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唐纳德·特朗普有没有总统范儿,当时针不可逆地指向2017年1月20日,他在万众之睽睽下,宣誓就职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发表了以“唯美国第一”为主旨、以保护主义为主基调的就职演讲。
通观这篇就职演讲,只字未提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只字未提美国的国际义务和国际责任,“保护”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高频词之一。演讲中,他突出强调保护主义,提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声称:“唯有美国第一”,“保护将引领走向伟大的繁荣和力量”。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演讲尽管号召美国团结,但“排外+民粹”基调比竞选期间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一篇能够激发特朗普支持者热情却不是能够弥合美国民众分裂的演讲。
这一天华盛顿很冷,特朗普开始讲话不到1分钟就下起小雨。但从天气上并不能附会出特朗普政府的开年运道。反倒是观其竞选以来的言行,这位被认为“难预测”的总统,其实颇有一些具连贯性的特点、理念和趋向。
文 | 瞭望智库驻华盛顿研究员徐剑梅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约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外交大方向
历史上,排外主义总是和民粹主义紧密相连,这是身份政治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表现形式之一。迄今为止特朗普一路坚持的政策主张——在美墨边境造墙、限制特定国家和特定宗教移民、强化民众的国家意识、重新谈判多边贸易协定、建造贸易保护壁垒、主张扩充核武、军备并把这些硬实力奉为国家强盛的指标……这些都具有“排外+民粹”的特征。
至于特朗普挑选的执政团队,更是他施政思路较为可靠的风向标。他的执政班底特点非常鲜明:安全领域,强硬鹰派;经济领域,超级富豪;内政领域:反奥(巴马)铁杆。这将是一届具有政治强人色彩、对前任政府政策具有强烈逆反情结的“白、富、男”政府。
从特朗普赢得大选胜利以来的表态看,他上台后外交布局的大方向已然显现:重启美俄关系,亲睦以色列,与埃及关系回暖,改造北约,提升英美特殊关系,冷淡欧盟,联合俄罗斯打击“伊斯兰国”,联合以色列遏制伊朗,明确把“激进伊斯兰”等同于恐怖主义并作为反恐重点。
在中东,直到就职日前夕,特朗普还接受以色列媒体专访,表示他关于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的决策不是大嘴说说,而是郑重其事。中东大变局以来,巴以问题迅速被边缘化,阿拉伯世界内部四分五裂。如果特朗普推动美国驻以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放弃巴以“两国方案”,长期停滞不前的巴以和平进程势将脱轨,中东局势将为之一变。中东火药桶固然有了新导火索,四分五裂的阿拉伯世界却也有了新的团结动力。巴以问题上的“单边激进”,势将消耗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资源和精力,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尚看不出特朗普考虑如何解决。
