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对幼儿认知、运动、语言和社会情感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日渐受到重视。然而,很多父母和教师为了让孩子学会画画,早早地让孩子临摹简笔画,以为这样就促进孩子的艺术能力发展。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表达想法与情感、展示个人体验的途径。对于儿童而言,绘画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表达方式,绘画为儿童提供一种描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感受,表达他们记忆、想法和情感的途径。不同的孩子,经历和体验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兴趣和关注点不同,画出的画就不同。对于孩子来说,画得对不对、像不像都是不重要的问题,他们更在乎绘画过程中感官运动带来的感受,以及经验和情感的表达。
然而,让孩子临摹简笔画,却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画画是为了输出符合大人审美标准的作品,而不是为了自由的表达”,这和艺术创作的本质是相违背的。我曾遇到一个4岁的女孩,她说她要画一个太阳,然后很熟练地画了一个方框,在方框的一角画了1/4个圆,原来她是在画从窗户里看到的太阳,我称赞她画得很好,她说是老师教的。我问她还能画个不同的太阳吗,她说:“不能,老师教的太阳就是这样画的。”艺术表达本来有很多途径,而这个孩子却把老师的范本当成了唯一的标准,早早地关闭了通过绘画自由表达内心的窗口,不得不说,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在决定要不要教孩子简笔画之前,我们该问问自己:“当我关注孩子画画的时候,我是在乎孩子最终的作品?还是在乎画画过程中孩子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当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来评判儿童画的时候,我们当然会认为简笔画是必须要教的;但当我们把儿童画看做是我们得以看见孩子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时,我们就不会那么冒然地用成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去干扰孩子。
对于幼儿来说,美学表现植根于对物体和人的实际感知中。儿童需要首先通过观察和探索去感知物体的特征,产生审美感受,在脑中形成表象,然后才可能表征出物体的形象。而简笔画最糟糕的地方,就在于它让孩子跳过了最重要的观察-感知-表征的过程,而直接去临摹大人给定的造型,这其实是在让孩子去“背画”而不是画画,这和中国传统填鸭式教育同出一辙。比如说画一朵花,自然界中的花本来有千姿百态,即便是同一朵花,不同的孩子也可能有不同的审美感受,画出的画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一般的简笔画教学却永远把花画成是“圆形花心加几片花瓣”的形象。固定形象的外源性灌输,忽视了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和审美感受的体验,自然难以让孩子在绘画中体验到真正的乐趣。
事实上,儿童表现事物的过程涉及多种能力,包括形成对事物的表象、操作绘画材料、预期动作的结果和解释结果。绘画对于儿童认知、运动、语言和社会情感发展的支持,恰恰是在过程之中,而非最终的作品。在这点上,简笔画恰恰搞反了。
我们来看一个未被教过简笔画的3岁半孩子的画作:
孩子说:“坐轮船出海,左边是甲板,右边是船舱,里面坐着爸爸、妈妈、姐姐和我。下面是起伏的波浪。”
这幅画中出现了边框和轴,垂直和水平、左和右、里和外、上和下的空间关系表达得很清楚,从中可以看见孩子空间思维的发展水平。
孩子说:“这是面包脸爸爸,他有的时候在笑,有的时候在生气。”
孩子出人意料地将两种情绪画在了同一张脸上,反映了孩子对人物情绪的感受。没有任何简笔画会教孩子这样画嘴巴。
在儿童绘画的早期阶段,粗糙的造型足以满足孩子的表达需求。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孩子的画,往往是很丑的,但它们有生命力,能真实反映出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和感受。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会经历一个从偶然的或自发的表现到有意识的表现、从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的过程。写实主义阶段一般出现在8~12岁,到了那个阶段再引入技巧性的学习会更为合适,而早期的自由涂鸦为后期的写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当然,反对让孩子临摹简笔画,不等于说成人完全不能教孩子,相反成人的引导和支持对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对学前儿童来说,成人的引导和支持应以唤起感受、引导观察、激发动机和鼓励为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提供大量的视觉和触觉经验,唤起艺术感受;
让孩子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导孩子感受并学习鉴赏艺术作品,提高视觉修养;
引导孩子对事物进行观察,与他们讨论观察对象的形状、色彩、线条、图案和大小关系;
给孩子准备一个艺术角,让孩子能随时拿到艺术材料;
跟孩子聊聊他对某个体验的回忆,激起绘画情感;
跟孩子聊一些富有幽默感的幻想,例如“如果大象能飞会怎么样?”,激发一个富有创意的视觉想象;
倾听孩子的艺术表达,关注孩子表现出来的内容,而不是漏掉的东西,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和创作;
重视并展示孩子的艺术作品。
总之,绘画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不只是为了记录真实的对象,还是他们梳理和表达自己的幻想、快乐、惊奇、震动、悲哀、恐惧、焦虑、愤怒等想法、感觉以及知觉的过程。技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能把自己的感知、情感和思维转换为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享受这个过程。毕竟,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孩子有能力去认识和感受世界的美,去拥有一扇表达内心情感和体验的窗户,以美启真,以美储善,让孩子获得一个和谐的发展,不是吗?
本文为童行未来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欢迎留言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