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学园
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生研究所  ·  不用手机不买房,李健自曝消失3年真相:永远不 ... ·  10 小时前  
人生研究所  ·  第一批囤“木乃伊饭”的人,已经吃疯了 ·  2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内核强大的人,都有这5个特点! ·  3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情商高的人,会有这5大说话习惯,很厉害!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学园

罗斯巴德:西方货币体系的崩溃

混沌学园  · 公众号  · 学习  · 2024-09-09 19:55

正文


为什么会存在经济周期?


为什么会有通胀?


为什么会有萧条?


穆雷·罗斯巴德,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用冯·米塞斯的经济周期理论,从逻辑上很好地解释了经济萧条,特别是美国大萧条。


在他中文版著作《通胀真相》中, 罗斯巴德 着眼于货币的发展史,分析了政府在货币政策上的一系列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经济和社会。


只有俯瞰100多年西方货币体系的变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膨胀和萧条的根源。书中他 不仅揭示了通货膨胀的成因,还对现代货币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


他说: “在每一次危机都被‘权宜之计’暂时缓解后,西方国家政府便大声宣布:世界货币体系现在已经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所有的货币危机都已得到解决……结果却是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看到了这一最伟大协定的崩溃。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比前一个更快地瓦解。”


“为了便于理解当时混乱的货币制度,有必要简单回顾20世纪国际货币的发展,看看每一套不健全的通胀主义干预措施如何因自身固有的问题而失效,只不过为下一轮干预奠定基础。20世纪世界货币秩序的历史可以分为九个阶段,让我们依次检视。”


作者:穆瑞·罗斯巴德 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翻译:余晖 杨琳


内容摘自《通胀真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为混沌商业研究团队“读书”栏目,文末混沌君送出5本书



第一阶段

1815年—1914年

古典金本位制


回顾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古典金本位制,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视为字面和象征意义的黄金时代。除了棘手的白银问题,全世界都采用金本位制。这意味着每一种国家货币(美元、英镑、法郎等)都只是一定重量黄金的名称。例如,美元被定义为1/20盎司黄金,英镑略低于1/4盎司黄金,等等。这表示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是固定的,不是因为它们受到政府的武断控制,而是因为一磅重量就等于16盎司。


国际金本位制意味着,使用同一种货币媒介的益处扩展到全世界。美国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在国家广大区域范围都使用同一种货币。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金本位制,或至少是单一美元本位,而不必陷入每个城市和县都发行自己的货币所引发的混乱。如果那样,某地发行的货币会相对于其他所有地区的货币起伏不定。19世纪,在整个文明世界,单一货币的好处随处可见,它促进了在整个贸易和货币领域的贸易、投资和旅行自由,从而促进了专业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必须强调的是,黄金不是政府随意选定的货币本位。经历了许多个世纪,黄金在自由市场上发展成为最好的货币,发展成为提供最稳定、最理想的交换媒介的商品。最重要的是,黄金的供应只由市场力量决定,而不受制于政府随心所欲的印钞行为。


国际金本位制为限制政府的通货膨胀潜力提供了一种自动的市场机制,也为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提供了自动机制。正如哲学家兼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在18世纪中叶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某国,比如法国,增加法郎纸币的供应量,那么物价就会上涨,以法郎纸币计算的收入会增加,同时进口价格相对于国内价格便宜,这都将刺激来自国外的进口。与此同时,国内较高的物价水平会阻碍对外出口,结果是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这一差额必须由外国以法郎兑换黄金来支付。黄金外流意味着法国最终必须收缩其膨胀的法郎纸币,以防止黄金全部流失。如果通货膨胀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出现的,那么法国银行就必须签订贷款和存款合同,以避免外国人要求法国银行赎回黄金而使银行破产。这种紧缩政策会降低国内物价,并产生出口盈余,从而扭转黄金外流局面,直到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价格水平达到平衡。


