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观点,传播思想 |
|
诸海滨科新先声 · 【PPT】民士达:芳纶纸“单项冠军”率先国产 ... · 昨天 |
|
交易员策略 · 2025.2.11(准备切DEEPSEEK龙 ... · 2 天前 |
|
分析师谢鸿鹤 · 能源金属周观点:缅甸供给不确定性提升,稀土价格上行 · 3 天前 |
|
淘股吧 · 实盘选手:还是赚钱美滋滋! · 3 天前 |
|
淘股吧 · 退学炒股:曾经靠一包榨菜一个鸡蛋一碗米饭度日 ... · 3 天前 |
摘 要
今年以来煤炭行业总体处于供需均衡偏松的局面,煤价波动明显收窄且中枢有所下移。在此情况下板块走势低迷,重回历史低位。展望未来,明年行业将迎来投产高峰的尾声,此后新增供应逐渐缩减,预计动力煤价将在明年触及成本底 550 元 / 吨后步入上行通道。明年可把握两条投资主线:一是 个股基本面反转标的(神火股份、山煤国际);二是 盈利及现金流确定性较高的 低估值标的(中国神华、陕西煤业、露天煤业 ) 。
供给: 2020 年投产高峰,压缩进口调控增量。 今年以来各省市加快推进去产能收尾工作,预计 2019-2020 年退出产能 0.6 、 0.4 亿吨。预计 2019-2020 年新投产能 1.2 、 1.7 亿吨,随后投产高峰步入尾声,至 2022 年新投产能将下滑至 0.7 亿吨。进口方面,预计今年难以实现平控目标,大概率超过 3 亿吨;而进口理想目标为回到供改前 2015 年的 2.0 亿吨,我们审慎预计为 2.5 亿吨。测算 2019-2020 年合计供应将达到 44.3 、 44.9 亿吨,增长 1.9% 、 1.3% 。
需求:四大下游需求端稳步增长,不必过于悲观。 今年火电受水电冲击较大,目前已呈现边际好转,而风电光伏装机高增长但冲击相对较弱;钢铁建材则由于地产投资韧性、基建触底回升,有望延续高增长;化工方面,新型煤化工大型项目成为拉动需求的新增长点。预计 2019-2020 年总需求 44.1 亿吨、 45.1 亿吨,同比分别增长 2.7% 、 2.3% 。
煤价: 动力煤价存两重支撑,焦煤供需格局更优。 明年下游或开启主动去库,但煤价存有成本底 550 元 / 吨、政策底 500 元 / 吨两重支撑。 预计 2020 年煤价运行范围为 550-610 元 / 吨,中枢大致在 570-580 元 / 吨,下行空间有限。 分品种来看,焦煤供需格局优于动力煤,焦煤价格偏强。此外,浩吉铁路开通将重塑煤炭运输格局,考虑到现有集疏运体系和运量, 对当前港口煤价的冲击不必过于恐慌 。
策略:煤炭股估值处于历史底部,把握两条投资主线。 煤企历史负担基本干净,在煤价下行有限和长协机制下,业绩大概率高位稳定。推荐两类标的: 个股基本面反转标的—— 神火股份、山煤国际; 低估值修复标的,盈利及现金流确定性较高—— 中国神华、陕西煤业、露天煤业 。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失速、 环保、安监力度低于预期、限制进口煤政策较弱
01
1.1 去产能: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6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纲领性文件《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 7 号文),指出行业困境源于“ 供给能力持续过剩”,去产能作为重要举措已势在必行,确定后续工作目标为 “从 2016 年开始,用 3 到 5 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 5 亿吨左右、减量重组 5 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 。后续针对“减量重组”,发改委在同年 12 月印发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作了进一步明确——去产能目标合计 8 亿吨。
2017 年 8 月,发改委在《推动煤炭去产能工作再上新台阶》中提到“上半年共退出煤炭产能 1.11 亿吨,完成全年任务的 74% 。加上去年的 2.9 亿吨,累计退出煤炭产能超过 4 亿吨,占“十三五” 8 亿吨目标任务的 50% ”,从官方角度首肯了上述目标,这也跟各省市上报计划相互佐证。 由于各省市上报情况具体至各矿井,我们认为按该口径的统计更接近于真实的产能变化情况, 即“十三五”合计去产能将达到 8.5 亿吨!