涉华政策上,中美关系可能被特朗普利用来作为转移执政压力和争议、进行舆论造势的工具,这在大选和政权过渡期间都已频有表现,如围绕俄罗斯“黑”美国大选的纷争,特朗普几次试图争辩有可能是中国所为。越来越多的分析人士认为,在特朗普执政初期,中美关系将经历颠簸期,存在发生贸易战的风险,网络安全、南海争端也是潜在热点,美台关系预期可能在“一中”框架内提升,其风吹草动都将备受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从未表示美国应当放弃全球领导地位,回归西半球独善其身;也从未表示美国应当自断膀臂,削弱其与欧洲日韩的盟友关系。相反,他主张全面加强美国军备,逻辑上这意味着全面加强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存在;与此同时,他还主张鼓励或施压美国的盟国增加军费预算,强化自身军事力量。这种政策导向,可能使日本右翼受到纵容和鼓舞,并导致亚太军备竞赛加剧。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更可能将继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二战以来的国际秩序,即西方人口中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美国是主导者。尽管时至今日,这一秩序早已百孔千疮,但西方世界向来秉着“缝缝补补又一年”的态度,维持了一年又一年。很难想象,美国现在会主动放弃由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另起炉灶。与其说特朗普要的是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毋宁说他要的是确保美国在新世纪全球化浪潮中占据更大的利益蛋糕和新的制高点。
2
执政合法性
在内政领域,华盛顿“纸牌屋”不会风平浪静。作为近40年来民望最低的候任总统,如何落实竞选期间承诺的百日执政计划,如何应对激烈的党争和围绕他个人的争议,都将牵扯和消耗特朗普巨大精力。在国内,他面临复杂的挑战,其中一项尤为独特,那就是能否稳固执政地位,消弥“执政合法性”风波。
外国政府被主要情报机构共同指称成功“黑”了美国大选,这在美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但从民调来看,多数民众并不认为这影响了美国大选投票结果。除非俄罗斯“黑客门”再度出现可证实的致命性曝料,比如能证实特朗普事先知情或暗通款曲甚或真是被俄罗斯抓住把柄充当“卧底”,“黑客门”难以构成对特朗普“执政合法性”的真正威胁。
威胁“执政合法性”的,更在于他能否“服众”,能否推出“普惠美国”的政策,能否避免利益冲突丑闻。一直以来,围绕特朗普的争议,导火索往往是他本人的言行,其中核心争议在于价值观的难以兼容,在于他对“政治正确性”的态度,对女性、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不是我的总统”会成为反特朗普人士的标志性口号,抗议浪潮持续不断的缘故。
目前,约60名民主党国会议员宣布将不出席总统就职仪式,人数创了纪录。就职日前后,全美多地将举行抗议特朗普的示威游行,规模也创了纪录——远超历任总统就职日的示威。21日,首都华盛顿特区预期会出现规模约达20万人的“妇女进军华盛顿”游行。多个机构发布的民调显示,就职前夕的特朗普,民意支持率仅约40%,不支持率少则逾五成,高则逾六成。多数美国民众不满他在政权过渡期的表现,不满他的多数组阁人选,对他本人执政能力的信任度也不高。
客观上说,新一波抗议浪潮恐怕雷声听着大,真正落下的雨点小。随着就职仪式结束,美国总统选举也就拉上了最后的帷幕。但是,关于特朗普执政合法性的争议,仍可能在他入主白宫后随时掀起波澜。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巨大的商业利益冲突、高调的裙带政治安排、始终坚拒公开的纳税单,媒体将持续追究,从民调结果看,多数美国民众也赞成追究,这些都是有可能爆炸的地雷。不乏美国专家怀疑,未来一年半里,特朗普遭遇弹劾的几率不低。
即便没有新的丑闻,对特朗普来说,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政绩才能解决“服众”难题。一旦上台,身份就自动转换成最高级的建制派和精英,很难再只靠嘴上说说和舆论造势,也无法继续保持“策略模糊”。政策要具体,行动要见真章,特朗普如何过这一关,至今仍是悬念。
3
能否有效治理美国
大选胜利后,特朗普与国会山共和党领导层迅速握手言和,组建执政班底过程中,他早早就宣布长袖善舞的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普里伯斯出任白宫办公厅主任,随后又提名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的夫人赵小兰为运输部长。众议长保罗·瑞安在大选之后迅速转变原本冷淡疏离的态度,在公开场合对特朗普的选举胜利亦不吝赞美之词,在国会山则大秀自己与特朗普“每天通电话”“一切向前看”的亲密关系。瑞安成功保住了众议长位置,甚至与多年攻击他的breitbart前总裁、特朗普新创的“首席战略专家”班农也握手言和。
