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锦绣荧屏 精彩视听”优秀电视节目发布活动中重点推荐的作品,《腹有诗书》系列节目是四川卫视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上推出的大型理论文化系列节目。该节目通过分享经典与实地探访,以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方式,推动巴蜀文化的传播传承,深度诠释当代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激励人们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迭代创新。如《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大师列传》《博物馆之城》等文化类节目紧跟媒介融合趋势与观众审美需求变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结合,通过跨界互动以及多媒介传播的形式,频频出圈。2024年8月7日,“锦绣荧屏 精彩视听”优秀电视节目发布活动在京举办。由四川卫视倾力打造的《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分享对话节目入选优秀电视节目发布片单。
作为四川卫视大型文化思想融合传播项目,《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联合《腹有诗书·思想的力量》和《腹有诗书·诵读中国》两个融媒体传播分项,相辅相成,共推出8集节目,100集短视频,30篇中华经典诵读作品,打破单一节目形式的限制,共同构筑起以传统为基石、以经典为锚点、以思想为引领的文化矩阵,实现“大小屏”联动。
《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八期的思想分享与文化解读。通过八大主题深入带领观众巡览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节目不仅着重挖掘巴蜀文化资源与地域特色,还广泛涉及中医药、文学、话剧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感。
如第一集节目以“腹有诗书 中国气韵”为主题,跟随文化探访人陈菁菁的脚步实地探访四川眉山三苏祠等地,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苏东坡的诗意人生;第二集节目以“根茂实遂 生生不息”为主题,聚焦古蜀道,探寻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奥秘,解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第五集节目以“星汉灿烂 幸甚至哉”为主题,聚焦三星堆遗址,阐明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积极吸收、借鉴、融合外来文化;第六集节目“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探讨中国科幻文学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阐明了人文交流活动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好方法。
跨媒介叙事创新,
在“编码”与“解码”中延伸想象世界
在表达形式上,《腹有诗书》系列节目也进行了大胆创新,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学家王巍,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教授张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胡正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等多位学者、嘉宾,通过演讲、交谈等方式分享精彩观点。通过主持人与专家的话语叙事与身体叙事,文化探访人与文化传承者的身体叙事、话语叙事、影像叙事,以及从传统电视观众到新媒体用户的参与式叙事多元表达节目内容,增强了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场景搭建上,四川广播电视台幻境视觉数字创意基地打造了XR多模态直播演播室,以AI算法、数字交互应用等技术,打造出多重交融的媒介奇观。基于“想象的共同体”,三苏祠、古蜀道、杜甫草堂等场景在XR技术搭建的仪式空间中得以展现。观众与主持人、嘉宾共同“穿越时空”,沉浸在共同的仪式空间内,观众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感被唤醒,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相碰撞的火花被点燃。
“大屏幕观看+小屏幕互动”成为当下主流的传播形式。大屏幕主要播出完整的节目主体,传播主流媒介话语。小屏幕节选精彩片段,通过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多平台发布短视频进行互动,设置交流场域,使观众能够对节目故事进行二次解读,交换见解。《2022传统文化节目数据报告》显示,“民族自信”“国潮崛起”等近90万条正能量弹幕聚焦传承弘扬和文化自信。该节目有“经典就是经典,还得是‘老祖宗严选’!”“多元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喜欢这样有质量的视频。”“中国的灿烂文明就该全世界传播,太喜欢这个节目了。”等评论,观众之间通过评论,强化了彼此之间的情感链接,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与深刻认同。
在讲述传统文化的同时,该系列节目也紧密关注现实热点。3月份就在新媒体端上线的《腹有诗书·思想的力量》是对《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中专家文化解读的补充,两者相互关联,形成涟漪式的互动宣传,在全网破圈层传播。
《腹有诗书·思想的力量》同样聚焦《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的8集主题内容,为热爱传统文化的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我与分享认知的平台。从“小切口”出发,以普通人的视角与经历,讲述对经典文化的热爱与理解,反映四川文化生活,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