在此,我们可以对去产能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从发改委口径来讲, 2016-2018 年分别完成去产能 2.9/2.5/2.7 亿吨,合计完成 8.1 亿吨,并在年初传达 “ 十三五”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在 钢铁去产能、煤炭去产能又取得新的进步,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三五”去产能的目标任务 ”。
从各省市口径来讲, 2016-2018 年分别完成去产能 3.5/1.9/1.8 亿吨,合计完成 7.2 亿吨。
两种口径下完成情况出现了一定差异,去产能任务是否真的已经完成?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今年。目前已披露的
15
个省市计划合计已经达到
6800
万吨,且部分省市正在研究提高退出标准(内蒙古退出
60
万吨以下、贵州退出
30
万吨以下),
表明去产能任务仍在继续!
另一方面,安监局结合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在退出安全风险较大的小煤矿方面,也对去产能任务进行了补充。
2018 年初提出“ 2018 年底, 晋陕蒙宁年产 30 万吨以下、冀辽吉黑豫甘青新年产 15 万吨以下、其他地区年产 9 万吨及以下煤矿,要纳入去产能计划 ,做到应退尽退; 2018 年,推动年产 9 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原则上 2018 年内全部淘汰退出”(分差别退出), 下一步,国家将研究提高南方地区煤矿退出标准” 。
2019 年初提出 “建议 2019 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本淘汰 9 万吨以下煤矿”。
2019 年 9 月提出“ 力争到 2021 年底全国 30 万吨 / 年以下煤矿数量由 2100 处减少至 800 处以内 ”。
结合 2018 年底(最新)的产能表,我们就“分差别退出”和“提高南方地区退出标准”两种情况进行了统计, 2021 年底前尚需退出约 4000 万吨产能, 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去产能任务仍在继续!
为了和前述“
8.5
亿吨”去产能目标一致,我们在此倾向于采用各省市的完成情况,即
2016-2018
年合计去产能
7.2
亿吨,
2019-2020
年尚有
1.3
亿吨任务需要完成。
按前紧后松的进度,
我们分别假定
2019-2020
年完成比例为剩余
1.3
亿吨的
60%
、
40%
,分别为
0.8
、
0.5
亿吨。
从去产能的结构上看,我们查阅退出矿井的名单,发现去产能去掉的仍然以合法矿井为主,非法矿井所占比例不超过
5%
!
另一方面,从在产和在建来看,
2016-2017
、
2018
年关闭的生产产能占比为
97.2%
、
91.2%
,其中合法生产产能为
93.2%
、
86.2%
。该结果对应建设产能占比分别为
2.8%
、
8.8%
。
从上可以注意到,随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 建设产能的占比开始逐渐提升 ,这与目前生产矿井盈利普遍在高位、前期已大量退出存在较大关系。同时,非法生产产能占比因各省市认定尺度不一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处在偏低水平。在此,我们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北和山西(均已公布 2018 完成情况)退出矿井名单进行例证。
据此,我们预计 2019-2020 年将以去产能中建设产能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假定生产产能和建设产能的占比分别为 80% 、 20% ,则可以计算生产产能将退出 0.6 、 0.4 亿吨。
1.2
在建产能:投产高峰将过,未来增量有限
国家能源局自 2017H 起每半年公布的建设矿井名录已成为目前判断投产进度的唯一标准。从已经公布的四次情况来看,三西地区的在建产能及联合试运转产能占比分别在 70% 、 80% 以上,显著高于生产产能或产量占比 60%-70% 的水平,表明未来的煤炭产能将进一步向三西地区集中,这也与十三五规划“ 有序推进陕北、神东、黄陇、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相印证。
