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要资讯
有专业的产业团队,有严谨的研究态度,还有点不正经,你们想要什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明内蒙古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发生3.1级地震 ·  4 小时前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内蒙古满洲里市发生地震 ·  4 小时前  
江西发改  ·  49条务实举措进一步降低我省物流成本 ·  18 小时前  
都市现场  ·  2月底截止!江西居民抓紧办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要资讯

A股定价全球化之后的一个巨大风险

要资讯  · 公众号  ·  · 2020-11-29 23:31

正文

点击上方 “要资讯” 关注我们



差生被劝退后,混在中下游水平学生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1 /4
一次港股的失败投资

2018年,我在港股中国生物制药上吃了个大亏,该股从2018年最高点的56倍PE(TTM),一直杀到年底集采公布后的20倍PE(软件上显示的5.6倍为加上投资收益的PE),可谓跌幅惨烈。


我是在第一次集采前一周介入的,位置是30倍PE,介入的原因是估值只有恒瑞的一半,而当时新明星单品安罗替尼已经明显放量,不应该跟恒瑞有这么大的差别。

在高点下来差不多腰斩的位置上,两周时间又套了30%,这种下跌以前只有垃圾股才会遇到。

这是一个行业性的利空,港股的其他以仿制药为主的内地医药股都差不多,隔壁班的优秀生石药从51倍杀到18倍。

A股同样无法幸免,但跌幅就小了很多,复星医药从37倍到20倍,恒瑞从89倍到48倍,华东医药从38倍到17倍。

很多人认为,港股的流动性差,所以给的估值不如A股,但这个说法有很多问题,港股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不但上市公司是全球的,资金也是全球流动的,港币与美元挂钩,国际资金进出非常方便,只要有估值洼地,很快就会被填平,不可能长期出现流动性造成的估值差。

比如中国生物制药,利空释放后,就开始反应利好了,由于安罗替尼的放量(我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局),2019年又从20倍涨到了70倍PE,跟恒瑞的估值差恢复到了基本面的合理范围,股价更是暴涨3倍多,港股对利好的反应效率一点都不差,给好公司的估值也不低。

亏钱是最有效的经验,前提是你要善于总结经验,港股的这次巨亏,让我在2019年反复思考为什么两地市场的定价方法有如此大的不同,这个思考非常有收获,因为我渐渐意识到另一个更大的问题—— 由于外资对A股的影响越来越大,也由于资本市场的各种监管制度向国际接轨,A股的定价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个“定价全球化”将影响到数以千万计散户的投资者。



2/4
直来直去的港股定价逻辑

港股的生态千奇百怪,有天天表演的老千股,类似我们上个世纪的“庄股”,也有估值压得死死的银行、地产和各类国企,也有腾讯这样的高估值的大白马。

首先要肯定,中国生物制药是最优秀的药企之一,它的研究和定价都是合理的,是机构博弈的结果,不存在被操控的可能。

最能体现港股投资者心态的是麦格理证券对中生的两份报告,第一份报告的时间是在集采后,将目标价大幅下调60%,评级从“跑赢大市”降至“中性”,理由是带量采购试点方案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但令人迷惑的是,“跑赢大市”的评级和原目标价是麦格理证券一个月前刚刚给出的,理由是“相关产品(安罗替尼)在2018年5月推出后,两个月销售已达3亿元人民币,该行预计2018年销售可达7.6亿元,2019年增长则达89%,而公司大部分生物制剂目标是在2020年推出。”

这种迅速自我打脸的动作,在港股非常多,而A股的习惯是发现不好就闭嘴,如果股价又涨上去就继续推荐,如果股价持续低迷,就当以前的跟踪研究从来没有发现过。

在港股的投资过程中,我发现两市对“短空不改长期利多”的反应非常不同。

如果按A股的逻辑,第二年有预期的利好,那么当年对利空的反应就小一点,第二年涨得少一点。如果中国生物制药在A股上市,我相信2018年不会跌得那么惨,可能就是跌到30倍附近,跟恒瑞保持六到七折的差距。当然第二年也不会涨这么多。

但港股大部分公司的逻辑就直来直去,不管你第二年有什么利好,当年的利空一定要跌到位,不接受空头支票,如果第二年有利好,那就第二年再涨上去,谁知道你说的这个利好是不是忽悠呢?

所以在港股,“股价已体现利空”的逻辑常常行不通。为什么港股会形成这样的逻辑呢,这跟两地的投资者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3/4
散户与机构的行为差异

A股的散户投资者占了交易额的大部分,而港股跟美股非常类似,散户占比很少,绝大部分是机构参与者。

在以前的印象中,大家都认为散户不理性,喜欢追涨杀跌,机构崇尚价值投资,比较理性,股价也会更稳定。

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A股的价值投资者越来越多,特别是医药消费行业的大部分龙头的参与者,都是看好公司的长期价值而长期持有,集采带来的长期不确定性,散户在理解上有分歧,从而大部分人都还是看中一两年内业绩的稳定性而坚持持有,甚至抄底,而散户的资金没有成本,又有其他收入来补充资金摊平成本。

这在A股那些“有信仰”的大白马公司中非常常见。

但机构的行为动机就比较复杂了。

第一、很多机构有短期考核的压力,对于短期利空,很容易形成“囚徒困境”的博弈状态 :大家其实都看好,但担心有机构抢跑导致股价下跌净值受损,而抢先卖出。

第二、对集采带来的长期不确定性,对于政府行为带来的利益分配的颠覆性变化,机构比散户的理解更为深刻,投资机构宁愿先卖出,评级机构宁愿先降级,再观察市场的实际反应,实际上是一种更理性的行为,虽然短期内股价出现了大幅波动。

当然,机构之间的投资理念差别很大,也有很多机构(比如巴菲特这一派的)愿意持有长期逻辑的公司,这体现在港股的品牌消费龙头公司,以及中国少数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互联网平台公司上,以更强的确定性获得长期稳定的估值溢价,吸引了大量长期持有理念的机构,像海底捞和美团在疫情爆发初期受损严重,股价却持续坚挺,并没有出现“短空冲击效应”。

但总体上而言,基于“机构理性”的短期博弈,对于大部分好公司(即除了少数极优秀的公司之外)的股价其实是加大了波动,导致了在港股投资中,千万不能因为“股价跌到位了”“股价已经过度体现了利空”就去抄底,这是风险极高的行为。

而在A股的很多散户“股神”,都是擅长抄底的,也都在重仓抄底中让资产迅速爆发。港股的这个特征,让我开始反思A股的“抄底文化”未来还有没有生命力。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A股以前抄底的成功率比较高。



4/4
A股“价格托底带”的消失

A股在2016年以前,有一个策略是长期跑赢的,就是“买最低价的公司的组合,定期更新”的低价策略。

在退市制度不健全和审批制导致的上市通道拥堵的情况下,业绩再差的个股跌到一定程度后就跌不下去了,因为有壳资源和各种重组预期,一旦预期实现就是几倍的翻番。

低价股跌不下去,就形成一个50亿市值,股价在3~5元的“价格托底带”,这个价格带严重干扰了A股的定价体系。

你想,破产边缘的垃圾股在3~5元附近,那么业绩再差好歹是正常经营的那不得5~8元,那还有点业绩的,破10元自然就有人想抄底。

这么一来,好公司遇到短期利空,下面又有层层垃圾股、绩差股形成的价格带,由于比价效应,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抄底,导致利空不会在短期内让股价跌到位。

而低价策略的高胜率,又导致A股形成了“抄底文化”,其本质是散户主导的市场,相信均值回归,又有人托底,只要有耐心,抄底大概率能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