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在单位,请多带点脑子 ·  昨天  
周国平  ·  挑食,其实是大脑在保护你 ·  5 天前  
洞见  ·  爱孩子的方式里,藏着父母的层次 ·  4 天前  
父母志  ·  你的善良,人不知,天知(深度)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1-07 19:57

正文


夜读·开卷有益

知乎曾有一个问题:普通人是否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世界名著?


我想,作家李尚龙通过新书《我想把这个世界读给你听》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透过这本书,李尚龙化身为一位静心倾听世界的讲述者,带领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与20余部经典文学作品展开一场对话。



书中选取了《红与黑》《蝇王》《乌合之众》《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大众耳熟能详的西方经典名著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更将人生感悟、经历见闻、文学知识融于经典文学故事之中,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本书的内容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帮助读者在文学中找到与自身处境的联系。


我们一起来读这本书吧。


《杀死一只知更鸟》

> 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


这是一本我越读越后悔的书,后悔自己小的时候没有读到,好在成年的时候读完了,好在成年读完也不晚。因为这本书从底层逻辑上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


别着急,我慢慢讲给你听。


这本书叫《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什么这本书在美国经久不衰,因为这本书带来的价值观太重要了。


在美国,种族歧视现象非常严重,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原来这个地方只有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等,后来其他大洲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这个地方,难免会有一些口角和矛盾,这些口角和矛盾最后变成了美国某一时期的文化:白人至上。


如果你曾在童年读过这本书,你很幸运;如果你在成为父母之前读到这本书,你的孩子很幸运。因为这本书能教会你或你的孩子什么是良知,什么是正确,什么是虚荣心、表现欲、优越感、羞耻心等,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善良。


这本书的作者叫哈珀·李,出生于1926年,出版《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时候,她才34岁,正值盛年。她在2016年以90岁高龄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很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在网上查哈珀·李,会发现她的其他作品好像都没有什么分量,只有这本书非常红,为什么呢?


哈珀·李,出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亚拉巴马州,这是一个闭塞而保守,经济贫困且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她的童年时光中,除了阅读报纸,她还常去法院旁听审判,这不仅丰富了她的童年生活,也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她被审判过程中宛如戏剧的场面所吸引,这种体验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写作,尤其体现在其杰作《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对法庭场景的生动描绘。


大学毕业后,哈珀·李毅然前往纽约,初入职场在一家航空公司售票,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短篇小说。虽然小说创作的经济回报微薄,但她仍坚持不懈地写作。到了1956年,命运之神为她安排了一次重要的相遇——遇见文学经纪人克雷恩,这个遇见无疑改变了她的文学生涯。


当克雷恩看了哈珀·李的几篇短篇小说之后,觉得还不错,就鼓励她把内容进行整合,把五篇短篇小说进行融合,变成一部长篇小说。


1956年的圣诞节,一个改变哈珀·李命运的时刻在克雷恩家中上演。在闪烁的圣诞树下,哈珀·李收到了克雷恩赠送的一份特别礼物——一个信封,内含一张数额可观的支票。随信还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给你一年时间,你可以写任何你想写的东西。”回过头来看,这实在是美国文学史上极珍贵的一件礼物。


得到这笔资金的支持,哈珀·李放弃了她在航空公司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她开始将之前的短篇小说构思扩展为一部长篇小说。这段孜孜不倦的创作最终孕育出了《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也深刻影响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初版《杀死一只知更鸟》


整部小说只写了两个月就完成了,之后发表在了美国的各大杂志上。《杀死一只知更鸟》大获成功。这源于以下几点:第一,那个时候美国各大媒体经常报道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而且黑人总被欺负;第二,这个故事是有真实原型的。1931年,作者5岁的时候,9个年轻的黑人被指控在亚拉巴马州附近强奸了2个白人女人,经过一系列漫长的大肆宣传和令人痛苦的审讯之后,这9个犯人中有4个被判了长期监禁,后来很多美国的律师和市民都把这个判决看成错误的。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原型。哈珀·李对新闻的把控和对文学的挖掘,真的会给人很大的启发。