但是,国会山共和党人对特朗普支持力度究竟多大?仍然要打个问题。虽然大选后,国会山共和党人看似团结在特朗普身后,对他的言行不再批评,双方俨然进入蜜月期,但总体来看,就特朗普处置俄罗斯“黑客门”、个人商业利益和裙带关系等的方式,国会共和党议员沉默多,公开支持和辩护少。在废除和替代奥巴马医改问题上,保罗·瑞安的表态也与特朗普拉开了一定距离。瑞安几度明确表示废除和替代一定是同时发生,在共和党人尚未讨论替代方案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奥巴马医改难以即废。而特朗普“人人有医保”的最新表态,与共和党的传统立场距离明显。
此外,执政团队能否全力配合,也需要观望。在国会听证会上,特朗普提名的内阁人选许多表态与他本人的主张明显不同,如防长人选马蒂斯就力挺北约、猛批俄罗斯。并且,多名被提名内阁部长缺乏经验,对所领导部门缺乏了解,政策主张还可能格格不入,美国专家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行政效率可能会降低。
4
社交媒体“法宝”效果可能减弱
特朗普之所以能胜选,“玩转”社交媒体是重要因素。他及其支持者利用社交媒体,成功抹黑希拉里,塑造了代言铁锈带白人蓝领、代言美国社会保守、愤怒、反建制、反精英情绪的形象。他任命的白宫发言人spicer已一再确认,就任总统后,特朗普仍将继续使用现有帐号直接发布推特。大选投票日时,特朗普的推特粉丝约为1500万,截至17日已达2010万。
从政权过渡阶段特朗普的做法看,入主白宫后,特朗普为了维系自己的支持者基础,势将继续进行“反体制、反精英”的自我形象塑造,继续利用社交媒体的“超级网红”地位,进行群众动员和舆论造势、攻击政治对手,也制约共和党建制派。对特朗普来说,社交媒体不仅是他转移丑闻、争议和压力、争取草根支持的利器,也是他摆脱美国国会为代表的传统政治体制掣肘、打压包括共和党在内,美国传统政治经济精英的重要手段。就此而言,不断高调抨击主流媒体和民调,也同样是他塑造自身“反体制反精英”形象的方式。
5
趋者若鹜但或许孤独依旧
特朗普能信任的人不多。他组建的白宫团队与前几任相比,新增“首席战略专家”(班农)“总统国土安全事务助理”(博塞特)“总统高级顾问”(女婿库纳纳)不少职位,存在多种平行交叉关系,这种相互制衡为白宫的运作增添了更多复杂性。普遍认为,他所信任的人,特别是女儿伊万卡和女婿库什纳,可能是最有能力影响他的人。
按美国选举制度,从2016年11月第一个周一之后的周二大选投票结束,到新总统2017年1月20日宣誓就职,足有两个多月“冷静期”,这段时间到上台头100天,往往是新当选总统有效修补竞选中受损形象、享受最高民意支持率的时候。但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虽然比竞选期间有所上升,仍显著低于以往胜选总统。16日的盖洛普民调显示,他是自1990年开始进行相关民调以来,民望最低的候任总统,不支持率甚至超过了支持率。
客观上,特朗普本人虽然经常表示要团结美国,成为全体美国人民的总统,但迄今并没有为弥补分裂作足够的努力,或许他所致力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个西方压倒东风的美国,在美国内部,由白人身份政治主导;在世界范围,由美俄欧主导。当然,这只是模糊的猜想,未来一年他的内政外交走向便将清晰,届时可以印证。
就职日前夕,特朗普发推特说,并不是他的竞选导致美国分裂,而是美国本来就已经分裂。他这句话有一半道理——美国本来就分裂,也有一半不符合事实——他的成功入主白宫,导致美国进一步分裂。特朗普总统,是一个分裂的美国的产物,自身也成为美国分裂的一个因素。
希拉里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因为提不出变革的切实愿景。而特朗普的成功,不管人们喜欢还是讨厌,都意味着美国一定会发生新的变化。美国这艘大船的航向正在发生变化,但特朗普能够推进到哪一步,妥协到哪一步,仍需时间和耐心观察。
学术合作联系人:周邦民(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