的确,19世纪以前的政府干预削弱了这种市场机制的作用,并造成在金本位制框架下出现扩张和收缩的经济周期。以下这些干预措施尤其突出:政府对铸币厂的垄断、法定货币法的颁布、纸币的发行以及各国政府推动的通货膨胀性银行业的发展。但尽管这些干预措施减缓了市场的调节,市场调节仍最终控制了形势。因此,尽管19世纪的古典金本位制并不完美,形成相对较小的繁荣和萧条,它仍然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的最好的货币秩序。这种秩序行之有效,可防止经济周期失控,并有利于促进自由国际贸易、交换和投资的发展。


第二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


古典金本位制如果如此行之有效,那么为什么还会崩溃呢?因为各国政府被要求履行其货币承诺,确保英镑、美元、法郎等始终可以兑换黄金,正如它们和它们控制的银行系统所承诺的那样……为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残酷的战争,各国政府不得不增加本国的纸币和银行通货供应。通货膨胀如此严重,以至参战国政府在参战后不久就不能信守承诺,因而脱离金本位制等同于宣布国家破产。只有美国较晚参战,没有把美元供应量膨胀到足以危及可赎回性的程度。但是,除了美国,世界经历了一些经济学家所谓的汇率自由浮动(现在被称为“有管理的浮动”,dirty floats)、竞相贬值、敌对的货币集团、外汇管制、关税和配额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崩溃的涅槃之苦。膨胀的英镑、法郎、马克等相对于黄金和美元贬值,世界各地充斥着货币混乱。


令人高兴的是,在那些日子里,很少有经济学家将这种情况称为货币体系的理想状态。人们普遍认为,第二阶段是国际灾难的开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四处寻找可以恢复古典金本位制的稳定和自由的方法。


第三阶段

1926年—1931年

金汇兑本位制(英国和美国)


如何回到黄金时代?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承认现实,承认英镑、法郎、马克等货币贬值的事实,并以重新确定的兑换率回归金本位制,即承认现有货币供应和价格水平下的兑换率。例如,1英镑传统上以重量定义为4.86美元。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英国的通货膨胀使1英镑在自由外汇市场上跌至3.5美元左右。其他货币也同样贬值。对于英国来说合理的政策应该是,以大约3.5美元的价格回归金本位制,其他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也应该采取类似的政策。这样本可以顺利而迅速地恢复到第一阶段,但是,英国却做出了相反的重大决定,以4.86美元的旧面值回归金本位制。英国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国家“威望”,也是为了重建伦敦作为世界“硬通货”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却是徒劳的尝试。为了在这件英雄般的愚蠢事情上取得成功,英国必须大幅削减货币供应量和价格水平,因为以1英镑兑4.86美元的兑换率,英国的出口价格过高,在世界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但通货紧缩当时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会的成长,在全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支持下,使工资率刚性不易下降;如果要紧缩通货,英国将不得不扭转其作为福利国家的发展。事实上,英国希望继续膨胀货币和价格。由于通货膨胀和高估货币面值的双重作用,英国的出口在20世纪20年代一直低迷,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经历经济繁荣的时期,英国的失业问题严峻。


英国是如何试图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呢?方法是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秩序,诱使或迫使其他国家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或以高估的本国货币恢复金本位制,从而削弱本国的出口,并补贴从英国的进口。这正是英国在1922年热那亚会议上领导创建新的国际货币秩序——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时所做的。


金汇兑本位制的运作方式如下:美国仍然采用古典金本位制,美元可以兑换为黄金。然而,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回到了伪金本位制,英国在1926年,其他国家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英镑和其他货币不能兑换为金币,只能兑换为大的金块,仅适用于国际贸易。这妨碍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币,从而允许更大程度的纸币和银行通货膨胀。此外,英国不仅把英镑兑换为黄金,还把英镑兑换为美元;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并不能兑换为黄金,而只能兑换为英镑。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都是受英国的诱导,以高估的平价回归金本位制。结果是,美元对黄金的兑换率、英镑对美元的兑换率以及欧洲其他货币对英镑的兑换率形成了一种金字塔结构——金汇兑本位制,同时美元和英镑成为两种关键货币。