1960年,这本书在英国出版,立刻成为畅销书,而美国也一再重印。1961年,这本书被改编成了电影,电影又对这本书的影响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这本书成为美国的高中生必读书目,作者一下子就声名显赫了。


《杀死一只知更鸟》电影剧照(1962),格利高里·派克(中)凭借饰演阿蒂克斯·芬奇律师一角获得奥斯卡奖、金球奖双料最佳男主角


《杀死一只知更鸟》这么成功,为什么哈珀·李之后的创作就没有这么出名了呢?很简单,因为《杀死一只知更鸟》刚出版那几年,每年都能卖到100万册,它的电影版税、翻译版税,包括海外版税,可以给哈珀·李带来每年70万美金的税后收入,她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干,就靠这本书活着就行了。《杀死一只知更鸟》越火,哈珀·李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对她的文学创作打击就越大。我想当作家满怀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就很难再写出好的东西了。


《杀死一只知更鸟》一出版,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带给哈珀·李意想不到的名声。出版仅一年后,哈珀·李最常做的事情,竟是回复读者的信件。名声虽盛,但她却鲜有时间再投入新的写作。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她的生活被各种要求填满,甚至包括她的同学、老师、邻居以及房东等,都希望被她写进她的作品中。哈珀·李的余生几乎是在应对这些无休止的请求中度过。她每天都要和这些自称为她的知己或读者的陌生人打交道,同时还要应付媒体的频繁采访。


在《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一周年时,尽管文学经纪人克雷恩鼓励她着手创作第二本小说,但是哈珀·李发现自己难以再现初次创作的那种孤独与专注。第二部作品的创作变得异常艰难,因为她几乎没有安静的时间,生活中的干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她的写作进程和心态,使得继续创作成为一种挑战。


她给一个朋友的信里面写了一段话,这段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她说:我预感自己会成为另一个赛林格,整个下辈子都花在和别人用餐、聊天、参加鸡尾酒会上面。参加一些图书派对,在那里书籍只是装饰品,酒精才是用来传阅的。


赛林格是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他也是出道即巅峰,写完这本书之后就开始天天忙于各种各样的事,于是巅峰后就再也没有了声音。


2016年哈珀·李谢世了,虽然说她后来没有写出特别好的东西,但是至少她这一生写出了这本《杀死一只知更鸟》。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非常大的启发,就是人要不停地进步,不能老躺在自己生命长河的最高点上睡大觉。


哈珀·李


为什么这本书叫《杀死一只知更鸟》呢?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斯库特和杰姆两兄妹,缠着他们的爸爸阿蒂克斯,想要支气枪作礼物,阿蒂克斯同意了,但是他对孩子们说:


“我宁愿你们在后院射易拉罐,不过我知道你们肯定会去打鸟,你们射多少冠蓝鸦都没事,只要你们打得着。但记住,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犯罪,因为知更鸟什么坏事也没做,它只是哼唱美妙的音乐,供人欣赏,它们又不吃人们在院子里种的花果,也不在谷仓里筑巢做窝,只为人们尽情歌唱。”


这段话被称为文学史上非常经典的描述,结合小说情节,它也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他没有犯错,只是因为他出生是个黑皮肤,只是因为他在这个时代里做了一件看起来违反所谓道德的事,他这一辈子都想藏在屋里,你为什么要射杀他呢?书的开头写的是这么一句话:“我想,律师也曾经是孩子。”作者一开始就告诉你,她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跟你讲这段故事。


这本书和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我都看过,对电影没什么印象,对小说印象太深刻了,我觉得它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我们先讲背景。


背景讲的是一个叫斯库特的小姑娘从6岁到9岁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经历。20世纪30年代初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期,美国深南地区是种族压迫最严重的地方,虽然奴隶制1865年就废除了,但是黑人社会与白人社会是完全隔离的,黑人在公交车上得给白人让座,最可怕的是,白人可以随时对黑人动用私刑。


因为这个故事是以8岁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所以小说文字很直白,特别容易读懂。整个小说有两条主线,第一条是一个有神经问题的神秘邻居拉德利的故事;另外一条是一个叫汤姆·鲁滨逊的黑人被诬告,斯库特的父亲阿蒂克斯为其辩护的故事。我们待会儿会讲这两条主线的关系。


