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度遥感领域十大事件介绍
(一)事件概述。
我国在极地科考中不断深化卫星遥感应用,开展极地测绘、冰雪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海冰监控与航道保障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 2023 年 12 月 1 日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回信,表扬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向南极科学考察队全体队员致以亲切慰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 2023 年 1 月 17 日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2022 年度报告》,包含中山大学极地遥感团队负责“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该团队进一步利用卫星遥感发布了北极排水湖泊数据集,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 影响因子 16.600)发表。
(二)事件推荐/对应单位。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一)事件概述。
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是习近平主席 2021 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重要倡议,是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的重要内容,2023 年 7 月 6 日在北京揭牌成立,由自然资源部联合中方有关部门、单位与非洲国家相关卫星遥感应用机构共建。该中心将秉持开放、包容、合作、 共赢的原则,加强构建数据共享网络体系,开展数据共享及 公共产品研制、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及示范应用、人员培训与 交流等方面合作,着力打造中非在卫星遥感应用领域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和推进创新的枢纽,为非洲国家数字经济、减贫、防灾减灾、自然资源监测、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构 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二)事件推荐/对应单位。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三、世界首颗地球同步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 号”01 星发射成功
(一)事件概述。
“陆地探测四号”01 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世界首颗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卫星,2023 年 8 月 13 日发射成功。该星主要载荷为 L 波段 SAR,首次创新使用了大口径环形反射面天线加相控阵馈源方案并实现工程化,可服务防灾减灾及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 7 个行业应用需求,是我国目前行业用户最多的遥感卫星;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丰富我国重点区域观测手段,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
(二)事件推荐/对应单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一)事件概述。
风云三号 G 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运营,是我国首颗降水测量专用卫星,2023 年 4 月 16 日发射成功。该星在国际首次采用双频主动降水测量雷达与被动微波、光学遥感相结合的综合探测,能精确感知大气 0.2 毫米/小时的降水强度变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提供全球中低纬度地区降水三维结构信息,大幅提高降水探测能力和气象预报准确率,为全球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提供有力手段。该星轨道高度 407 公里,属于非太阳同步倾斜轨道,由此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二)事件推荐/对应单位。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一)事件概述。
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在 2023 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包括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 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的中分辨率相机 2021 年 11 月至 2022年7月对火星表面实施了284轨次遥感成像,获取14757幅影像数据,经地面应用系统处理形成了火星全球影像图。科学研究团队据此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 22 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 10 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将中国标识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二)事件推荐/对应单位。
国家航天局
中国科学院
六、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创建三十周年,推动我国卫星遥 感应用实现战略转型
(一)事件概述。
为团结各方加强我国遥感应用,在原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等部委指导和山西、湖南、江苏、甘肃、陕西等省份支持下,经民政部批准,1993 年 3 月 29 日注册成立了“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2002 年 9 月更名为“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协会创建 30 年来积极团结全国遥感和社会各界,促进我国实现卫星遥感从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的战略转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协会 2023 年 5 月 28 日在北京举行创建三十周年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和数十位各方领导、“两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近 300 位理事会成员和单位会员、分支机构代表出席。协会将进一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需求努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数字中国深化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和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尽快实现遥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二)事件推荐/对应单位。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秘书处
七、国内首次发布《中国卫星遥感及应用产业发展蓝皮 书(2022 年)》
(一)事件概述。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会同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2023 年 11 月 25 日在 2023 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卫星遥感及应用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 年)》,提出中国卫星遥感及应用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正逐步显现,2022 年达到 2300 亿元——直接效益 420 亿元(卫星制造和发射产出 261 亿元,地面接收处理产出 9 亿元,产品及应用服务产出 150 亿),间接效益 570 亿元,带动效益 1310 亿元。国产遥感数据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治 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力支持,并不断扩大国际共享范围。《蓝皮书》是我国首次对中国卫星遥感及应用产业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定量化呈现,对于有效支撑政府主管部门的投资决策和指导商业航天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是卫星遥感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事件推荐/对应单位。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事件概述。
地形级实景三维中国是实景三维中国的重要组成。武汉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支持下,2023 年创新研制了首个全国 1 米分辨率、精度优于 83%地理实体级地表覆盖产品,包括耕地、林地、灌木、草地、裸地、水体、冰雪、建筑物、构筑物、道路 10 类地物,已直接服务于自然资源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研制了首个全国 5 米格网 DEM 优化重建产品,平地、丘陵、山地和高山地高程精度均有大幅提升;研发了适配天河超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软件平台,支撑了地形级实景三维中国数据处理与规模化行业应用。武汉大学也据此进一步创新遥感在新闻、健康等社会科学的应用框架,在国内首创遥感新闻交叉学科方向,为精细社会治理提供全新工具和视角,拓展了遥感应用领域。
(二)事件推荐/对应单位。
武汉大学
九、国内首个基于 AI 地球科学云平台的遥感通用分割模型发布
(一)事件概述。
为提升海量遥感数据解译分析、价值挖掘的自动化程度与效率,阿里巴巴达摩院视觉技术实验室形成了遥感通用分割模型 AIE-SEG 即开即用的工具箱和 API 产品,集成在 AI Earth 地球科学云平台,2023 年 10 月 20 日正式发布。用户仅需登录该平台,即可利用工具箱实现数据查询、数据上传、人工智能解译等多种功能;可利用 API 调用平台的云端资源,或将平台上的 AI 模型集成入自己的系统(平台)。AIE-SEG 采用海量遥感影像和近百类遥感语义类别进行训练,模型参数量十亿级,现已迭代到 V2.0,可直接实现 “万物无需样本”的快速提取、变化分析和定制专属的细分模型,并支持文本、视觉、交互式等多模态信息输入,大幅提升了遥感 AI 模型的泛化能力、数据处理效率等。
(二)事件推荐/对应单位。
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十、国际首颗在超低轨可长期使用霍尔电推进系统的 “乾坤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一)事件概述。
“乾坤一号”是我国第一颗可实现 500km-200km 以下 (极限为 160km)多种高度轨道机动、长期稳定运行(3-5 年)的超低轨技术试验卫星,2023 年 7 月 22 日发射成功,为填补超低轨道空间的多项应用空白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霍尔电推进系统在超低轨道的长期可靠使用,以及基于霍尔电推进系统的大范围轨道机动和高精度轨道维持,为我国创新遥感成像探测的模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能力。
(二)事件推荐/对应单位。
赛思倍斯(绍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