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有20%的成年人吸烟,我国目前的成人吸烟率在24%左右。整体而言,全球和我国的吸烟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然而,人们在倡导戒烟的同时,对于吸烟造成的危害和戒烟带来的获益,缺乏非常准确的研究数据。近期,JACC: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杂志发表了一项基于UK Biobank数据库的最新分析结果,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中,在排除了基线时有房颤病史和无吸烟史的参与者后,研究者评估了UK Biobank数据库中146,772名参与者。研究者将在基线时已经戒烟者和在研究期间戒烟者与当前吸烟者的房颤风险进行了比较。通过门诊和住院诊断确定新发房颤,并使用国际疾病分类代码进行识别。使用Cox模型比较了当前吸烟者、戒烟者以及在研究期间戒烟者的房颤风险,同时校正了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教育水平、心血管共病、酒精使用和吸烟年数。
研究结果显示:在146,772名参与者中(48.3%为女性;年龄:57.3 ± 7.9岁),有37,377名(25.5%)当前吸烟者;105,429名(72.0%)为戒烟者;3,966名(2.7%)在研究期间戒烟。在平均12.7 ± 2.0年的随访期间,有11,214名(7.6%)参与者发展为房颤。与当前吸烟者相比,戒烟者的房颤调整风险降低了13%(HR: 0.87; 95% CI: 0.83-0.91),在研究期间戒烟者的房颤风险降低了18%(HR: 0.82; 95% CI: 0.70-0.95)。
本研究通过英国Biobank数据库分析发现,在14.7万有吸烟史/没有房颤的参与者中,有1/4目前处于持续吸烟状态,72%已经戒烟但有吸烟史,2.7%是在观察周期内戒烟。经过12年的随访,与持续吸烟相比,已经戒烟的参与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要低13%,在观察期戒烟的参与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要低18%。由此可见,戒烟确实可以减少人们未来发生房颤的风险。然而,本研究没有进一步分析年龄和烟龄对这个戒烟效果的影响。是否可能随着烟龄的增加,该获益或逐渐减弱或者消失。这一点其实非常具有研究意义,对未来的戒烟策略也有指导意义。
https://www.jacc.org/doi/abs/10.1016/j.jacep.2024.06.019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