最后小说进行了融合,虽然没融合太好,但是它的升华是非常不错的,它紧扣一个主题,不要杀死一只知更鸟。乐于助人的黑人青年汤姆·鲁滨逊跟数十年不出家门的邻居,都是因为无法控制的因素,一个是因为肤色,一个是因为精神病,都是天生的,凭什么怪别人因自身“缺陷”没有办法为主流社会所包容呢?主流社会总是刺激他们,打击他们,汤姆甚至为此而丧命。这就是社会中的“知更鸟”,没有伤害任何人,却不能避免被压迫的命运。


而以阿蒂克斯群体为代表的一群富有正义感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在为这些“知更鸟”去努力,去帮他们与邪恶、虚伪做斗争,虽然他们最终失败了,但至少他们曾经努力过。


阿蒂克斯是书中的一个正面人物,但是小说没有让他成为英雄人物,他依旧失败了。正是这些失败给人带来反思。


《杀死一只知更鸟》电影剧照(1962)


在哈珀·李的这部经典小说中,斯库特和她的哥哥杰姆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他们居住在一个充满偏见和流言蜚语的小镇上,镇上有一个神秘人物拉德利,被当地人称为“怪人”。传言拉德利曾经犯下各种不法行为,最终被家人锁在家中,鲜少露面。


斯库特和杰姆对这位邻居充满好奇,他们和朋友达尔试图揭开拉德利的神秘面纱。孩子们在探险过程中,意外地在拉德利家附近的一棵橡树的树洞里发现了一些物品:口香糖、小奖杯和怀表,这些普通而亲切的物品与他们所听闻的拉德利的邪恶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一个夜晚,镇上失火了,斯库特和杰姆兄妹俩去观看救火,回到家的时候斯库特发现身上多了一条保暖的毛毯。最惊险的是,一次杰姆半夜说去看拉德利,结果被拉德利的哥哥当成小偷,他拿着枪咚咚咚一顿乱打,吓得杰姆到处乱跑。仓皇之中杰姆的裤子被铁丝网给挂着了,然后他把裤子给脱了,回去找裤子的时候,发现裤子叠得整整齐齐放在那里,被撕烂的地方还被缝好了。然后斯库特和杰姆就觉得拉德利跟人们描述的好像不太一样,这是第一条主线。


小说里还有个醉鬼叫鲍勃·尤厄尔,这个人失业了,家里非常贫困。他的女儿叫马耶拉,是个白人少女,自幼生活在这种贫困无知、缺少温情的家庭环境中,属于最底层的人,又穷又封闭又没受过教育。她见到黑人青年汤姆的时候,觉得这人长得帅,又乐于助人,冲动之下,她跑去亲了一下汤姆,她亲汤姆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当时的社会规则是白人和黑人绝对不能在一起,之后她被这些规则完全击垮了,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想要销毁自己的犯错证据。


她在白人群体的压力下,诬告汤姆强奸了她。那个时候黑人如果强奸白人是要被处死的。鲍勃·尤厄尔无法容忍自己的女儿跟黑人有染,他也诬陷汤姆强奸了他的女儿,他们把汤姆告上了法庭,这个时候法院只派了一个人去为汤姆辩护,就是斯库特的爸爸——律师阿蒂克斯。阿蒂克斯发现黑人汤姆啥都没干,完全是被冤枉的,他冒着自己和家人成为白人居民泄愤对象的风险,主动为汤姆辩护。


在亚拉巴马州这样一个白人至上的社会里,阿蒂克斯选择为一个黑人辩护,并尝试为他脱罪,是极具挑战性和大逆不道的。在梅科姆镇,黑人的命运轻如草芥,随时可能被抛弃或践踏。推动种族平等的居民寥寥无几,阿蒂克斯的这一行动使他和他的家人成了白人居民发泄愤怒的对象。然而,他坚定而足智多谋,坚信自己能够赢得这场官司。


当斯库特问阿蒂克斯为什么要替黑人出头的时候,阿蒂克斯说出了这段话:


