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老师和家长保存好下面资料↓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明天,可是个特别的日子:中国传统节日——
七夕节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习俗。
相传,在每年七夕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其实,七夕是孩子们的节日!
在这一天,女子乞巧,而男孩子则乞文。而这些习俗,基本上是少女、童子在参加,故又称
“小儿节”。
那么,孩子们这一天都在干什么呢?
有诗曰: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
说的就是在乞巧节这一天,女孩子们同时拿着一根针、一根线比赛穿孔,看谁穿得快,谁把线先穿进针孔,就算是“乞”到“巧”了。
后来难度不断增加,发展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
这样的习俗,在现在我们都看不到了。虽然现在不需要我们像古时候的女子一样必须从小做女红,但是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这个祈愿,让生活过得更加幸福,不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这种乞巧方式叫喜蛛应巧。
喜蛛就是蜘蛛,在乞巧节的头一天,逮一只蜘蛛,放在一个小盒里边,到第二天看谁的盒里的蜘蛛网结的好,蜘蛛网结的好的就为巧。
这个活动的评判标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方式。在南北朝,蜘蛛结成网就是好,因为蜘蛛也会偷个懒,不结的;在唐朝,谁的网结得密,谁就好;在宋朝的时候,看谁织得圆,圆就为好。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在古代,男孩子都被家人寄予厚望考上状元,在七夕这一天,男孩子们也忙着出去“拜魁星”。
“拜魁星”是古老的中国民俗及民间信仰。传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而中国民间谓“魁星主文事”。男孩子在这一天拜魁星,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北宋司马光的《和公达过潘楼观七夕市》记载:
“土偶长尺余,买之珠一囊。安知杼轴劳,何物为蚕桑。纷华不足悦,浮侈真可伤。”
诗中的“土偶”,是旧时七夕节的儿童玩偶,叫“磨喝乐”。
磨喝乐,也很有意思。磨喝乐就是一种小泥人,有大有小,最大的高到三尺,与真的小孩差不多,高级磨喝乐上边穿上什么宝珠、玉,非常好的一个就非常贵了,有价值几千金的。
所以中国古代小孩穷富都能玩,穷人捏个小泥人就可以了,把它做得很高级也可以,这叫供奉磨喝乐。
或许这些古时候的活动在今天已经消失了。但却流传下来了很多关于七夕的童谣和诗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
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月七日是七夕,牛郎织女在天上,
一在河东一在西,河宽无法过河去,
喜鹊好心来搭桥,两人欢喜来相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