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陳小剑
陳小剑,自律者、晨型人、多元思维模式践行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化网络“体量”为发展“增量” | 人民时评 ·  昨天  
求是网  ·  绽放冰雪之美 共赴亚冬之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陳小剑

健康饮食,从“感官教育”开始

陳小剑  · 简书  ·  · 2019-12-04 19:35

正文

每天一本书 ”专栏系列连载的第 36 篇文章

大家好,欢迎打开 #每天一本书# 专栏,

每天花 5分钟 阅读一本书,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

今天要解读的书是—— 《第一口:饮食习惯的真相》

本书作者, 比·威尔逊 ,英国著名食品作家和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思想史研究员。她曾在英国时政周刊《新政治家》 担任了五年的美食评论家,自2003 年起在《每日电讯报》的美食专栏发表文章,出版作品有《蜂巢》、《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

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文化观察和食品心理学家、神经学家及营养学家的一些最新研究,并结合作者的个人经验,揭示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是如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进一步说明了追求美味的食物和健康的饮食间是相辅相成的。

01 饮食偏好形成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就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了。关于健康饮食的原则,我们都能说出很多,比如像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多餐、七分饱、细嚼慢咽、清淡为主等等。但是即便我们都很清楚这些所谓“健康”的原则,实际效果似乎没有我们预期的好甚至反而更差了。来看看下面研究数据的结果:

截至2010年,即使在健康饮食观念越来越普及的富裕国家,仍然有大概2/3的人超重或肥胖,而且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追赶”它们的步伐。比如美国这样的富裕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人从蔬菜摄入热量占总热量的比例不仅没有提升反而降低了3%,这可是不小的数字。

而造成饮食健康效果不好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诱惑多和人的自制力差而已,更重要的是和 饮食习惯 有直接相关。

而饮食习惯,包括了吃东西的频率、食量、偏好等等,而这些习惯里对健康影响最大的,是 饮食偏好 。作者在书里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叫 “味道图像” ,也就是我们的饮食偏好在大脑中的样子。

另外,其实 食欲和饥饿 是两回事。作者说,今天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很少会处于特别饥饿的状态。有研究说,1977年到2006年,美国人吃东西的时间间隔,缩短了将近1/4。在两餐之间不饿的时候,他们会吃各种零食。其实不止美国如此,像我们中国还有全球很多国家都是如此的。

所以说,更多的时候,决定我们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 不是饥饿,而是食欲 。而食欲则是我们对于 某些味道的渴望

事实上,“味道”这个概念并非客观存在,就像颜色、声音不是客观存在的一样。味道是我们在大脑里创造 对食物的主观印象 ,这就是“味道图像”。你的大脑接收到咖啡传递的视觉、嗅觉、味觉等等各种信号之后,前额叶皮质这个大脑功能区会进一步处理这些信号。你会强化它的一些特征,忽视另一些特征,再把各种信号综合起来,抽象成独属于你的味道图像。当你再喝咖啡的时候,味道图像就能帮你识别出这个食物。所以,它也决定了下一次,你是否还会喜欢喝咖啡。

那么形成味道图像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作者说,在味道图像形成的过程中,关键因素, 其实是嗅觉,而非味觉

嗅觉和大脑的互动是在无意识层面上发生的。在所有的感官里,嗅觉是唯一能够跟大脑的中枢神经直接互动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官接收的信息都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才能抵达大脑,但是气味的信息从盘子到鼻子,然后就直接传达到大脑了。 这就是嗅觉的原理所在

“味道图像” 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它不光决定了我们的食欲,也是我们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如何培养健康饮食的习惯

作者认为,当代社会肥胖的问题这么严重,其实最主要是因为我们面对的食物 供给环境不够健康 。在不健康的食物里选择喜欢与不喜欢吃什么,形成的饮食习惯不管怎么样都是不健康的,进而形成的味道图像,也会让人对不健康的食物有食欲,

因此,作者说,想要健康饮食,就要管理自己的食欲,也就是 主动画好你大脑里的“味道图像” 。而想要坚持一辈子都吃得健康,前提是你自己想吃那些健康的食物,你得对健康的食物有食欲。

增强对健康食物的食欲方法有很多,作者介绍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叫做 感官教育

简单说,就是主动改变饮食环境,去接触、品尝健康的食物,然后选择喜欢吃的食物。多尝试吃那些你喜欢的健康食物,你大脑里的味道图像就会随之变化,你的饮食习惯也会越来越健康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