当英国经历通货膨胀并遭遇国际收支赤字时,金本位制并没有迅速发挥作用来抑制英国的通货膨胀。因为其他国家没有将英镑兑换为黄金,而是保留了英镑,并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通货膨胀。之后,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被允许不受约束地通货膨胀,英国的国际贸易逆差可以在金本位制的市场纪律下无限制地扩大。至于美国,英国能够诱使美国让美元膨胀,以免美国流失大量美元储备或黄金。


金汇兑本位制的问题在于它不持久,最终必须付出代价,但这只是对长期通胀繁荣的灾难性反应。随着英镑余额在法国、美国和其他地方不断增长,人们对日益摇摇欲坠、粗制滥造的通胀结构的信心稍有丧失,势必会导致全面崩溃。这正是1931年发生的情况,整个欧洲的通胀性银行经营不善,而拥有“强势货币”的法国试图把自己的英镑余额兑换为黄金,导致英国彻底脱离金本位制。很快,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英国。


第四阶段

1931年—1945年

波动的法定货币


此时世界又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货币混乱状态,只不过似乎恢复金本位制的希望渺茫。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崩解,世界陷入了自由浮动汇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竞相贬值、外汇管制和贸易壁垒的混乱状况;不同货币和货币集团之间的国际经济和货币战愈演愈烈。国际贸易和投资几乎陷入停滞;贸易通过相互竞争和冲突的政府以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一再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货币和经济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美国在金本位制上坚持了两年,然后在1933—1934年间,为了摆脱经济萧条(劳而无功的努力),放弃了古典金本位制。美国公众再也无法将美元兑换成黄金,甚至被禁止在国内外拥有任何黄金。不过,1934年后,美国仍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新形式的金本位制,即只有外国政府及其中央银行能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这时1美元被重新定义为1/35盎司黄金。与黄金的联系依然挥之不去。此外,欧洲的货币混乱导致黄金流入唯一相对安全的货币避风港——美国。


20世纪30年代混乱和失控的经济战,尖锐地表明了一个重要问题: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自由浮动法定货币方案存在严重的政治缺陷(除了经济问题)。弗里德曼主义者以自由市场之名,主张将各国货币的绝对控制权交给发行法定货币的中央政府,彻底切断各国货币与黄金的所有联系,并建议各国政府允许其货币相对于其他所有法定货币自由浮动,以避免货币过度膨胀。这一主张的严重政治缺陷是,将货币供应的完全控制权交给民族国家,并期待它克制使用这种权力。由于权力总是被不加节制地使用,包括合法伪造货币的权力,这类方案的天真和国家主义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第四阶段的灾难性经历,即20世纪30年代的法定货币和经济战,导致美国当局将其在二战的主要经济战目标设定为:恢复可行的国际货币秩序,在这一国际货币秩序之上实现世界贸易复兴和国际分工成果。


第五阶段

1945年—1968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新的金汇兑本位 制(美国)


新的国际货币秩序,是美国于1944年中期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会议上构想并推动的,并于1945年7月获得本国国会批准。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作远远好于20世纪30年代的灾难,但它只是20世纪20年代金汇兑本位制的又一次通货膨胀性重现,与20年代的金汇兑本位制一样,新的金汇兑本位制也是过眼云烟。


