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眼
向世界讲好中国化妆品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否科技  ·  轻薄是未来?腰线十几块?N4 去哪了?AI ... ·  2 天前  
爱否科技  ·  【爱否】OPPO Find N5 ... ·  2 天前  
爱否科技  ·  荣耀 Magic V4 ... ·  3 天前  
爱否科技  ·  4499 元起,iPhone 16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眼

一季度化妆品低开低走

青眼  · 公众号  ·  · 2024-05-11 17:45

正文




“倒春寒”


蒙眼狂奔多年后,中国化妆品市场“踩了刹车”。


自去年以来,化妆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就开始呈现放缓迹象,今年一季度,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整体表现也不容乐观。根据青眼情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为2196.3亿元,同比下降了0.28%。有资深行业人士认为,今年一季度,我国化妆品呈现出了一个“低开低走”的局面,而这或许也意味着,曾经蓬勃发展的化妆品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24年开局不利


承压明显,寒气逼人。 根据青眼情报统计的国内40家上市美妆相关企业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化妆品相关上市企业总营收为1021.43亿元,同比下滑2.3%。 其中,原料商企业的总营收为354.56亿元,同比下降了16.1%,OEM/ODM类的企业营收则为35.97亿元,营收更是同比下降了20.8%。 品牌商和口腔护理企业则是分别同比增加了11.7%和13.4%,增速放缓。

截自青眼情报


毫无疑问,40家上市企业2023年的年报成绩亦是去年行业现状的缩影。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全国化妆品零售额为4142亿元,同比增长5.1%,这一数值明显低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7.2%的整体增速,同时,也不及全国GDP5.2%的增速。


化妆品市场增速放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承接上一年的低迷状态,今年一季度美妆大盘整体表现也不太乐观。据青眼情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为2196.3亿元,同比下降了0.28%,其中线上规模为1141.7亿元,同比增长3.4%,线下为1054.6亿元,同比下降了4%。

截自青眼情报


而从各个渠道来看,今年一季度,线上渠道中,销售额度最大的仍为淘系,销售额为523.8亿元,占比为23.85%,同比下降了9.8%;而抖音则是排在第二位,销售额为397.2亿元,占比为18.09%,同比增幅为32.8%,是各个渠道中增幅最大的。

截自青眼情报


另在线下渠道中,除了百货取得0.4%的微增外,其余各细分渠道则均呈现销售额下滑的状态。其中,KA渠道在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为198亿元,占比为9.01%,同比下滑了13.1%;CS渠道的销售额为393.8亿元,占比为17.93%,同比也下降了2.8%。


虽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份,化妆品类零售总额(限额以上)为1086亿元,且同比增长了3.4%。但是,这样的增速也是罕见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盘的增速(5.9%),并且,3.4%的增速与2021年化妆品类同期41.4%的增幅相比,更是落差明显。


另据魔镜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2月、3月,美容护肤品类销售额分别下滑37.6%、29.6%;彩妆/香水品类2月下滑29.6%、3月下滑12.8%。而国家海关总署近期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进口数据则显示,化妆品类目的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双双下滑,且下滑幅度均超17%。因此,不管是从品类还是进口数据上来看,均反映出,消费者对于化妆品的消费意愿正在降低。


“今年的美妆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几乎成了大部分行业人的共同心声。有业内人士即指出,行业增长放缓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疫情之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购买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非必需品的消费变得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化妆品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内外品牌都在争夺市场份额,价格战、品质战、营销战此起彼伏,这也使得行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


化妆品市场一度被认为是消费升级和品质生活的代表,其高速增长的态势也一度被看作是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然而,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却给行业增加了一丝阴霾。

注销潮、破产 潮此起彼伏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美妆行业不仅呈现出开局不利的现状,更有不少企业选择退出行业甚至是“倒下了”。


据悉,仅在今年2月,广州就有23家化妆品生产企业注销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据了解,这些企业均属于“主动注销”。注销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也就意味着,这企业主动退出了化妆品生产行列。


不止于此,根据青眼号外近期的梳理显示,今年1-3月份,至少有23家化妆品企业或被申请破产、或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或因资不抵债被正式宣告破产。在这23家企业中,化妆品销售/零售企业有11家,占比达48%;涉及化妆品生产与销售的企业有9家。这其中,还不乏一些知名企业和老牌企业。譬如,网红美妆集合店Only Write独写母公司已宣布破产,并正在拍卖资产;知名祛痘品牌泽平母公司上海华伊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多家成立超20年的企业,也因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详见青眼号外文章 《破产潮,又23家化妆品企业撑不住了!》 )。


总的来看,从零售商到品牌方再到上游原料、包材商,今年一季度的破产寒潮,已席卷了整个化妆品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2023年年末,青眼曾梳理过化妆品企业破产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2023年申请破产的企业分别11家、40家。而进入2024年仅3个月,就有至少23家化妆品企业走向破产,这一数字,是2022年全年的两倍,比2023年全年的一半还多。今年企业的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不止于此,国内部分头部企业的日子也不算好过。譬如,嘉亨家化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为10.16亿元,同比下降了3.41%,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了42.39%,为4016万元。该公司表示,业绩不佳是因为部分化妆品代工业务下滑,系行业复苏低于预期、产品需求低等所致。此外,华熙生物也首次在2023年录得营收净利双降,营收60.76亿元,同比下降4.45%,净利润为5.93亿元,同比下降了38.97%。值得一提的是,上月,青松股份还发布公告称,因需求放缓、产能过剩终止诺斯贝尔148亩土地项目建设的公告,而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随着新条例及配套法规的落地实施,监管趋严,一些钻空子、打擦边球的企业,最终只能选择退出或者是走向消亡;而另一方面,在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行业竞争更是加剧,“非常卷”更是行业的普遍心声。


广州一位彩妆研发工程师即向青眼表示,目前行业卷得“没边了”,价格都成“地板价”了。他称,近期本来想研究一款卸妆产品,但在进行市场调查后却发现,对标某知名品牌的卸妆产品已低至50元/100毫升。“看到这样的价格后,我们直接放弃了对这个产品的研发”。


事实上,有不少行业人均表示,“低价”已成为常态化的竞争手段,无论是淘宝、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还是美妆品牌,都卷入进低价竞争当中。而此前也曾有行业人士表示,当下消费力下降,大众与企业对未来的预期都在下降,更加凸显出行业供给过剩的结构,所以低价内卷只会更加严重,长期以往就又会“熬死一批玩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