从矿井类型来看,建设产能以新建和资源整合矿为主,两者合计产能占比在 80% 左右。其中资源整合矿从 2017 年中的 4.5 亿吨下降到 2018 年底的 3.4 亿吨,除少量因纳入去产能计划被关停外,成为近年来投产的主力;新建矿井在 2018 下半年内大增 0.9 亿吨,表明优质产能正被加快核准,将在未来 3-5 年内贡献高效供应。
依据最新一期的情况, 2018 年底尚有 10.6 亿吨建设产能,其中 3.7 亿吨已进入联合试运转。 联合试运转是矿井从建设状态到真正投产的必需过渡期,一般时间为 6-12 个月,在该过程中已经具备设计的生产能力。虽然其产量并不纳入统计局统计范围,但对供应已产生实际影响,可以视作已经投产。因此我们在判断未来产能投放的时候,仅需考虑联合试运转以外的建设产能。
我们对矿井名单逐一梳理后发现,在余下的 6.8 亿吨产能中,实际已有 2.7 亿吨已经投产(即表外生产产能),另有列入关停计划、停缓建产能约 0.3 亿吨,未来投产产能合计约为 3.7 亿吨。
进一步梳理投产产能的进度:
其中 3.0 亿吨产能具有明确投产计划,预计 2019-2023 新增产能达到 1.0 、 1.1 、 0.5 、 0.2 、 0.3 亿吨;
其中 0.7 亿吨产能投产时间未定,而实际情况中多以拖迟为主,我们审慎认为将在 2019-2021 年等量投产完毕,即每年投产 0.2 亿吨;
此外,
2019
年起发改委核准煤矿产能合计已达
2.3
亿吨产能,其中
0.9
亿吨为已投产的证照不齐全产能(合法化),梳理剩余的
1.4
亿吨投产进度,预计
2020-2024
年投产
0.3
、
0.3
、
0.5
、
0.2
、
0.1
亿吨。
综上,预计
2019-2024
年投产产能分别为
1.2
、
1.7
、
1.0
、
0.7
、
0.5
、
0.1
亿吨,其中十三五合计投产
9.2
亿吨,但投产高峰将逐步进入尾声,而十四五开始新增产能释放将较为有限。
1.3 产量: 统计局公布产量大幅增加,实际增速约 2%
能源局每半年公告的全国生产煤矿名录成为唯一可见的官方产能表,但需要注意的是仅有证照完全齐备的矿井才被纳入, 因此仅能视为实际产能的大样本 。供给侧改革以来,虽然发改委极力推动表外生产产能合法化,但核准标准仍较为严苛,致使表外生产产能居高不下。那么煤炭行业实际产能究竟有多少呢?近几年关于全国煤炭实际产能的提法少之又少,仅有煤炭工业协会的公开讲话可做参考。
2016 年 1 月 20 日,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在 2015 年度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 2015 年底,全国煤矿产能总规模为 57 亿吨, 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产能为 39 亿吨 ,而新建及扩产的产能为 14.96 亿吨,其中有超过 8 亿吨为未经核准的违规产能”。
按此推断,全国煤炭实际生产产能在 2015 年底约为 42.04 亿吨 / 年。 在此,我们以 2015 年底 42.04 亿吨 / 年产能为基准,依据每年的投产和去产能进度,可以测算出更接近于实际的生产产能表。预计 2019-2020 年实际生产产能将达到 42.0 、 42.9 亿吨,净增长 0.6 、 0.9 亿吨,增长幅度达到 1.4% 、 2.2% ;其中核定产能将达到 37.4 、 39.4 亿吨,净增长 2.2 、 1.9 亿吨,增长幅度为 6.2% 、 5.1% 。
此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局公布的原煤产量自 2016 起仅计入了合法矿井的产量(即核定产能),因此需要自行考虑表外产量的影响。在实际产能的基础上,我们重新计算 2014-2018 产能利用率(其中 2016-2018 的产量需通过下游结合全社会库存情况反推)分别为: 94.4% 、 87.7% 、 92.9% 、 96.6% 、 99.5% 。
