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by click_vision From Instagram
前几天写了两篇 Python 的文章,有读者给我留言说:
Python 确实很喜欢,但是 Python 工作难找啊……除了北京上海,其他城市招 Python 的岗位实在太少了(和 Java, PHP,大数据等等不是一个量级),而且在本来就不多的岗位里,大多数还是运维开发……
你在哪呢?
一个三线城市
为什么不来北上广深看一看?
难,风险太大了,最终还不是要回来……
以前也有读者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比如:我现在在一个二三线的城市,也知道这个地方生活稳定、安逸,但一眼能看到未来,我还是向往北上广深,觉得人生应该更精彩一些。你说我该怎么选择?
我说我没法替你做这种选择,你明明知道事情的因果,只是痴迷于现状带来的安逸,畏惧变化的风险。所有的利弊你都想清楚了,只是不敢承担那个变化带来的未知恐惧而已。
这就是一个存量和增量的问题。保有存量的安逸,还是面对增量的风险。
存量和增量的概念不仅反映在人们对地域和工作的选择上,职业的成长,公司业务的拓展,学习领域的选择,甚至投资理财,都是存量和增量的碰撞。
有些人永远喜欢静态逻辑,有的程序员只愿意(只会)写同步阻塞逻辑。发展变化,异步多核,太麻烦了。因为怕麻烦,他们只愿意处理现在这个格局(存量)里的问题,至于新的变化(增量),根本不愿意或不敢面对。甚至当他们在存量中面对失败可能的时候,会进入一个更为静止的状态,就是再构建另一种存量,试图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
有些人永远试图用存量那个坚硬的外壳来抵挡增量的冲击,在这样一个变革的信息时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社会结构正在激烈的重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这就像特斯拉和小黄车比赛,起跑线倒是一致了,前一两米还能并驾齐驱,三米后小黄车准备发力多踩几圈的时候,特斯拉已经消失在了滚滚的红尘中。
就这么快,一种增量的快!
互联网之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你稍不注意,就可能再也无法触摸到时代浪潮在沙滩上留下的最后一滴水珠,更别提去弄潮了。
拿我自己举例,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单纯的认为留在河北省就算了,压力小房子便宜消费低,一辈子如白驹过隙,在哪里不是生活呢。最终阴差阳错来到了北京顺义的郊区。这个被动的选择最终为我省去了巨大的麻烦。很显然我不会一辈子住在郊区了,到了北京,你会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当然,在郊区脉动弱一点,那也是脉搏啊。
于是各种努力和厮杀,冲到了北京的五道口,然后就是各种存量和增量的博弈与交替,期间有一段时间 —— 也就是我在用友集团的那段经历 —— 为我带来了巨大的存量困扰。职位已经很高了,但公司迟迟没有增量的发展,上市的诱惑让我一拖再拖,最终我发现互联网的大潮已经不允许我再等下去了,于是到锤子科技,再辗转极客邦。每次都是存量和增量的巨大变化,每次都伴随着不可知的风险。
在存量里待了那么久我怎么没有被淘汰呢?
二爷话外音:也许已经淘汰了只是你不知道呢?
因为我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投资自己,一件是参与互联网的协作,构建影响力。关于这一段,是另一个故事,我们以后再写。
企业的成长也是一个道理,当我们在一种业务模式中踯躅不前的时候,就要思考是不是已经陷在存量里无法自拔了,如何去找到新的增量,如何面对增量的风险,如何为公司迎来新的增长点,这些是每个企业经营和管理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过去的好处里面,你沉迷纠缠,而在未来的利益面前,你踌躇不前。这样的你将永远滞留在存量里,就像坐在一个永不发车的旧车站,油漆斑驳,路面坎坷,你期待有一辆新车能迎风而来载你上路,但车却在来的路上抛锚了……
不要再问要不要干/去/学……的问题了,你早已经做好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那个时刻,胜负已分。
近期文章:
人生苦短,我用 Python
Python 之禅
iOS 的融合与 AR 的崛起
关于智齿、领导力和几个建议
如何走出存量,迎接增量呢?其实也很简单,走出自己内心的象牙塔,出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这个时代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规模性协作,走出来,加入协作,才能看到连接的价值。
去哪呢?比如极客邦科技主办的全球架构师峰会。这次大会,仅促销和推荐技术而言,我们就邀请了 eBay、WalmartLabs、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外顶尖技术专家,分享 AI 促销、搜索引擎、异地多活、库存物流等核心架构实践。
目前这届大会的9折报名优惠将于本周结束,我为 MacTalk 的读者申请了优惠码,报名时点击「使用优惠或邀请码」,输入「mactalk」,可获得八折优惠,十个名额,先到先得。
长按二维码前往。
更多内容,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