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Fall 棕榈学员 Y
本科:985
专业:英语
GPA: 3.7+/4.0
托福:109
GRE: 325
其他经历
1 段科研+2 段商赛
o
ffer
哥伦比亚大学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美国顶尖院校,全球前十 STEM 项目)
高中阶段,我经过层层汰选,成为了一所
985 的语言类保送生
。
但大一期间学英语的我其实挺迷茫的,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不是英语,而是时尚管理。
所以我基本上从大一就开始考虑留学转专业了,一方面是想看看世界,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外会对跨专业更包容。
而且从我一些研究生朋友那了解到国内的读研环境不是很好,
跨专业保研难度系数高
,如果我选保研,只能保本校或者其他学校的语言专业,这或许就是我们专业大部分同学都会选出国留学的原因之一。
之前我抱着学习探索的心态,曾学习过一两年时尚管理相关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及一段实习让我接触到了 ESG 领域,这让我意识到
通过 ESG 去推动时尚行业
的可持续是个更可行的路径,于是后面我就朝着 ESG 这个方向去发展。
MPA 和 ESG 虽然从字面上不是一个意思,但是其实两者还是有关联的,
比如哥大 MPA 项目就开设了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分支。
并且主导师表示 MPA 对申请者的专业背景要求比较宽松,我的背景也和可持续、MPA 等项目很匹配,跨申成功概率更高。
我看过一些官网的就业数据,感觉
MPP 和 MPA 的就业路径挺多元的
,一半的人会去私企就业,其中较多人进入了咨询行业,还有 30% 左右的人去到 NGO 组织、公共部门,一小部分人会选择创业。整体来看,就业去向取决于在这个项目中选择了哪个赛道/学到了什么。
今年四大排名情况
各分数段典型的录取案例
就读体验合集
(限额 20 名,先到先得)
在前期准备的时候,我通过去向学长学姐请教如何准备,做了一个大学三年的简单计划,如大二准备语言,大三实习等等。
但在后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会出现学业太忙碌、绩点提升难、语言考试无法一次出分等意外状况。所以准备留学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规划需要根据各种状况进行一些灵活调整。
1.“仅达到基准线”的绩点,不等于没价值
论“刷绩点”的边际效益递减
不管是申请什么专业、什么院校,我相信绩点的重要性是大家公认的。
但绩点是我大学一直很遗憾的事情,回顾往日学习生活,大一大二刷绩点是最困难的,因为面对多样的基础课程,大家都想要去拿高分,一旦在这个时期松懈了,就会跟同学差一截。
后来我也有考虑过是否要在紧张的实习、语言中,抽出更多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成绩。但是考虑到
目前 3.7 的绩点已经达到了美国 top 30 院校的基准线要求,如果继续刷绩点,可能会忽略其他背景的提升,导致边际效益递减
,所以我还是主要将时间花在了提升软背景上。
所以,当你绩点已经达到还不错的水平时,要不要继续刷绩点的问题,主要取决于目前的紧急提升项是什么。
刚开始找实习是比较困难的,我的方法就是
海投
,只要是相关领域的岗位或者我感兴趣的岗位,我都会去投。另外,如果不太介意无薪实习,也可以投这样的岗位。
我收获的第一段实习是来自于某社媒公司,这与我的目标领域并不相关,但想借此跟大家分享的一点是,第一段实习可以不需要和自己领域非常相关,
先补充背景,之后才能一步步靠近一些更核心的职位。
比如当我有了第一段实习的积累,丰富了简历后,再去投第二段实习就更水到渠成。
第二段实习是在
NGO 组织
,主要帮助组委会推动项目落地与传播可持续生活理念。有了这段经历后,我再去找 ESG 咨询实习就显得较为轻松,因此我又
接连完成了两段 ESG 咨询实习
。这三段实习经历与我申请的目标高度契合。
在选择实习时,与感兴趣领域的契合度至关重要。因为在任何岗位上,实习生所能学到的内容相对有限,
若能进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便能接触到行业最新动态,从而加深对行业的理解。
我在文书中展现了对 ESG 领域的深刻见解以及对海内外 ESG 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这些观点均源于我所经历的几段 ESG 实习。
这里还想强调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要点:
文书在美研申请中极为重要,其占比大致在 40%-60% 左右
,具体因项目而异,尤其在文商科申请中,文书的重要性可达 60%。
要想文书写得好,那我们的软背景(实习科研)的提升真的需要和申请项目具备高匹配度!