2019 年上半年煤炭行业接连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导致行业安全检查力度大幅提升,制约晋陕蒙地区的矿井正常开工,但进入下半年以来用工负荷明显恢复,优质供应加快释放,预计全年总体产能利用率较 2018 年基本持平,预计 2019-2020 年为 99.2% 、 99.6% ,则产量分别为 41.4 、 42.5 亿吨,增长 1.6% 、 2.6% 。对于统计局口径的产量,我们预计 2019-2020 年将达到 38.3 、 39.9 亿吨,增长 4.0% 、 4.3% ,表明表外转表内、试运转投产逐渐加快。
1.4
进口:全年平控难实现,成温和调控煤价手段
从年度来看,自 2009 年起我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后,年度进口量与煤价呈现高度正相关。尤其供给侧改革后煤价高位,虽有限制进口的政策出台,但年度进口量始终处于 2.5 亿吨以上的高位。
当前的进口煤政策自
2017
年起延续至今,总要求为不超过前一年进口总量,且体现为明显的顺周期性——即煤价走高(旺季),则相应放开进口限制;煤价下跌(淡季),则相应收紧进口限制,并已成为政府调控煤价较为有效且不至于激进的措施。
2017 年 5 月限制劣质煤进口政策出台,进口量由 4 月的接近 2500 万吨逐渐下滑至 7 月不到 2000 万吨。但 7-8 月煤价上涨,进口量逐步上升,至 9 月创下 2708 万吨年内高点 。
2018 年 1 月取消限制,随之而来月平均进口 2500 万吨的高位,此后 4 月份限制进口煤价即大涨,后又根据煤价接连放开、限制,尤其 12 月在平控目标下仅有约 1000 万吨的进口 。
2019 年以来进口量持续超预期, 1-9 月合计进口超过 2.5 亿吨,若要实现平控目标,后续进口配额仅剩 0.3 亿吨,则每月进口量仅有约 1000 万吨,较当前水平下降 2000 万吨以上,对月度供给 3.5 亿吨影响高达 5.7% 。
然而,当前冬季供暖临近,为保障民生等基本需求,政府再大幅限制进口煤应是小概率事件。从今年全年来看,动力煤市场价波动区间明显收窄,且已逐渐接近发改委规定的绿色区间内( 500-570 元 / 吨),因此无需动用进口政策对价格进行较大干预。预计剩余三个月尚有 5000 万吨进口量,即全年进口达到 3.0 亿吨。从另一方面来讲,若煤价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则政府大概率将通过进口煤政策进行托底,审慎预计在供应压力较大的 2020 年,全年进口量有望下降供给侧改革开启时的 2.5 亿吨。
至此,结合进口的情况,我们预计 2019-2020 年总供应将达到 44.3 、 44.9 亿吨,净增长 0.8 、 0.6 亿吨,增幅为 1.9% 、 1.3% 。
02
从宏观层面来讲,煤炭的下游集中在房地产和基建为核心的周期产业链上,两者可直接拉动煤炭需求 20% 以上。从中观层面来讲,煤炭的下游集中在火电(含供热)、钢铁、建材、化工四大耗能行业上,合计占据总需求约 80% 。我们后续对于煤炭需求的测算主要从中观层面展开 。
1.1
火电:
风电光伏装机高增长,预计明年水电挤压减小
1.1.1 全社会发电量:今明两年预计增速 4% 上下
今年以来全社会发电量累计同比在
3%-4%
,其中
1-9
月全社会发电量
52967
亿度,同比增长
3.0%
,相较于去年全年
8.4%
的水平已明显回落。从单月数据来看,
9
月同比增长
4.7%
,呈现企稳态势,但已较去年
5
月
9.8%
的高点下滑
5.1PCT
。
在此,我们可以对历史上发电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简单的回顾。
2001 年中国入世之后发电量增速就持续在 10% 以上运行,一直到 2008 年遭遇金融危机直接掉落至负增长。此后伴随着 4 万亿救市方案的推出,发电量增速报复性反弹,在 2009-2010 年曾达到 20% 的高位,但政策刺激效应消退后,电力增速在 2012-2013 年下滑至 4% 上下。
2012-2013 年政府开始新一轮加杠杆,基建投资急速攀升,带动发电量增速出现反弹,但持续性并不强,随后基建增速在 2014 年逐步回落之后发电量增速也伴随回落,并在 2015 年全年维持在零增长附近。
2015 年起年我国又通过居民加杠杆来刺激房地产投资,并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建资金来源问题。自 2015 年中开始,伴随房价大涨,金融机构里居民新增贷款爆发式增长, 2015-16 两年新增规模 3.9 、 6.3 亿,分别同比大增 18% 、 64% 。与此同时房地产固投增速也在 2016 年底触底反弹,从而带动发电量增速步入下一个回升阶段,由 2015 年的接近零增长上行到 2018 年底的 8%。
