。那个劲到底是一个什么劲?孔乙己给我们留下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我们老想总结它,但是一总结可能就错了。归纳法是有问题的。鲁迅读二十四史怎么能读出吃人两个字来呢?这绝不是用总结中心思想的办法总结出来的,而是他建立了一个感觉。他反复读,读着读着 吃人两人字就冒出来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孔乙己》里一个很不重要的细节,小伙计被推荐到一个酒店里去,但这小伙计很笨,但因为荐头的面子很大,又辞退不得,于是就负责一个很不重要的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不会羼水,这个酒店是经常要往酒里羼水的。往酒里羼水这个意象竟然这么重要!尽管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对整篇的气氛有影响,往酒里羼水的意思概括成两个字恰恰就是凉薄,人情凉薄,而整个一篇《孔乙己》讲的就是凉薄。我们总结《孔乙己》说是封建礼教的弊端、批判科举制度等等,这都是从我们所受的教育、政治观念出发,去强加到孔乙己身上的一个概念、一个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也不能说它错,也对,但这不是根。为什么一个外国人读了《孔乙己》心里头也不好受呢?他对什么科举制度一无所知,他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根本不了解,但他读了孔乙己之后心里也难过。因为《孔乙己》写出了具有普遍人性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一种痛心的凉薄。孔乙己在场的时候使人们这么快活,但是孔乙己不在的时候,大家便也这么过,这才是《孔乙己》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这个人给大家带来欢笑,但大家心里根本没有他的灵魂,没有人关心他,活着死了都没有人关心他,只有老板记着他还欠十九文钱,这恰恰是一种世态炎凉。鲁迅就能本能把握这种东西。


再比如《故乡》,《故乡》读了之后也有一种味道,有一种感觉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这种味道到底是什么东西,竟能让人久久挥之不去?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故乡》,我的一个同学喜欢画画,但画得不好。他拿了一张白纸,用圆珠笔画了一片蓝,代表深蓝的天空,然后在上面用黄色笔画了一轮大黄月亮,下边画了两道小树叶。画得这么差的一个画,却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我想读过《故乡》的学生,可能对老师归纳的中心思想都忘了,但是忘不了小说里画的那个画面: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月亮,海边沙地上一个少年戴着银项圈。这个画面是永远忘不掉的。其实如果写在别的小说里也不见得这么难忘,为什么《故乡》里的这一段这么难忘呢?因为我觉得这一段是《故乡》的灵魂,就像诗歌有诗眼一样,这是题眼。为什么说它是题眼呢?因为《故乡》讲的是一个希望的意思,那么这个望的本义是什么? 望 这个字的本义恰恰是月圆,农历每个月的十五叫望 ,初一叫朔 ,最后一天叫晦 。鲁迅恰恰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使用望这个字的,他写了一轮圆月。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随便看到一个汉字,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积淀就发生了作用。中国人看到春这个字,想到的绝不仅仅是冬天过去了的那个季节、那种时节,不是,中国人看到春这个字有很多说不出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影响自己,影响别人。比如说有一种酒叫五粮春,就给了人们一种感觉,这就叫文化,这里展开的是另一个课题。


《故乡》其实讲的是一个有没有希望的事,这就超越了我们。有一次我上鲁迅课的时候,有一个外国留学生说他觉得《故乡》的结尾不好。他说《故乡》的结尾那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多余的,有了这一句话反而把话说破了。你说的有道理,我说有这句话也不能说不好,但我也同意你的观点,没有也可以。因为这篇文章的意思太深了,如果没有这句话点破,很多人可能领悟不到,所以鲁迅要写出这句话来,如果是领悟力非常强的人,即使没有后面那一句,《故乡》也足以达到思考的效果,使人思考希望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是我们知识分子的这个希望更可靠,还是闰土拿的那个神像更可靠?这才是一个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都统合在天上月亮的照耀之下。鲁迅就是这样来使用这个望字的。而这样使用的方法,是鲁迅年轻的时候练就的,是章太炎教给他的,章太炎在日本每个礼拜给周树人、周作人他们上一节文字课,所以鲁迅早期写的文章里有好多字我们不认识,他那时专门用特别古老的字。



