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周琦,终于去美国啦?可以啊你。过得开心吧?别回来了。
反正我们也不想让你留在这里。
你在这里赢过总冠军了,再去那里赢一个。别回来了。
买张单程机票就够了。
难道你去美国打球,就只是因为你身高高吗?
别回来了。好吧,允许你回来帮国家队拿个冠军。
然后马上回去。
早上六点起床,可不是为了看你坐板凳上看比赛。
别觉得你是为了我们。
想做我的偶像,你要再努力一点。
别回来!
想都别想!
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来者不善」。
要不然,我们就出手了。
上面这段文案,这是今天早些时候,耐克在公众号 NikeBasketball 放出的一条广告的台词。
做这条片的目的,不用多说,就是为刚刚登陆 NBA 的周琦打气。
从零开始,几乎是每一位初涉 NBA 的年轻人的第一课,无论你是身背选秀前三甲光环的潜力新星,还是有着「星二代」背景的世家子弟,还是拥有雄厚市场支撑的国际球员,从替补球员打起,几乎是板上钉钉之事。
上周日,周琦才迎来自己在 NBA 的首秀。由于前三节火箭主力早早将比分拉开,比赛提前失去悬念,终场前 7 分 24 秒,周琦被派上场,消磨一下垃圾时间。
为初来乍到,压力有点儿大的小伙子专门做一条打气片,这是耐克的行事风格。关键是,对耐克来说,周琦的市场意义太重要了。因为在中国,耐克这面大旗下的现役且能出成绩的运动员,屈指可数。对于一直用运动员来做 story telling 的耐克来说,不夸张地说,正面临一个史上最严重的「故事荒」。
所以,在耐克眼里,周琦就是一个还没熟透,却有机会榨出「故事」汁水的橙子。
这条打气片,由 W+K 上海操刀。
在片子里,有一句话,反反复复地从中国的篮球少年们嘴里说出:「别回来了。」这句话,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劲霸男装有过一条广告片,片子里即将远行打拼的男主,也热血方刚地怒吼过一句「混不好,我就不回来啦!」
在耐克这条片子里,W+K 创作团队同样是想借球迷之口,传递给周琦一个信息:你要是在 NBA 打不出名堂,就别回来了。
这个创意的初衷,我说的,大概不会有错。他们找到这样一个 local slang 用来表达对周琦有所建树的期望,我也觉得挺好。
但,对文案,我依然有一些龟毛的看法。
「
你别回来
」,虽然每个观众看片子的时候都能明白,这句话是想表达「混不好就别回来」的意思,但我觉得这个表达,是有歧义的。
尤其是开头的这四句台词:
「
诶,周琦,终于去美国啦?可以啊你。过得开心吧?别回来了。
」
「
反正我们也不想让你留在这里。
」
「
你在这里赢过总冠军了,再去那里赢一个。别回来了。
」
「
买张单程机票就够了。
」
我第一次听到这几句台词的时候,感觉是,卧槽,耐克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因为,从这句台词里,我所听到了潜台词是「周琦,中国不适合你,美国才适合你,好好打球,争取留在美国吧,别回来受罪了。」
当然,看完全片,你会知道,耐克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只是我相信,不会只是我一个人听出了这层意思。所以,这条片子,我给出的评判是:创意的初衷好,但创意的呈现没做到最好。
全片中,最让人「
惊艳
」的一句台词,来自一个某小区高某高层单元的熊孩子之口:
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来者不善」。
这句台词,其迎合大众口味的企图心太明显了,小粉红们大概都会因此而狂给耐克打电话。
另外,我也不确信,周琦本人看到这条片子,会感觉压力更大,还是浑身充满能量?希望他真的能在 NBA 打出名堂,站稳脚跟,融入社会,最终靠球技移民成功,不用回来了。
郑重声明:本号所有文章版权均归属本人所有。我可以授权其他媒体进行转载(除数英网),但这一切都不是免费的。我是自食其力的独立文案,每分钱都是靠自己写字赚来的,永远不做慈善,不提供免费的内容,不友情成全别人的事业。若有意转载,请在后台留言,我会告知具体转账详情。本号所有原创内容,非经本人书面授权禁止转载,否则一律视为侵权,不排除采取法律手段维权,请各大无良媒体好自为之。
我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头情商 0 分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