当前我们正处在 2015 年轮刺激效应的减退期,同时还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宏观经济处在不断探底的过程中,当前发电量增速已经较 2018 年的高点腰斩 。
参照历史, 2011 、 2013 年刺激政策消退后发电量增速回落至前一年的 40% ,以此计算预计 2019 年发电量增速的低位为 3.4% 。然而,与此前两轮回落不同的是,当前经济增速换挡已经成为共识,政府稳增长措施并举,降税减费等政策陆续推出。目前地产投资仍存韧性,而基建投资已开始触底回升,发电数据来历经 17 个月的下降通道后已显现企稳迹象,预计全年增速应是大概率高于 3.4% 。
从另一方面来看,电能替代已成为十三五期间推动用电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依据《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 2016~2020 年,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总量约 1.3 亿吨标煤”,意味着可产生 4500 亿度的用电量增量。从 2016-2019H 的情况来看,电能替代贡献的增速在 2% 附近。虽然十三五的目标有望提前完成,但在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下,预计 2019-2020 年仍可贡献约 1% 的增速,从而带动发电量增长维持在 3%-4% 。
1.1.2 电力装机:风光等新能源快速增长、煤电主体地位下降
我国的能源赋存格局决定了电力结构以煤电为主,作为电网的骨干存在。然而,由于国家优先消纳清洁能源政策的导向,煤电在整个电力系统中优先次序靠后,成为其他能源的“替补”。因此在预测未来火电市场份额时,应该以总发电量扣除其他能源发电量之后进行推算 。
从装机来看,截至 2019 年中,我国共有发电设备装机 19.4 亿千瓦,增长约 4000 千瓦。
火电装机 11.6 亿千瓦,上半年增长 1600 万千瓦;其中煤电装机达到 10.2 亿千瓦,构成火电装机核心,占比整体装机仍维持在 53% 。
水电装机 3.5 亿千瓦,上半年增长 182 万千瓦;其中常规水电为 3.2 亿千瓦,剩余 3000 万千瓦为抽水蓄能电站,主要职能是调峰,从能源消耗上讲不能视作电源。
风电装机 1.9 亿千瓦,上半年增长约 900 万千瓦。
光伏装机 1.9 亿千瓦,上半年增长约 1140 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 1.3 亿千瓦,分布式 0.55 万千瓦。
核电装机 0.5 亿千瓦,上半年增长约 125 万千瓦。
在此,我们对未来装机情况进行简单的展望。
水电:预计今明两年为投产小年
我国水电基地除了西南地区外,黄河、湘西、闽浙赣、东北等地已经基本开发完毕,西南地区由于外送困难,近几年每年弃水量都在百亿度级别,开发的紧迫性并不强,经济性也欠佳。当前还有坝址的大型流域已被各大大型电力集团占据,各个开发主体只能采取滚动梯级开发的策略。
我们梳理实际在建的水电项目约有 5100 万千瓦,投产日期从 2019 年到 2024 年。按照项目进度估算 2019-2024 年分别投产 286 、 148 、 1575 、 2411 、 462 、 220 万千瓦。因此就装机而言,今明两年为水电投放的小年。
另一方面,若按照更为激进的《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来推算,若要 2020 年达到装机容量 3.8 亿千瓦(常规水电站 3.4 亿千瓦,抽水蓄能 3.4 亿千瓦),今明两年尚需投产 1000 千瓦,也仅仅与 2016-2018 年平均水平相当,但从 2019 年上半年情况来看,该目标完成概率较小。
风电:预计今明两年迎来抢装潮
依据《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预计十三五内风电新增装机 8000 万千瓦。按照当前 2016-2018 年已新增 5351 万千瓦计算,预计 2019-2020 年各有 1300 万千瓦投产。今年 5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限定了 2020 年底前核准风电项目可领取补贴的最后时限,预计在今明两年将迎来一波风电强装潮,结合 2019 上半年的情况来看,预计 2019-2020 年新增装机分别为 2500 、 3500 万千瓦。
