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说现在这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比小时候那样的年味儿差远了
到底差在哪儿呢
小北带您寻回
当年儿时的年味儿
大年初一第一件事
春节有三天假,家家供上毛主席像,大年初一第一件事是给毛主席拜年。
不再兴送灶王爷
翻身当家作主了,老百姓要破除迷信,过年不再兴送灶王爷、请灶王爷。“灶王爷”一家之主的地位,变成被扫地出门的角色。
年味儿是吃肉的味道
那时的人们,胃里普遍“太素”,稍微能沾点荤腥的菜都令人馋涎欲滴。
最大的娱乐节目就是扭秧歌
吃完年夜饭过后,最大的娱乐节目就是 —— 扭秧歌。
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逛庙会
参加庙会那真是人山人海,那时小孩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逛庙会,有吃有玩有看的,好不热闹。
扯布做新衣
到过年都会去买几匹布,给家里人做几件新衣裳,这个时候最能看出谁家媳妇的手巧了。
最具年味的还得算是杂拌儿
对大多数小孩子来说,杂拌儿可是个稀罕物儿,如果过年能吃上杂拌儿,意味着最具浓郁的年味儿。
在公共食堂过年
年夜饭是在公共食堂吃的,集体在一起吃饭很热闹,但是大锅饭味道却没有自家的好。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那时候,春节逛庙会,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您小时候吃过这么长的糖葫芦没?
办年货甚至要批条子
那个时代物质还不够丰富,买个年货甚至要批条子。
简单的年夜饭
那个时代强调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所以年代的夜饭多是素菜和一盘白菜包的饺子。
娱乐生活比较单调
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被八个样板戏包围了,舞台上只有八个样板戏。电影放的是样板戏,各大剧团演的是样板戏,就连年画印的也是样板戏的剧照。
小孩子最好的新年礼物还是吃肉
那个时代人们普遍油水不中,小孩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才能吃到肉,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已经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比较丰富的年夜饭
83年票证淡出菜市场后,北京人家里的年夜饭已经开始丰富起来,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看春晚是新年俗
1983年“春晚”诞生,整个80年代是“春晚”伴我们成长,三十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饭坐在电视前,印象最深的还是小品节目。
好吃的零食是虾片
虾片没有虾,但香脆!小时候过年,大人总会炸个虾片给我们孩子吃!省钱好吃,味道到现在还记得!
逛庙会最爱吃的是棉花糖
沉睡30多的庙会,又开始热闹起,小朋友最喜欢家人带自己逛庙会,最爱吃的是棉花糖,每次看见总会缠着妈妈买一个。
年夜饭更丰盛
那时候,生活水平提高了,饭桌也渐渐丰富起来,鸡鸭鱼肉、蔬菜,甚至海鲜,年夜饭可以用“荤素搭配”来形容了。
打电话拜年是种新潮
90年代,随着固定电话的普及,电话拜年成了一种时尚,特别是父母打给外地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时也会让自己给他们拜年。
最大的娱乐节目看电影、看录像
那时候,看贺岁片是过年娱乐节目的重头戏,或者去街头录像厅看场录像。
年夜饭挪到外面吃
生活富裕了,年夜饭设在餐馆酒楼成了一种时尚,家人亲自动手,吃现成的,也蛮热闹的。
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
过年时,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往的看电影、逛庙会,逛商场、看春晚,现在不少人带家人口到国外旅游过年。
年礼不再是传统的烟酒
过年送礼不再是传统的烟酒,而是什么健康送什么,什么高级送什么,什么有面儿送什么。
现在过年陪家人说话的少了,
低头玩手机的多了;
一家人一起看电视的少;
微信聊天和抢红包的人多了;
同学聚会参加的少了,
借口有事的多了;
打电话拜年的少了,
发微信拜年的多了。
似乎年味越来越淡了,
不少人觉得过年没啥意思,
还不如不过的好。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
就是我们再也没能找回以前过年的快乐,
现在只能叹口气,回忆一下。
其实过年有没有意思,
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怎样去做:
比如父母年岁渐长,头发也发白了,这时候父母幸福的味道就是有儿女的陪伴;
比如以前父母常给我们做饭,这时我们是否反过来给父母做上一顿可口的年夜饭,以感谢父母多年的辛苦和操劳;
比如过年带父母出去旅行一番,感受世界的美好。
说到底过年本身是件有意思的事儿,
只是我们试图找回从前的自己,
实然发现自己变得不再从前。
文/陈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