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折叠屏上抽离的研发资源,正在被手机厂商投入一场新的高端战役——大模型。AI大模型加持,已经成为过去一年中一众国产手机厂商冲高的新武器。
去年三季度在回应其他国家和地区何时上线苹果AI疑问中,库克曾讲道,从2025年4月开始,苹果AI会推出更多语言,并搭载更多功能。这也意味着,中国iPhone用户最快有望在今年4月份用上苹果AI。
随着iPhone加入战局,AI手机爆发已经是可以预知的事实。IDC甚至预计,2025年中国新一代AI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18亿台,同比增长59.8%, 整体市场占比40.7%。
更重要的是,如同所有应用都值得被大模型重做一遍一样,智能手机也有望被大模型改头换面。
相比传统硬件,有了AI大模型加持的智能手机,有望带来交互层面的颠覆体验,“现在我要在公司内部跑一个流程,我可能要点七下。如果我改用AI硬件,通过语音交互就能一步完成,相当于是省去中间六步的时间。”在刘振看来,AI大模型+智能手机所产生的界面变革,最终将在用户侧带来效率提升。
目前,国内手机厂商正逐渐形成自研+合作的大模型上机新格局,如小米既有自研模型,同时还在跟百度文小言、字节豆包等外部的大模型合作。
在IT行业分析师唐明看来,参考芯片领域发展历程,大模型方面,国产手机厂商有望形成“高端机型搭配自研方案、中低端机型选用外部方案”的组合形态。
毕竟,从苹果、三星到华为,三家跻身高端品牌的手机厂商无一不是依托技术底蕴,赢得的市场口碑和消费者认可。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产手机厂商冲击高端的必备能力。
大模型,无疑便是当下技术创新的最新代名词。更何况,业内还有观点将大模型视为AI时代的新底层操作系统。
从苹果身上,外界不止一次看到了自研芯片和自建系统对高端手机的加持效果,就像时任OPPO中国区总裁刘波所说,未来手机市场,除了吸引人的卖点,基础体验将是主导用户选择的底层逻辑。“像苹果的电池续航出色,确实有一些底层技术支撑。功耗、发热、性能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反而是最难做突破的,想真正做到,就需要投入大量研发。”
想要真正等到大模型成为新一代操作系统那一天,考验手机厂商的,除了冲高的决心之外,还要看谁的研发决心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