“怎么说呢?我现在只能告诉你,等你跟杰姆长大以后,也许你们回首这件往事的时候,会心怀同情和理解,会明白我没让你们失望。这个案子汤姆死了,触及了一个人良心的最深处。斯库特,如果我不努力去帮助那个人,就再也没有脸进教堂拜上帝了。”


“镇子上大多数的人好像都认为他们是对的,你是错的。”


阿蒂克斯淡淡地回应道:


“但是我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守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在法庭上,阿蒂克斯的逻辑非常严密,而且辩护词非常漂亮,他让鲍勃·尤厄尔这个人的阴谋暴露在了公众面前,然后所有人都发现鲍勃·尤厄尔没有任何证据去控告汤姆·鲁滨逊。


《杀死一只知更鸟》电影剧照(1962)


那个时候的法院根本不讲证据,他们觉得白人至上,黑人有罪,最终正义没有战胜邪恶。陪审团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依旧判决汤姆有罪。阿蒂克斯的努力没有改变结局,但争取了三个小时的时间。以前他们都是一上来就给黑人拍板定罪的,这次他们用了三个小时。在小说的最后,绝望的汤姆想从监狱逃跑,被乱枪打死,为整个案件画上了一个非常悲催的句号。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个黑人是没有罪的,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鲍勃是一个非常讨厌的人,是他的女儿先勾搭了黑人。恼羞成怒之下,鲍勃准备残害阿蒂克斯的两个孩子,当他正准备弄死兄妹俩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竟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保护了孩子们,这个人就是第一条线里面的怪人拉德利,他勇敢地救下了两兄妹。


这个时候大家发现拉德利不是传言中坏事做尽的疯子,相反,他竟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他一直看着斯库特和杰姆接近他,他还想一直保护着他们,而劫后余生的斯库特抓起了拉德利的手,发现他的手那么苍白,却出人意料地温暖。


拉德利从来都是闭门不出,隐居在家,这其实是哈珀·李精心设计的一种虚写的笔法,它有很强的象征意味。


20世纪30年代,在压抑的美国南方,对于青少年来说,所谓的误入歧途跟现在的误入歧途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喝酒可能就是误入歧途,所以当法官建议把拉德利送到工读学校去读书的时候,他的父亲把他强制关在家中,父亲去世之后,邻居们普遍认为拉德利可以自由了,可以走出家门了,但拉德利依然选择隐居家中,只会在关键时刻帮助别人。


哈珀·李想说什么呢?她想通过这种象征性的桥段来告诉这个时代南方的穷人和弱者,他们隐藏自己并不是因为他们害怕,也不是因为他们错了,而是因为隐藏自己是他们当时唯一能做的。他们用沉默代表他们曾经来过,而有些人甚至没有来过。这就是美国那个时代穷人唯一的表达方式——沉默,但沉默就代表他们不存在吗?不是。他们只是不愿意失去这唯一的“权利”和“财产”,也希望外人不要去打扰这些穷苦的人。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挺感动的,第一个感动点是阿蒂克斯完全不顾自己的肤色和自己的地位去为黑人辩护,第二个让我更感动的点是结局,经历了这么多大风大浪之后拉德利还是消失了,离开了所谓的主流社会。


所以,我想告诉你:


第一,永远不要用耳朵去评判一个人。别人说一个人是坏人,一定要眼见为实,认真去看看他,有机会去认识一下他。如果没有机会,也不要随意评判,不要“杀死一只知更鸟”。这世界最简单的一句谩骂就是:这人人品有问题。什么是人品呢?你又从哪儿知道的呢?


第二,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看这个世界。道德制高点的确又高又亮,但这不是真实的世界。


第三,一个高贵的人一定是灵魂高贵,而不是肤色、地位的高贵。


第四,真正的善良,不是手里拿着枪,而是就算拿着枪,也不去射杀那些“知更鸟”。



《月亮与六便士》

> 你是想朝九晚五还是想浪迹天涯?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选择月亮还是选择六便士?


