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初,苏州的朋友冯轶杰发来几张照片,
种植的亚麻盆栽已快长到1米高了,
好奇之余突然萌生了一种自己也种一盆的念头。
去哪里去找种子呢?这个是个问题。
他的亚麻种子是特意托别人从东北带回来的,
可惜已经播种完了。
不过世间的机缘还真是说不准,
正巧
在麻里生活的微信群内看到一位朋友发了一张耕地的图,
多聊几句才知道是准备播种亚麻,于是我提出想购买一些种子。
山西的
朋友很爽快提出送我一些,
我内心有点小激动,但更多的是感激。
萍水相逢,素不相识,就因大家都喜欢亚麻。
没过几天,
我收到满满一大包亚麻籽,
足足四、五斤,
如果按照欧洲亚麻种植:
12g就可以播种1平方米的比率,
我大约该到龙泉山下租个几百平米的地,
感谢朋友的慷慨赠与。
后来我才得知,
这位大姐是来自
山西“爱之泉”亚麻籽油品牌的朋友,
年前我一直在服用的正是她们家的亚麻籽油。
播种前简单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查阅了一些关于亚麻种植的资料,
里面提到,
无论是花园还是花盆种植至少需要有大约20厘米厚的土壤。
不过需要松软细腻的土壤,硬邦邦的泥土必须打碎,
撒下种子后需在面上覆上1~2厘米厚的细土壤,并保持平整。
不需要保温,正常的自然条件就好。
五月下旬播的种,稍微有点晚,
我总疑心季节气候影响种植,可能不会成功,
大约经过一周多,证明了我的担心有些多余,
嫩绿的幼苗开始钻出土壤,吸收阳光、雨露。
又过了一周,钻出土的幼苗比先前高一些了,
嫩绿的叶子比从前更舒展了。
一开始为了保持水分,
我用塑料袋封住盆子底部的洞,
以为这样就可以留住水源。
但后来遭遇初夏的暴雨之后,
土陶盆中有种洪涝灾害的感觉。
资料上说通常情况下雨水就够,
主要鉴于诺曼底一带常年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而其他地方种植亚麻则需要保持土壤不会太干,
适当的时候也需要浇浇水。
不过我这样涵养水源的方式,的确有些过头了,
“浇水太多容易让幼苗倒伏,导致成活率低。”
经验丰富的亚麻人后来这样告诫我。
赶紧将塑料底层戳了好几个大洞,让雨水可以自由排出,
保留正常的水分即可,
有时过度的关心,往往未必会是好事,
顺其自然,适度补充也就OK了。
自从种下亚麻后,
每天都会上天台看一两次,
心中总会一种莫名的牵挂。
然而,每次都会惊奇地发现:
它有着许多细微的成长变化,
雨水过后一抹天然新绿,
成为舒缓眼球,放慢情绪的疗愈方法,
静静地打量着它,时间又变得缓慢…
或许是因为地处龙泉山气候的缘故,
也可能是由于油用亚麻比纤用亚麻好种植的原因,
令这种通常种在高寒高海拔地方的植物,
在这里也顺利成长...
但却不知道未来又将如何。
转眼间,亚麻枝条又长高了许多,
枝干上的叶子从圆润开始变得修长,
历经初夏的暴雨依然笔直生长,
有着一种向上不屈的力量。
乌黑的土壤,微风中摇曳的绿光,
让人忘却身处于一个雾霾、尾气的扰乱呼吸的世界,
眼前的一抹不是翠绿,而是一丝自然的希望。
亚麻日渐长高,
我希望如书上描述的那样:
在100天左右能看到摇曳的紫色花朵,
以及它更多的变化…
如今,只需静静地呵护,
安静地陪,看着它一点点的成长。
内心的小期待,从一粒粒亚麻籽,
到一盆盆景,也许还有未曾亲眼见到过的风景,
终有一日,我希望自己可以踏上国内外亚麻的种植地,
亲自感受那些文字中的美景...
也许,在一年后,也许是三五年,
沉醉于亚麻花海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因为太多时候,
我沉溺于的是全球种麻人的故事里,
虽有移情般的真切,
但总有一种隔空不真的幻觉,
也许,唯有亲身经历过,
才能更真切!
CELC
的报告中说:
每年欧洲的亚麻生长过程中会吸收25000吨二氧化碳。
我们会惊奇于这样一个物种对于人类环保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