鲁迅是完整的,他的才、学、识结为一体,所以才能写任何文章都既切题又别开生面。很多人说鲁迅晚年长期写杂文,见什么写什么,好像为鲁迅惋惜。但这也是本事,大多数人并没这个本事,无论发生什么新闻,发生什么事件,每天写一篇文章,而且评论得要好,这是很难很难做到的。金庸先生主政《明报》期间,也是每天写一篇社论。但今天翻出金庸的那些文章来看看,文笔不行,跟鲁迅没法比,跟李敖也不好比,作为杂文,金庸跟鲁迅还不在一个档次上。看鲁迅晚期的杂文,真是每一篇都像匕首一样,有人会说鲁迅是不是骂人?不是,鲁迅什么时候使用过辱骂的言词吗?就是人身攻击的辱骂言词,他也没有。


他最了不起的是没有给人造成任何实际的人身威胁和人身伤害,鲁迅骂梁实秋是资本家的什么乏走狗 , 乏走狗的说法对梁实秋没有什么伤害,而且他承认自己是走狗。关键是在这之前梁实秋暗示鲁迅是拿俄国共产党的卢布的,你暗示一个人拿卢布确实没有骂人,但是比骂人更卑下,因为这会给鲁迅造成生命危险,这种做法算是卑下,也属于犯规了,知识分子不能犯这样的规,即使再恨对方,也不能把人家往这条道上推啊。鲁迅在生活中没有给别人造成过实际伤害,但他自己却经常处在实际伤害中,被打得遍体鳞伤,好在他皮糙肉厚,就一直挺着,最后把自己的生命都耗尽了。这一点上别人是无法跟他相比的,因为他无欲无求。


我们今天大城市的孩子,好多都远离了生活,可鲁迅他一辈子都没有远离生活,他虽自己过得很好,住三层小楼,过着当时最奢侈的生活,那是由他自己挣的钱,那是他自己的劳动换来的。但是他始终跟各层的人打交道,跟革命者、跟权贵打交道,跟外国人打交道,跟贫困的青年打交道。当时上海的萧红、萧军他们没钱,那些小文学青年没事就想去宰鲁迅一顿,给鲁迅写信,说我们有些事情要跟您谈一谈,咱们能不能在某个饭馆里聊一聊啊!鲁迅说不就是要宰我一顿吗?鲁迅说要去咱就不要去小饭馆,要去就去大饭馆好好吃一顿,这是鲁迅的态度。



 鲁迅选择的是生命的大飞扬,所以他在《死火》里表达了这个思想 与其冻灭,不如烧完。他的痛苦是深刻的痛苦,我们体会到他的痛苦,就能看清自己的痛苦,不会因为一些小烦恼就寻短见。比如我是尊重自杀者的,但是现在我觉得有些学生,因为一次没有考好就自杀,我非常遗憾,我在想这些孩子是怎么教育的,这些痛苦都经历不了?一次小小的失恋,可能人家对方还不是真心的,他就跳楼了;从小考第一,上了北大考了第五十二受不了就跳楼了。我觉得这都太不值得,想想鲁迅那代人的痛苦,这点儿真没什么,年轻人必须从他身上学习他的胆识、智慧。


总的说来,如果能把鲁迅这一关拿下来,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现代白话文、文言文,都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带动整个语文教学整体的前进,最关键的是还能完善学生的品格,可谓功莫大焉。


【注:根据孔老师在北京二中对东城区语文教师的发言整理,原载于搜狐新闻】



- 版权信息 -

作者:孔庆东

编辑:守拙堂陈峤

本文原载于搜狐新闻

资料来自网络


好 书 推 荐


         

         


《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


鲁迅 著 

范曾 插图 

高旭东 葛涛 注释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进行识别关注

点击本文最下方“阅读原文”,

可直接在北大社官方微店下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