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七言先生
所有不能说出口的深情,都藏在每一天的晚安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保险一哥  ·  2025年第6期保险自媒体红人千人榜 ·  昨天  
51HR派  ·  本周看点 | ...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哔哩哔哩:时尚活动运营 ·  4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七言先生

每个人40岁之前,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

七言先生  · 公众号  ·  · 2019-07-02 20:57

正文


每个人40岁之前,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

文|树树


人生有三个必经阶段:


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20岁、30岁、40岁,每一个阶段都有一次重要的和解,在人生路口等着我们。


第一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


电视剧《少年派》中有一幕,林妙妙得知父亲林大为在殡仪馆工作,暴跳如雷,在餐桌上指着父亲的鼻子骂。


说父亲的工作不光彩,给她丢人了,非要林大为辞职。



面对女儿的无理取闹,林大为没有生气,反而温柔地招呼女儿吃饭,可林妙妙依旧不依不饶,母亲王胜男忍不住出口教育女儿:


“你暑期补课费谁给你交的?你两辆自行车谁给你买的?你零花钱不够冲谁要?你爸不偷不抢凭本事赚钱,丢你什么人了你凭什么说他!”


可林妙妙一心只想着自己的面子,根本听不进去。


电视剧自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反应着现实。


在年少虚荣时期,

我们总免不了期待,期待父母能给自己更好的条件;

免不了埋怨,埋怨为什么别人都有的,我却没有;

免不了责怪,责怪为什么别人的父母可以光鲜亮丽,但他们却如此寒酸。


等到长大成熟做了父母,才开始逐渐理解父母的普通,明白他们能力有界限,他们并不完美。


作家麦家在《朗读者》中讲到和自己父亲的故事。


麦家的父亲是位普通农民,而且成分不好,全家靠他一人活,生活的压力让他的脾气格外暴躁。而麦家年少叛逆,挨打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打骂和冲突让父子俩隔阂渐深,一次剧烈的争吵后,麦家拒绝再和父亲说话,一连17年。麦家一直以为父亲之所以对他如此狠心,肯定是不爱他的。


直到他自己也做了父亲,才渐渐意识到父亲的不容易,明白虽然方式不对,但背后也藏着笨拙的爱。


多少父母,他打了你,其实比你还要难过。




《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因为父母无意的偏心也是受尽了委屈,以为自己是不被爱的那一个,但在和父亲的一次长谈后,她最终也选择了原谅,原谅了父母的不完美。


我们是第一次当儿女,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很多事情都是在摸索中前进。


原谅父母的不完美,是走向成熟必经的一道坎。


当你认识到父母是普通人之后,很多事就看开了。他们或许没有以你所期待的方式来爱你,但这并不能减损他们爱你的事实。


与父母关系的建立是一切关系开始的地方,与父母和解,便是与世界,与自己和解。




第二阶段: 知道自己是普通人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


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是啊,谁不曾有过年轻气盛的黄金时代,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明天充满无数遐想。


但时间无比滑头,它用一点一点的小细节逼你面对现实,原来奥特曼并不存在,原来很多梦想真不是只要努力就能实现。


2019年高考志愿的填报已接近尾声,有人欢呼,有人忧虑,有人茫然。


然而对于72岁老人康连喜来说,结果早就是意料之中。


这是他第19次参加高考,和之前好多年一样,康连喜落榜了。


图源:梨视频《万象视频》


1978年,康连喜第一次参加高考,只考了183分,离合格线还差一大截。

落榜后,他被推荐做村里的数学老师,但因为教学方式太死板,被学校辞退。


此后,康连喜开始以拾荒为生。


2001年,高考放开年龄限制,55岁的康连喜重新拾起搁置了20多年的高考梦,这一考就考了19年。


然而除了2009年,考了303分后,他的成绩再没超过200分,2018年高考,只考了73分。


靠着高考实现的逆袭的梦想,并没有照进现实。


如今的康连喜,住在家徒四壁的危房里,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和家人也早已失去联系。


图源:梨视频《万象视频》

康连喜是倔强的,是理想主义的,就像永无止境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活法,只是如果康连喜能早日认清自己的平凡,从幼年“神童”的标签中走出来,这一生会不会是另外的光景。


余生不长,过于执着何尝不是一种浪费呢。


早日明白自己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自己的生活也不过是万千平凡人生中的一种,未尝不是好事。


妥协并不总代表懦弱,它的另一个名字,叫释然。



第三阶段: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昨天,作家马伯庸在微博吐槽自己要上小学的儿子:


“我和媳妇也整天发愁。一阵儿觉得他什么都会,一阵儿觉得他什么都不会。”


他说自己正处在人生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难的阶段,为何难呢?因为:


父母也罢,自己也罢,能力极限都已固定,就看什么时候能发现,容易心平气和。但孩子属于未来,充满了可能性,做家长的总觉得尚有机会可抓,尚有潜力可挖,不悉心去培养就会落于人后,被时代抛弃。


如今,买学区房、报辅导班、上兴趣课、辅导作业……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届家长可谓用尽了浑身解数,不管是金钱还是时间,毫不手软。


但这样的高压教育真的好吗?


小区里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逼着练琴,大小奖杯拿了无数,但前段时间听说孩子比赛失利,开始厌食,她妈妈这才反思自己是不是把孩子逼得太紧了。


如果自己能早日放下执念,接受孩子的平凡,是否事情不至于此。


刘继荣的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讲述的就是一位母亲从对女儿过度期盼到最后坦然接受女儿本真的过程。


同学们都管刘继荣的女儿叫“23号”。因为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小姑娘每次考试都排23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