新制度本质上仍是20世纪20年代的金汇兑本位制,只是美元粗暴地取代了英镑成为关键货币。这时,1美元价值1/35盎司黄金,美元成为唯一的关键货币。另一个与20世纪20年代的不同之处是,美国公众不再可以用美元兑换黄金;相反,30年代的制度得以延续,外国政府及其中央银行可以拿美元兑换黄金。只有政府享有用美元兑换世界黄金货币的特权,而禁止任何私人兑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以黄金为基础膨胀美元(以纸币和银行存款的形式),外国政府可以拿美元兑换黄金;而其他所有国家都持有美元作为基础准备金,并以美元为基础膨胀本国货币。而且,由于战后美国拥有大量黄金储备(约250亿美元),因此,应对膨胀了的用美元兑换黄金的需求还有很大空间。此外,该体系之所以可以运作一段时间,是因为世界上所有的货币都以二战前的平价回到新体系,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因膨胀和贬值而被严重高估。例如,膨胀的英镑回到了1英镑兑4.86美元的水平,尽管就市场购买力而言,它的价值远低于此。1945年,由于美元被人为低估,大多数其他货币被高估,美元变得稀缺,世界遭受了所谓的美元短缺,美国纳税人被认为有义务通过对外援助来弥补。简言之,低估美元所导致的出口盈余,将在一定程度上由倒霉的美国纳税人以对外援助的形式来弥补。


在报应来到之前,通货膨胀还有很大的空间,美国政府开始了其战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政策,这一政策自那以来一直在积极推行。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持续的通货膨胀政策开始扭转国际贸易的形势。因为当美国膨胀和扩张货币及信贷时,欧洲主要国家(其中许多受到奥地利货币顾问的影响)奉行相对“硬通货”政策(例如德国、瑞士、法国、意大利)。通货急剧膨胀的英国,因美元外流而被迫将英镑贬值至更现实的水平(有一段时间大约为1英镑兑2.4美元)。所有这些,加上欧洲和后来日本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逆差。随着50年代和60年代的持续,无论是从绝对水平看还是从相对水平看,相对于日本和西欧而言,美国都变得越来越坚持通货膨胀主义。但对通货膨胀的古典金本位制的限制,特别是对美国通货膨胀的古典金本位制的限制,已经不复存在。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游戏规则规定:西欧国家必须不断增加其准备金,并以这些美元为基础来膨胀本国的货币和信贷。


但随着50年代和60年代的持续,西欧的硬通货国家(和日本),开始对被迫囤积美元感到不安,这些美元现在越来越被高估,而不是被低估。随着美元的购买力下降,其真实价值也在下降,外国政府越来越不喜欢美元,但它们被锁定在一个越来越像噩梦的系统中。法国和戴高乐的重要货币顾问、古典金本位制经济学家雅克·吕夫(Jacques Rueff)带头提出反对意见,但美国对欧洲的抱怨的反应只是轻蔑和粗暴地不予理会。美国政客和经济学家只是简单地宣称,欧洲被迫使用美元作为其货币,对日益严重的问题无能为力,于是美国在对自身行为的国际货币后果采取“善意忽视”政策的同时,可以继续愉快地让通货膨胀。


不过,欧洲确实有以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价格,把美元兑换成黄金的合法选择权。随着美元相对于硬通货和黄金越来越被高估,欧洲各国政府开始越来越多地行使这一权利。金本位制的限制开始起作用,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初之后的20年里,黄金一直稳定地流出美国,直到美国的黄金库存在这段时间内从200多亿美元减少到90亿美元。随着美元因黄金储备不断减少而不断膨胀,美国怎么能继续允许国外的美元兑换成黄金,而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石?这些问题并没有减缓美国持续地膨胀其美元货币和价格水平,也没有减弱美国的“善意忽视”政策,这导致到60年代末,欧洲加速积累了不低于800亿的“多余美元”(被称为欧洲美元,Eurodollars)。为了阻止欧洲将美元兑换成黄金,美国向欧洲政府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压力,类似于英国哄骗法国在1931年之前不要兑换其庞大的英镑余额,但是美国的力度远超英国。然而,经济法则终究有办法赶上政府,这就是到60年代末对通货膨胀乐此不疲的美国政府所发生的情况。1968年,被美国政治和经济机构誉为永久和坚不可摧的金汇兑本位制开始迅速崩溃。