1、大一大二适合参加商赛,抓住试错机会。
我一共参加过两段商赛,其中一段与可持续发展有关,与我的申请方向接近,而且这个商赛的参与者是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相当于是一个跨国交流的经历。所以这段经历也放在了简历当中。
2、科研算是锦上添花,但不是必需项。
在大四上期间,出于丰富背景的想法,我跟可持续和环境发展老师做过一段科研,但科研对于申请 MPA 来说只算加分项,重心仍应该放在实习积累上。
3、寒暑假是最适合做实习。
实在需要在上课期间兼顾实习,建议在大三课程压力减小的时候再去做实习,因为大一大二的课程基本是比较满的。
申请时,通常需要
2-3 封推荐信
,其中 1-2 封学术推荐信,再有一封职业推荐信。
我选择学术推荐人的优先级为:
推荐人与项目契合度/与推荐人是否熟悉>在课程中取得的成绩>推荐人的 title。
所以我一共选了两个学术推荐人,一位推荐人的课程与我申请项目的契合度很高,另一位推荐人是因为我上了很多门他的课,跟老师比较熟悉,老师也能写出我具体的课程表现。
在职业推荐人的选择上,我找了
ESG 咨询实习时的 mentor
给我写了推荐信,这段和我项目的契合度是非常高,加上我和 mentor 也比较熟悉,他也很乐意帮我写推荐信。
其实我是有想过 DIY 的,当时确实去查了很多的资料,包括有去问我们学校的留学生群。
但终归是第一次留学申请,流程并不熟悉,考虑到 DIY 容易出问题,于是我还是决定找一个留学机构。
我从大二到大三陆陆续续问过
6-10 家机构
,既了解过小型的机构,也咨询过中大型的机构。了解下来,不管是小型还是中大型机构,价格上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小型机构可能会出现 offer 数据和资源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选项目或许会产生一些偏差。出于这样的顾虑,我就将目光聚焦到中大型机构中,除了棕榈,我还对比了几家体量类似的机构,
总体感受是其他机构注重推销,善于画大饼,有的老师与我沟通时,他们对项目并不熟悉。
而
棕榈负责咨询的老师给的建议、输出的观点和对留学的认识都比较中肯
,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不会给学生画饼,在我心中是比较靠谱的机构。当时也问了一些学长学姐,感觉棕榈在我们学校的口碑很不错,所以最后就选择了棕榈。
确定种子主导师后,老师的辅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帮我做近期规划,比如语言考试的规划、寒暑假实习安排等;二是帮我修改和打磨投递实习的简历;三是去链接一些和我匹配度较高的实习资源,也给我发了一些内推机会。
种子主导师帮助我筛选适合的实习岗位
棕榈学员供图,禁止转载
总体上来说的话,
棕榈
看学生有什么样的需求来针对性辅导
,比如说我有模拟面试的需求,或者想要一些面试经验,主导师就会分享面试经验和资料给我。包括学校课程的选择、科研的选择,只要有任何问题想问主导师,主导师基本都会及时在线答疑。
种子主导师帮助规划大三到大四的前期准备
棕榈学员供图,禁止转载
我的
主导师是商科美本美研,有近 20 年美国求学与工作经历,擅长申请商科、泛商科、MPP、MPA、文商混申
,和我匹配度很高。
而且在申请季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主导师是个非常有耐心去倾听学生想法和建议的老师,所以我和主导师沟通十分顺畅。
另外专业导师也是根据我的目标项目来选择的,为我匹配的是一位
哥大 MPA 项目毕业的导师
,所以他对这个项目和美研申请特别有经验,专业度很高。专导的思路和逻辑非常清晰,可以看出他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整体我和专导的沟通足够高效。
经过这次申请,我深刻体会到主导师和专业导师都不可或缺。比如在文书写作期间,专业导师在文书课上先给出主要框架,我依此写出初稿,主导根据我的初稿进行第一轮的打磨,打磨好后再交给专导把关,专导会从专业性的角度提出提升建议,如此反复修改。
这种合作模式我认为很好。一方面,专导对大方向的把控消除了一些信息差和焦虑,让我对文书专业度方面比较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我和主导师也有着充分沟通,
期间的修改和调整不限次数
,这样的密切配合足够打造出满意的文书。
我觉得所有项目的文书都需要抓住自身一个特别的点来写,我的文书就是围绕我感兴趣的领域及推动时尚行业的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方向来展开。在这个基础上,专业导师根据哥大 SIPA 学院的特色,提出了文书素材选择的建议,将立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拔高。总的来说,我对文书比较满意的是
既体现了我的个人特色,同时也契合了学院青睐的申请者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