核电: 2018 年是投产高峰,未来增速渐缓
2016-2018 核电经历了三年“零审批”阶段,尽管 2019 年上半年重启复苏期,山东荣成、福建漳州和广东太平岭的核电项目核准开工,但十三五规划目标“ 2020 年装机在役 5800 万千瓦,在建 3000 万千瓦”达成仍具有较大难度。依据当前的项目进度,预计 2019-2023 年新增装机分别为 408 、 355 、 335 、 236 、 60 万千瓦,未来增速渐缓。
光伏:财政补贴压力大,增速放缓
近几年光伏装机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2016-2018 年新增装机分别达到 35 、 52 、 44GW 。我国光伏电站盈利高度依赖补贴,装机爆发式增长对财政补贴造成了较大压力。今年能源局于 5 月发布相关光伏政策,明确竞价补贴项目流程,但留给装机时间偏少、平价项目动力不足等因素致使整体装机增长大大低于预期,预计全年装机为 25GW 。另一方面,光伏技术更新迭代较快,成本下降进展也较为迅速,且在国家政策重点导向之下,审慎预计未来每年装机有望上升至 50GW 。
火电方面,预计将维持每年 3000-4000 万千瓦的装机,在新能源(风光)的装机维持高位的情况下,火电(煤电)的主体地位将持续下降,预计至 2022 年煤电装机占比由当前的 53% 下降至 48% 。
1.1.3 火电:今年受水电挤压明显,明年增速相对乐观
从发电量来看, 2019 上半年总发电量增速达到 3.3% ,受到来水充沛和新能源发电增速较高所致,火电发电量受挤压较为严重,增速仅为 0.2% 。从发电小时数来看,水电半年增加 169 小时,外推至全年发电小时数应达到 3800 小时左右,也远超历史上丰年的水平。 风电 2018 年底装机 1.8 亿千瓦,增长 2000 万千瓦。
从发电量来看, 2019 上半年总发电量增速达到 3.3% ,受到来水充沛和新能源发电增速较高所致,火电发电量受挤压较为严重,增速仅为 0.2% 。从发电小时数来看,水电半年增加 169 小时,外推至全年发电小时数应达到 3800 小时左右,也远超历史上丰年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 2020 年火电增速进行弹性测算。在装机预测的基础上假定水电、风电、核电、光伏的发电小时数为 3650 、 2100 、 7300 、 1200 小时。据此可以推算 2020 年发电增速 3.0%-4.0% 对应火电增速 1.4%-2.9% ,按发电增速中枢 3.4% 计算,则火电增速为 2.0%。
1.2 钢铁建材:地产投资存韧性,生铁、水泥产量超预期增长
钢铁和建材作为主要依托于基建和房地产的两个行业,具有高度关联性。钢铁方面,经历了供给侧改革之后,表外地条钢基本出清,带动表内粗钢产量增速回升, 2018 全年粗钢和生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 6.6% 、 3.0% ,而焦炭同比增长 0.8% 。进入 2019 年以来,粗钢、生铁、焦炭产量持续超预期增长,截至 9 月,累计同比分别为 8.4% 、 6.3% 、 6.3% 。当前地产投资韧性犹存,而基建投资也已回升,预计 2019 年生铁产量高增长仍可持续。展望 2020 年,预计钢价仍有下行空间,恐压制生产积极性,审慎预计生铁产量增长 3.0% 。
建材方面,煤炭最大的需求端在于水泥生产,耗煤占比达到 65% 。水泥产量在 2019 年实现超预期增长,截至 9 月累计同比增长 6.9% ,基本和钢铁增速匹配,预计全年仍可维持高增长。当前水泥行业景气度持续,价格强势高位,加之较优的行业竞争格局,预计 2020 年产量增速为 3.5% 。
1.3 化工: 燃料向原料转变,煤炭未来需求亮点
我国煤化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煤化工主要是煤制合成氨制尿素、煤制甲醇等初级产品,需求总体较为平稳;新型煤化工包含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油以及煤制气,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有望成为拉动煤炭需求增长的新一极。
