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击的阿秀
与优秀的人一同成长,做牛逼闪闪的职场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X线片提示颈椎病的五大标准 ·  2 天前  
第十一诊室  ·  这样的化妆品早就过期了,很多姑娘还在用! ·  3 天前  
学术经纬  ·  《自然-医学》:18年无癌!CAR-T治疗致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进击的阿秀

曾国藩:人生艰难,牢记这四句话

进击的阿秀  · 公众号  ·  · 2024-05-29 11:01

正文

作者 | 帆书 · 许清欢
来源 | 帆书 原樊登读书(readingclub_btfx)
推荐 | 进击的阿秀(zchxuexi)


哈喽大家好,我是阿秀。


关于曾国藩,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普通人的楷模,中年人的抚慰”。


他家境一般、资质一般,年轻时一身的毛病,创业时处处碰壁,受挫时也寻死觅活。


但正如《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作者张宏杰那一段精辟的总结:


曾国藩之于后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也能成为“超人”。


浮躁之人,也能从容澄净;


偏执之人,也能心胸开阔;


愚钝之人,也能看得透、立得定。


中年再读曾国藩,才明白,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变好的可能。



- 01 -

谁不是

一面犯错,一面精进


年轻时的曾国藩,经常在日记里吐槽自己 “好色”、“无恒”、“欠修养”。

走东家串西家,听戏下棋,高谈阔论,见到漂亮少妇眼发直;一言不合就跟人吵架,骂起人来还特难听。

治学修身的“flag”,常立常倒;那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如果清朝有“知乎”,此时的曾国藩也很想带个话题 ,#人到中年,还有机会变好吗#

答案是能。

进京之后,他在翰林院结识了一帮真正的学者,其修身之严、内心之坚定,犹如在他周围建成了一座“能量场”。

在这种能量的裹挟下,31岁的曾国藩,决定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自律的背后,往往是“他律”在推动。


针对自己爱玩、易怒的缺点,他给自己定下了学习的下限,每日必须读史10页,用工楷写日记一篇;

与人争执要登门道歉,行动要勇、要速;晚上还要将一天的言行,在日记中做出分析检讨。

正如张宏杰老师所说,看曾国藩的日记,深觉他活得太板、太累,但除掉那些过犹不及的部分,他的修身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从最大的缺点入手,先用猛力攻,再用绵力固;

二是身边要有“师友夹持”,充分利用他律的力量;

三是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因为一时的反复而泄气;

四是定时复盘、及时修正。

前段时间,我加入了一个自律群。

加入的第一个月,复盘、打卡、用番茄闹钟记录每天的专注时刻,收获很大。

第二个月,复盘、打卡逐渐不积极、番茄闹钟没有再打开、手机一刷就停不下来。

第三个月,决定如曾国藩一般先下猛力,完不成就要给老公汇一笔“巨款”。

为了这笔收入,老公监督我甚严,复盘的小日记写满了一本,一番操作猛如虎,新的习惯逐渐形成。

没有天生的自律,也没有天生的优秀。
我们允许自己有个糟糕的开始,然后带着缺陷勇猛精进。

持续的自律,终将带来“心想事成”。


- 02 -

谁不是

一面妥协,一面坚持


初入官场的曾国藩,“头铁”得很,不断上书针砭时弊、呼吁改革,把皇帝烦的,差点砍了他的脑袋。

去地方办团练后,他又经常行使“专折奏事”之权,让皇帝把那些不配合工作的同僚革职查办。

这可把同僚们惹急了,就你清廉、就你崇高,那你一个人干去吧!

不被皇帝喜欢,不被同僚认可,太平天国稍一消停,他就被撵回了家。

饱受打击的曾国藩,重新拿起老庄,细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调整自己的待人处世之道。

再出山时,他就像变了一个人,总把“惠乞指针”挂在嘴边,意思是,“欢迎你们指导我工作。”

这是曾国藩开始和稀泥了吗?不是,他只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自己能做到的事,不必强求别人也做到,对自己可以讲原则,对他人则要留情面。

湘军中有一位大将叫鲍超,有一次曾国藩寿辰,他送上了十六箱大礼。

曾国藩说,你的心意我不能不收,但也不能全收,我自己挑一样可以吗?

鲍超一听连忙点头,心想大帅果然是看重我。

然后曾国藩挑了一顶绣花小帽,说这个我喜欢,其他的你就拿回去吧。

不让他人难为情,这是曾国藩后来的行事准则。

他说人人都爱美名,如果我一味地图自己的美名而让他人难堪,谁还会和我共事呢?


我一位朋友,年少时家境不好,经常接受婶婶的资助,可长大后,朋友总是想方设法地避开她婶婶,因为难为情。

有一次她去婶婶家拜年,一屋子的人在打麻将,婶婶指着朋友说,她现在穿的这身衣服是自己穿剩下的,又跟牌友们说起她的家境如何窘迫。

这份难堪,朋友记了一辈子。

婶婶这一辈子帮人不少,记恩的却不多,她总说身边的人都是白眼狼,但这个结果,与她只顾宣传自己的美名,不顾他人的情面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她能像曾国藩一样,把“盖难为情”放在心上,身边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能对内养心,坚定自己的追求;对外和气,不使他人难为情。

才是内圣外王之道。



- 03 -

谁不是

一面驽钝,一面精明


梁启超曾评价,曾国藩是并时诸贤杰中最钝拙的一个。

幼时读书,他用的也是父亲教的“笨办法”:

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去摸下一本书,没有技巧,也没有捷径,一条路走到黑。


习惯成自然,曾国藩的一生,都在用这种笨功夫办事,却不知不觉间,成就了另一番精明。

他自认为智商、手段,都不如身边的聪明人,干脆以诚为本,以拙为用。

首先是做人愿意吃亏,让别人占便宜,左宗棠一生不服曾国藩,经常挖苦为难,但曾国藩任骂任坑,终生没有还一手。

其次是做事不取巧,打仗也不求奇谋、不贪小利。

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不管多累,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再筑两道高墙,接着调动一切资源和敌人耗。

当时有人笑话湘军是一支“工兵部队”。

曾国藩也不气恼,他知道自己笨,所以,先保证自己不会输,才能找机会赢。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聪明人,也得学点“慢功夫”。

美国经济学家格雷·邓肯提出过一个“凋零效应”:

就是快速给学生灌输一些知识,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成绩优势,但这个优势保持不了多久就凋零了。

因为这种突击灌输的知识,包学包会,但是缺乏累加作用,无法支撑后面的进步。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这种“凋零效应”。

“零基础速成”、“20天变现”,学完后好像懂了挺多,但像样的作品又死活拿不出来,最后觉得自己白花了钱。

“速成”与“靠谱”之间,是隔着一段长长的积累与打磨的。

遇到过困难、打通过关卡的慢功夫,才是真功夫,假功夫是走不远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