第六阶段

1968年—1971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随着美元在国外堆积,以及黄金持续外流,美国发现在伦敦和苏黎世的黄金自由市场上,要将黄金价格维持在每盎司35美元的水平上越来越困难。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石,尽管自1934年以来美国公众被禁止在世界任何地方拥有黄金,但其他国家公众享有拥有金块和金币的自由。因此,欧洲人把美元兑换成黄金的一种方式是,在黄金自由市场上以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价格卖出美元换回黄金。随着美元不断膨胀和贬值,以及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持续,欧洲人和其他国家公众开始加速将美元兑换成黄金。为了使美元保持在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水平上,美国政府被迫从不断减少的黄金库存中继续流出黄金,以支撑伦敦和苏黎世的35美元价格。


黄金自由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危机,导致美国在1968年3月对货币体系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这个想法是为了让老惹麻烦的黄金自由市场不再危及《布雷顿森林协议》,因此诞生了“双重黄金市场”(two-tier gold market)。其理念是,黄金自由市场可能走向毁灭,它应该与世界各国央行和政府的真实货币行为严格隔离。美国将不再试图将自由市场金价维持在每盎司35美元的水平上,而是忽视黄金自由市场,而且美国和其他所有国家都同意将美元价值永远保持在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水平上。从此,世界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将不再从“外部”市场购买黄金,也不再向该市场出售黄金;从那时起,黄金只会作为筹码从一家央行转到另一家央行,新的黄金供应、黄金自由市场或私人对黄金的需求将与世界货币协议完全脱离。


与此同时,美国大力推行一种新的世界纸币储备——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希望它最终能完全取代黄金,成为未来世界储备银行(World Reserve Bank,WRB)发行的新世界纸币;如果真能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那么美国就可以与其他世界政府合作,永远不受限制地让通货膨胀(唯一的限制就是全球范围内失控的通货膨胀和世界纸币的崩溃)。但是,特别提款权同样遭到了西欧和硬通货国家的激烈反对,只是对美元和其他货币储备的一小部分补充。


从凯恩斯主义者到弗里德曼主义者,所有赞成纸币的经济学家,至此都相信黄金将从国际货币体系中消失;这些经济学家都满怀信心地预测,如果没有美元的支撑,自由市场金价很快就会跌破每盎司35美元,甚至跌至每盎司10美元的工业非货币金价。然而,黄金的自由市场价格从未低于每盎司35美元,一直稳定地高于每盎司35美元,到1973年初已攀升至每盎司125美元左右,任何赞成纸币的经济学家在一年前都想不到的一个数字。


双重黄金市场非但没有建立起永久的新货币体系,反而只维持了几年的时间;美国的通货膨胀和贸易逆差仍在继续。欧洲美元迅速积累,黄金继续流出美国,而高企的黄金自由市场价格越发表明世界对美元的信心加速丧失。双重黄金市场迅速走向崩溃,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第七阶段

1971年 8月—12月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波动的法定货币


1971年8月15日,就在尼克松总统强制实行价格和工资冻结,徒劳地尝试遏制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的同时,也使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当欧洲各国央行最终威胁要将它们大量的美元库存兑换成黄金时,尼克松总统彻底脱离了金本位制。在美国历史上,美元首次成为完全的法定货币,根本没有任何黄金作为后盾。甚至自1933年以来与黄金保持的微弱联系现在也被切断了。世界陷入了30年代的法定货币体系,更糟的是现在连美元都不再与黄金挂钩。货币集团、竞相贬值、经济战、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崩溃,这些可怕的幽灵逼近,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经济萧条。


怎么办?为了恢复国际货币秩序,虽然这一货币秩序缺乏与黄金的联系,美国带领世界于1971年12月18日签署了《史密森协定》。


第八阶段

1971年12月—1973年2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