所谓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面额最小的钱币,它像月亮一样,圆圆的、亮亮的,但尺寸和重要性又远远比不上月亮。现在我们知道,月亮就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石头,但那个时候人们没有更高的技术手段,会觉得月亮就是天堂。


你身边应该有这样的朋友,放在人堆里找不出来,长得一般,业务一般,能力一般,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


我不能,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在英国证券交易所当经纪人,虽然不是什么杰出人物,但他拥有体面的工作、稳固的社会地位和在外人看来美满的家庭。结婚16年来,他每天都是如此生活。


但就在婚后第17年的一天,他突然离开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别人眼里的好工作和幸福家庭。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对,你跟那群邻居的想法一样:他是不是爱上了谁,跟谁私奔了。但并不是,查尔斯既没有跟别的女人浪漫,也没有跟别的女人“浪”,他离家出走的原因是疯狂迷恋上了绘画。


绘画代表着什么,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绘画是艺术,画作都是艺术品。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2011年上映的法国电影《无法触碰》,里面有句台词:艺术品就是证明我们曾活过的东西。对查尔斯而言也是如此,在他眼里绘画代表着月亮,那是他身边谁也无法到达的远方。


用小说里的话来说,他仿佛“被魔鬼附了体”,他去巴黎就是为了追求这个理想。他太太听说他住在很昂贵的旅馆里,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他寄居在“巴黎一条下流街道上的名誉不好的房子里”。


《月亮与六便士》电影海报


作者当然也不信:第一眼看到这家旅店时,全文叙述者“我”感到万分恼火,怀疑自己受到了愚弄。怎么可能?


那他学过绘画吗?没有,不仅没有,原来也没有这个迹象,除了一年的夜校学习外,他毫无绘画基础,可是,当被人找到时,他说:“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就这样,查尔斯一直坚持画画,但是他的作品太差了,靠什么活下来呢?这个时候一个三流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登场了。这个人心地善良,眼光独到,在别人觉得查尔斯的作品陈腐不堪、花里胡哨的时候,只有他一眼看出了查尔斯在绘画方面的天赋,把他当成上帝一般侍奉,不仅在生活上提供各种服务与帮助,还在他病重时把他接到家里悉心照顾。结果呢,查尔斯非但没有丝毫感激,还在养病过程中勾引了施特略夫的太太。


一怒之下,施特略夫把查尔斯轰走了。


再后来,机缘巧合,“我”遇上一些人,他们在查尔斯人生最后几年和他有过交集,包括船长、医生等,从他们口中,“我”才听说了这位旧相识后半生的故事。


原来,查尔斯一路辗转了几个国家,最后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落了脚,也就是大溪地。他跟一个名叫爱塔的土著姑娘结了婚,过着梭罗写的《瓦尔登湖》里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那里,他远离喧嚣与纷扰,全心投入艺术创作。在塔希提,他好像真正找到了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可很不幸,没过多久,查尔斯就感染了麻风病。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去世前一年查尔斯甚至成了一个瞎子。你想,一个画家,成了一个瞎子。多么讽刺和荒谬!


那他后悔吗?


他不后悔。


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是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只有梦想。


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选择。


一些人在时代变幻下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和这些人一样的人,被控制在无休止的工业机器里。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在查尔斯最落魄的时候,土著姑娘爱塔不离不弃,一直在身边照顾他,陪伴他完成了凝聚天赋与一生心血的巨型壁画。正当大家期待着这幅画的模样时,故事却迎来了让人叹惋的结局:“他叫爱塔保证,放火把房子烧掉,而且要她亲眼看着房子烧光,在每一根木头都烧掉以前不要走开。”


这幅画最后就这样被烧掉了。



毛姆被人称为“讲故事的圣手”。请注意,小说可不一定都是讲故事,但是毛姆的小说为什么好读,因为他写的几乎都是故事,讲故事是人类的功课。


从道德层面看,查尔斯抛家弃子,对唯一的伯乐恩将仇报,实在不能算是个招人喜欢的人物,但如果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他却又是个富有魅力的人物。为什么?因为文学有个功能,就是把那些不被人看到的人和事,放大给人们看。这个人的独立性、原创性实在是太伟大了。或许你翻阅历史上所有的小说,也找不到这么一个人。