依据煤炭深加工十三五规划,至 2020 年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气产能目标分别为 1300 万吨、 1600 万吨、 800 万吨、 170 亿方。依据当前我国实际开工建设的煤化工项目进展,大概率难以达到十三五的目标,预计 2019-2023 年每年可拉动煤炭需求 2000-3000 万吨。
1.4 供热: 城镇供热稳定增长
此处供热仅限于城镇集中供热,不含农村居民散烧。供热耗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集中在冬季,近年来持续处于增长状态,这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紧密相关。依据中电联的统计, 2016-2018 年供热耗煤为 2.2 、 2.3 、 2.6 亿吨,年均复合增速为 10.1% 。当前农村人口仍在进入城市,城镇供热面积和水平持续提升,预计 10% 增速仍可在今明两年维持 。
除上述电力、钢铁、建材、化工、供热等行业用煤外,尚有包括农村散烧在内的其他下游需求,因分类较为繁复且缺少官方的数据,难以再进行细分测算。在当前电能替代的大趋势下,该类需求面临下滑的压力,预计 2019-2020 年下滑 1.8% 、 3.0% 。
汇总以上分析,预估 2019-2020 年我国煤炭需求分别为 44.1 亿吨、 45.1 亿吨,同比分别增长 2.7% 、 2.3% 。
03
3.1 明年或迎来主动去库,煤价存两重支撑
虽然今年年初出现重大矿难致安监力度空前严苛,但下半年供应加快释放以及进口持续大增,致使全年供给相对宽松,反映出的结果为全社会库存高位上行。依据我们的测算,全社会库存较年初上升约 1000 万吨,达到 3.7 亿吨以上的高位,库存天数大致为 35 天。若后续进口无明显收紧,则当前的高库存难以得到消解。
展望 2020 年,供给迎来投产高峰的尾声,预计增量将达到 1.7 亿吨,而需求方面增量为 1.0 亿吨。当前库存高位,难以再通过补库进行消化。尤其在当前对煤价看法普遍偏空的情况下,不排除部分下游企业(如电厂)开始主动去库的可能,这将进一步造成供需矛盾。因此,进口成为影响明年煤价的重要因素。在供给侧改革收尾的阶段,若煤价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则政府大概率将通过进口煤政策进行托底,假定全年进口 2.5 亿吨,则 2020 年呈现供需均衡,略微偏紧(主动去库)的局面。
就煤价而言,秦皇岛港 Q5500 现货价格今年的波动范围为 560-640 元 / 吨,相比于去年 560-765 元 / 吨已大幅收窄,且从下半年起中枢不断下移,逐渐接近 500-570 元 / 吨的绿色区间。从当前下游(电厂)的采购来源来看,截至 9 月进口煤占比已达到 30.6% ,超出 2016 年,彼时因为限产造成供应紧缺不得不靠进口进行填补。在长协煤保持 50% 占比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市场煤空间被大大挤占。
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市场煤价格 570 元 / 吨,进口煤价格已达到 530 元 / 吨,若考虑其他费用(运费、港杂费、保险),进口煤的价格优势大致 50 元 / 吨。近期国际煤价已经在低位企稳,若不考虑收紧进口政策的影响,则双方各自分享价差的一半,均衡价格为 550 元 / 吨左右,这也应为近期市场煤价格的低点。若进口政策在年末开始收紧,煤价可能因此有所反弹,但空间受到当前的高库存压制,预计反弹高点为 600 元 / 吨。 因此在年内剩下的几个月里,我们判断煤价波动区间为 550-600 元 / 吨, 2019 年均价达到 590 元 / 吨。
展望明年,我们认为煤价可有两重支撑——成本底和政策底。
成本底为 550 元 / 吨
历经供给侧改革后安监、环保检查力度的升级,煤炭的生产成本也随之抬高。当前到港成本最高的为中煤能源下中煤平朔矿区,到港盈亏平衡价为 550 元 / 吨。如若跌破此价格,发运到港的货源减少,在港区呈现结构性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市场煤价格有望得到支撑。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年度长协价格稳定在 550-562 元 / 吨。依据其定价公式,现货在其中的权重仅为 7.5% ,也意味着市场煤价格由今年均价 590 元 / 吨跌至成本底 550 元 / 吨的情况下,仅会使长协价格下调 3 元 / 吨。届时一旦市场煤价格再次大幅下跌,极大可能出现长协合同不履约的情况,也印证上方所分析的 550 元 / 吨为成本底。
