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这句话听上去很虚,一个人生终极目标
谁都妄想过,但也只是妄想
而刘德志,朋友们都叫他阿志
经历过事业高峰,也走过人生低谷
最后,柴烧为他的生活找到了一个出口
如今的他一件白T,一双人字拖
是最常见的装束
他笑称,自己有几十件同款白T
柴烧
让他从一个很忙但很盲的经商人
蜕变成一个活得简单但内心富足的少年
2013年,阿志送给自己一个“大玩具”——柴烧的窑子。至那时候开始他就常常呼朋唤友天天沉迷于窑子中,慢慢把生活重心放在这里,到后来直接离开了那个他创建的公司。一开始他做柴烧不带半点功利的意思,完全是因为热爱。
热爱让他可以忍受高温的炙烤,孤独的磨练。每次烧窑的时间大概在三四个昼夜到六七个昼夜,开始了就不能中途停止。
有一次阿志和他的伙伴轮流烧窑。但烧到第二天,同伴突然犯阑尾炎进了医院。于是他自己一个人坚持了两天两夜。不眠不休,一直做着高强度运动,听着柴火碰撞灵魂深处的声音,靠着意志力坚持了下来。
庆幸的是,成功出窑了。但这样的磨练就像把灵魂和作品合二为一了,他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让自己升华。
柴烧不仅仅是体力上的耗费,更是精神上的升华。烧窑的过程中有定量也有变量因素。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包括方式,温度和方向。但却有上帝之手的参与,导致最后的成品总是意料之外。就像一场未知的旅行,出发前你会准备一份攻略,但在路上你总会碰到各种小惊喜。当然有时候一念之差,也会是个惊吓。用阿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求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就是这样一种未知的神秘,深深地吸引了他。
和很多柴烧艺术品不一样。阿志选择了做有温度的“生活器”而并非冷冰冰的“收藏品”。他说手艺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去传承,而是在现在的社会仍然发挥着作用和秉持着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才有延续下去的必要。他希望把他作品收入囊中的人,可以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去使用它。每个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器物,这些器物每被使用一次就像被展览了一次。这才是它们真正的价值。
由于做的是“生活器”,阿志对选材用料很严格。柴烧器皿都会选择干净自然,没有工业污染和化学添加的材料。他曾经为了寻找好的土壤,特意远赴云南茶山。在当地朋友的协助下,带回了几袋土壤进行研究创作。虽然一路颠簸,但他说这个经历可以算是他在柴烧这条路上的惊喜了。
因为最后等他们在凌晨穿过层层云雾到达山顶,看到了一片美景仙境。那场景,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回忆起来的时候,他拿起手机给我看当时他拍摄的延时,津津乐道,脸上充满自豪。
刘德志在佛山开了一家工作室“半山烟云”。这个工作室一直扮演着美学传播的角色,经常会聚集一些艺术家在这里做展览,也会开展茶道花艺的活动、和朋友们分享好茶雅器。他不想做纯艺术的东西。他觉得美学不应该变成曲高和寡的事情,应该是服务更多人,价值感更好的体验。
他也会在全国各地做自己的展览“炼魂为器”。展览除了展出成功出窑的作品,还会展出失败的作品。这让我觉得十分特别。一般人都会逃避失败或者小心翼翼把失败收起来害怕被人窥视。
而这就是柴烧带给阿志的改变。他渐渐坦然面对所有的作品,包括失败的。觉得烧坏的作品也是自己的一部分。这让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学会坦然面对一切事物。
工作室门口有一棵松树,松树下放满了烧坏的器皿。他说失败就是一种常态,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对成功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很多柴烧制品。那些都是他日日夜夜熬成的作品。小到粗鄙简陋的茶壶大到上了釉色的艺术品,就算是同一批次出产的同款茶壶,每一只都有所差异。也就是说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柴烧作品,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它们都拥有着各自独立的灵魂。
更神奇的是,当我走进工作室的那刻。就感受到一股让人心如止水的味道。阿志解释说,大概是这些柴烧作品的气息吧。
从2013年建第一个窑开始到现在,柴烧已经陪伴阿志整整五年了。五年的时间,他像是脱胎换骨一样。很多朋友都觉得他改变了许多。少了一份浮华,多了一份沉着。他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写满了知足的样子,真像个孩子,会发光诶。
刘德志
湘籍
柴烧匠人,原事雕塑
2013年夏建柴窑,笃行手制拙器,器选原矿铁胎陶泥,俱手工细作,取松木或荔枝木烧制,其间历经六至七昼夜不间断高温强还原烧制,成器禅定璞拙,沉稳不浮,使用流畅舒适,利茶软水,茶界名流多以得一半山器为荣,越数载,越发精进,虽无冕,已然大观。
- E N D -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