《月亮与六便士》自1919年4月出版以来,一直是许多读者的心头所好,广受好评,评论家却都不喜欢,甚至很多人批评它。好多作品都是这样,读者很喜欢,但评论家觉得缺乏深度。


毛姆个性坦率,常常直言不讳,因此总是招引文艺批评界的诋毁,但他仍坚持以英、法等国的社会现象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在20世纪英国短篇小说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另外还有一些书,读者不喜欢,但在评论界广受好评。所以要写一本既叫好又叫卖的书,很难。


尽管一些评论家不买账,但这部小说在美国刚面市时销量就势不可挡,甚至带动了毛姆之前作品的销售。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这本书的影响力甚至持续到一战结束后,当时人们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中走出来,非常需要精神的寄托,毛姆笔下的塔希提岛显得格外惹人遐想,好多人去那边旅游。


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于1899年创作的油画《两位塔希提妇女》很有名。画中所描绘的正是这个岛上的妇女劳动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两名青年女子半裸着身子,站在一片蓊郁的树荫下,一个端着盛满果子的盘子,一个手捧鲜花。而高更跟小说主人公查尔斯一样也娶了当地女子为妻,所以很多人以为查尔斯就是高更,我认为很像,但不一样。


为什么这本书会拥有如此持久的魅力呢?细细想来,原因也许就在于它提出了一个芸芸众生必须面对的永恒命题。日常和理想,世俗和艺术,平庸和天才,这些激烈的冲突在毛姆笔下显得那样尖锐。他之所以把人物写得那样极端,实际上就是逼着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在文学创作中要把主人公推向一个极致,但生活不一样,生活可以由自己进行多项选择。就好像生活里,你不一定非要在朝九晚五和浪迹天涯中做一个选择。你可以都要。


我的理解是,先度过生存期,再去谈梦想。


你追求自由没问题,但自由是有顺序的。我认为这世上的三种自由依次是经济自由、身体自由、灵魂自由。请注意这三种自由的排序,不能乱,一旦乱了,就会有悲哀。


人应该先拥有经济自由,也就是有点钱,接下来你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城市,也就是拥有身体自由,等你拥有了身体自由,最后拥有的,才是灵魂自由,但身边总有朋友把这三种自由弄反了。


比如,花着父母的钱,想要浪迹天涯,你真好意思。这就是想先要身体自由,再要经济自由,那身体自由需要的钱从哪里来,是从你父母那里来。这世界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别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还有些人刚找到工作,就天天想迟到就迟到,想早退就早退,这就是先灵魂自由了。你的灵魂是自由了,按照这个方式在职场生存,恭喜你,你将会一直“自由”下去。


我曾经也想过浪迹天涯,还准备骑自行车浪迹天涯。在2010年的一天,我跟一个好朋友都没仔细想好行程,早上买两辆自行车,下午就出发了,到了晚上出了北京,我俩一合计,太累了,咱们还是回家吧。然后又回来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说回来就回来。


其实所有说走就走的旅行背后,都要进行大的准备。


后来经过了半年的训练,第二年农历二月,我们骑行到了成都。这一路,我们花的所有钱都是我的,除了费体力,没有受什么苦。


图 / 摄图网


现在想想,你说有什么意义,其实就是看月亮。到了成都就好比看到了月亮,但之所以能看到月亮,是因为你的银行里有很多六便士。


六便士要有,月亮也要去看。但最好的人生,其实是把口袋装满便士,然后抬起头,看着月亮。在这个社会争取自由正确的方法,是你先争取经济自由,也就是先找到工作,赚到钱,让自己不用再为了钱出卖自己的时间,接着你可以实现住在哪里都自由,最后才有了灵魂的自由,随便飞到哪里都可以。


在你毕业后,穷得一塌糊涂时,一定要先去赚钱,再去考虑自由的事情。


还有一种人,就是总是低头找六便士,已经赚了很多钱了仍然觉得还不够。


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六便士,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


读到这里,不妨思考一下,你的月亮是什么样的?你有自己的六便士吗?



《我想把这个世界读给你听》是百万畅销书作家李尚龙全“心”力作,与24部西方经典文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