政策底为 500 元 / 吨
2016 年 12 月 29 日, 发改委与中煤协、中电联、中钢协签订 《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其中约定重点煤电企业动力煤中长期基准合同价 535 元 / 吨,绿色区域为 500-570 元 / 吨。此份备忘录的签订也标志着供给侧改革由从产能着手的第一阶段正式转向从煤价着手的第二阶段,同时措施也由较为严格的“一刀切”限产变为较为温和的进口调控。
从过往的调控来看,发改委往往在淡季煤价跌至 560-570 元 / 吨便开始托底,但从今年开始,由于动力煤市场价波动区间明显收窄,且已逐渐接近该绿色区间,进口调控已基本缺席。然而,若明年煤价的下行风险过大,我们认为调控仍然会到来,以捍卫十三五供给侧改革的最终成果。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等降成本的要求下,预计发改委对煤价下限的容忍度将有所提高,但 500 元 / 吨应是最后的底线。
我们认为明年在进口温和调控的情况下,成本底 550 元 / 吨应是明年煤价的下限,而参照供应端无较大扰动的 2019 下半年情况,在高库存压制下煤价高位大致在 610 元 / 吨。 据此,预计 2020 年煤价运行范围为 550-610 元 / 吨,中枢大致在 570-580 元 / 吨,下行空间有限。 从长远来看,进入十四五后,煤炭供应的释放将整体下降一个台阶,若彼时需求维持 2% 以上增长,加之燃煤电价市场化程度逐渐放开,煤价可能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
3.2 焦煤供需格局优于动力煤
当前形势下,我们认为焦煤的供需格局优于动力煤,主要有三点原因:
供给侧改革后焦煤供应无扩张
2016-2018 年全国焦精煤产量分别为 43575 、 44557 、 43486 万吨,同比增速 -9.8% 、 2.3% 、 -2.4% ,整体呈下滑态势。供给侧改革开启后,南方和中部地区大量小型焦煤矿退出,但此后新增产能基本无焦煤矿,造成供应接续受限。
从传统焦煤大省的产量来看,贵州、安徽、河南在 2016-2018 年产量萎缩明显。同时,现有部分焦煤矿由于进入深度开采阶段,资源有逐步枯竭的风险,也进一步影响产量释放。因此,从供给端压力来讲,焦煤远比动力煤小。
焦煤下游钢铁行业相对市场化
炼焦精煤只有一个用途,就是炼制焦炭, 1.35 吨焦煤高温干馏出 1 吨焦炭,而 90% 的焦炭用于钢铁行业,其余用于有色冶炼和化工。钢铁行业自 2017 年供改以来,盈利能力大幅好转,报表得到充分修复,钢价市场化定价,虽近年钢价有所回落,但总体仍在高位运行,对焦煤涨价的接纳程度远高于火电厂对动力煤。
焦煤大矿成立中国焦煤品牌集群,大矿对煤价控制力度大幅增强
中国煤炭行业长期以来一大痛点就是行业过于分散,即使是行业龙头中国神华市占率也仅有 10% ,缺乏定价权,由此带来的结局就是过去十年煤炭产能的无节制扩张,当供给过剩煤价下行时,煤企越是尽可能扩大产量,以量换取现金流以维持生存,进一步导致煤价非理性下行,限产保价对于煤炭行业是共识,但却无法落实,囚徒困境难以突破。
2018 年 9 月,山西焦煤集团作为主席单位,联合龙煤、淮北、平煤、开滦等八家以主焦煤和肥煤为主的集团发起了中国焦煤品牌集群,集群成员焦煤供应占到全国约 30% ,目前成员还在扩张之中,焦煤行业对焦煤价格的控制力度大幅提升,这个行业有向水泥行业演变的趋势,这点值得重点关注
|
交易员策略 · 2025.2.11(准备切DEEPSEEK龙头,明日目标) 2 天前 |
|
分析师谢鸿鹤 · 能源金属周观点:缅甸供给不确定性提升,稀土价格上行 3 天前 |
|
淘股吧 · 实盘选手:还是赚钱美滋滋! 3 天前 |
|
淘股吧 · 退学炒股:曾经靠一包榨菜一个鸡蛋一碗米饭度日的生活不会再出现了! 3 天前 |
|
新华网 · 部长之声 | 营改增只是为了减税?谁还没有个小目标呢? 7 年前 |
|
CBA赛场 · 男篮未来主帅是谁? 沪媒:姚明倾向邀请大郅 7 年前 |
|
南沙365 · 南沙网招聘版2017年5月7日招聘信息 7 年前 |
|
供应链金融 · 爆!大数据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趋势 7 年前 |
|
掌上新疆V · 上榜啦!新疆这13个地方将被国家命名!快来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