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许多学校还没有开学,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时间大幅度增长。本应是难得美好的亲子时光,没想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反而逐渐加深,以至于一个话题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孩子与父母相看两生厌怎么办?该话题的点赞量甚至超过了10万。
对于这个话题,家长们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给孩子一对一辅导,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了无数遍,怎么就是学不会。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不主动学习,就知道玩手机。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真的力不从心。
……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到底什么时候能开学?孩子回学校,我就解脱了。”
家长苦恼的同时,孩子的状态也会受到干扰。对于父母的严厉管教,他们往往会产生逆反、甚至恐惧心理,这对于身心健康成长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与孩子的相处难题其实早就是一个共性问题。
造成种种亲子矛盾的主要原因背后,直接指向的是父母角色的错位和失位
——许多家长下意识把自己当作学校的助手,学校要做什么就只会照本宣科。与此同时,有些父母把教育当作学校的事,没有真正负起育儿的责任。
没有摆正角色会造成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状态不满意,又急于看到成果,却不得不在无数次的失败教育面前举手投降。最终,把孩子送去学校就成了“皆大欢喜”的选择。
事实上,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应该达成的七大学习目标:
身体健康、社会性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
可见,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不应只在学习上下功夫,而是要注重全面的素质培养,这并不容易。想解决如此难题,身为家长的你其实缺的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去年,
《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
音频课在中读推出后,就帮助许多家长解决了教育问题,获得了热烈反响。
因为关注到更多家长进一步的需求,经过一年的打磨和精选,中读又推出了升级版图书——
《智慧教养》
,有关教育的疑问,哪些问题可以避免?哪些方面需要鼓励?为人父母的你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通过科学的教养守则,帮你实现从看护员到教育者的转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购👇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钱俊伟
,曾参加中日韩300公里徒步马拉松;环台湾岛骑行1074公里;还曾带队科考西藏羌塘、尼泊尔安娜普尔娜大环线;并在2018年5月,率领北京大学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攻读天体物理的郝景芳
,因为也热爱哲学和中文,经过多年的磨砺,成功地把这几个看似跨度极大的领域融会起来,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北京折叠》,斩获了世界级的大奖——雨果奖。
还有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孙聪、《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陈赛、著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者叶壮、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宇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张昕、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著名美食家、作家庄祖宜。
他们的专业覆盖面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为人父母,并且在教育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但这些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开发出一套将专业运用到科学育儿方面的成功经验。他们对
育儿中核心的十大能力:逻辑力、自控力、管理力、观察力、创造力、运动力、阅读力、思辨力、游戏力、生活力
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在《智慧教养》一书中,每个人都会负责自己最擅长的一个领域,齐
心
协力,陪你一起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
你对孩子教育的迷茫,
都可以在书中得到答案
Q1:
孩子总喜欢玩电子玩具怎么办?
许多家长秉持着“玩电子游戏就是浪费时间”的信念,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对孩子能接触到的所有娱乐类电子产品严防死守。但信息时代,电子产品随处可见,不让孩子触碰屏幕并不现实。
著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者、同时也是游戏达人的叶壮在书中提到,不要把游戏视为洪水猛兽,玩物不但不会丧志,反而游戏会“促进孩子情绪、认知、社交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所以,书中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可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只要转换方式,偏向于某些内容,就能给孩子带来最大的成长红利,让他们既能快乐成长又不耽误学习。
其实,儿童的叛逆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2到3岁是第一个最早到来的叛逆期;7到8岁是第二个叛逆期;第三个叛逆期就是耳熟能详的青春期。
孩子的叛逆总会让家长们头疼和不解。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张昕在书中揭示了孩子叛逆的真相:每一个叛逆期, 孩子其实是在通过各种各样在大人看来不可接受的行为来说明“我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小大人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可以获得一种自主感。如果家长一味地去打压孩子的叛逆期,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张昕建议在这个阶段,如果你认为孩子是为了表示自己的独立意识的话,那就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让他去干这些事。只有让他们亲身实践,才会知道哪些事可为哪些不可为。
至于家长非常关心的如何管教儿童情绪、培养出心灵健康的孩子等问题,张昕也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在书中给出解决方案。
Q3:怎样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其实,孩子有好奇心是很好的事情,它是一种促进孩子思考与智力发展的动力。但守护孩子的好奇心并不容易。当他们问:“为什么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地球是圆的、大地是平的”等等问题时,
如果家长不知道答案的时候,要怎么做?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郝景芳,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在知识储备不足以应对孩子的问题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即使有些问题家长知道答案,她也建议最好不要直接讲出来
,
而是应该保持世界的神秘感和不确定感,把发现的乐趣留给孩子。
通过书中总结的有效引导方法,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也可以被巧妙地转化为理性的思维方法
除此之外,《智慧教养》一书也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父母们会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它会启发你去思索:在育儿上,小生活其实也有大智慧。你一定想不到,通过日常对话就能让孩子拥有自我认知;日本动漫能激发孩子的哲学思维;绘画可以开发出孩子的多种可能性;通过美食教育,厨房里也能诞生优秀的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