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海蓝博士
伴你面对人生各种风雨,回归内心宁静和谐。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海蓝博士

父母越无知,越喜欢做这件事,毁掉子女的一生却还不自知

海蓝博士  · 公众号  ·  · 2024-06-29 12:00

正文

作者|今夕何夕

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



最近,刷到一则视频。


虽然只是一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新闻,却引发无数人的共情和讨论。


上海,一家蛋糕店内。


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兴高采烈地夹起3个甜甜圈放到托盘里,并回头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买3个!”


孩子眼里亮着光,手舞足蹈地期待着妈妈结账。


不料,妈妈冷着脸挂掉电话,眉头紧蹙,语气冰冷:“你买这么多干吗?一个人吃得完吗?”


孩子眼神黯淡了一些,却还是小心翼翼地出声辩解:“我一个,妈妈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上班很辛苦。”


不等孩子说完,妈妈直接打断:“我不爱吃,爸爸也不爱吃,就你喜欢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吃吃!知道大人赚钱多难吗?”


孩子眼里的光暗了下去,小嘴巴嘟起,一脸委屈:“好吧,那我放回去。”


在孩子把甜甜圈放回去的间隙,妈妈又接起电话,完全没有注意到:


此刻孩子的沉默,无声却振聋发聩。


原来,她只是想买个面包安抚忙碌而焦虑的妈妈。


然而,妈妈回馈她的,却是指责和误解。


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透过屏幕,很多网友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你想跟父母分享一些自己觉得很开心的事时,TA一边表现得很冷漠,一边说这有什么好开心的?


当你告诉爸妈自己想要实现一些目标的时候,TA就泼冷水:就你?还是算了吧!


……


那感觉就好像是热脸贴了冷板凳,要多扫兴有多扫兴。


明明出发点是好的,但到了父母这里,就变成了“不懂事”“不成熟”。


于是,在漫长的你来我往中,我们不再怀抱期待,拒绝梦想加持,心中的炽热也在父母的指指点点中湮灭消散。



记得一位网友说:


“能拥有不扫兴的父母,已经打败了90%的家庭!”


这句话看似夸张,实际上却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


“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当代年轻人最值得炫耀的奢侈品。”


扫兴的父母,到底“扫”了谁的兴



曾在《读者》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 《扫兴的父亲》


《读者》2024年第4期


女儿买彩票中了600元,于是打视频电话和家人分享。


妈妈比女儿还惊喜,连连感叹孩子运气好。


妈妈的开怀大笑,引来了爸爸。


结果,爸爸阴沉着脸说:


“有什么好高兴的,这是赌博,你看着吧,中了600元,以后不知道要输进去多少。”


纵然隔着屏幕,女儿还是感觉到了空气的凝固。


她十分委屈:


“不过是偶然的幸运,我爸就预设了我是没有自制力的赌鬼,他这番话让我瞬间觉得,这600元不是幸运的奖赏,而是通往罪恶深渊的门票。”


从小生活在父亲的“扫兴”中,习惯被一句话主宰情绪的女儿,在日渐获得的“不配得感”中长大,并开始重蹈覆辙。



起初,女孩并未察觉自己的异样,直到一次和弟弟的对话被丈夫听到。


那次聊天,弟弟十分开心地跟姐姐分享他的大学生活。


弟弟分享社团生活,姐姐说不要耽误学习;


弟弟说自己学了一样乐器,姐姐转而问他花了多少钱;


……


听完,丈夫十分理性地说了句:“你怎么这么扫兴。”


女孩这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继而号啕大哭。


“我难过的原因不是老公这样说我,而是我意识到,曾经伤害我的那根刺已经复刻到自己身上,我开始刺痛别人。”


是啊,父母和孩子是至亲的关系,当孩子觉得很开心,但是父母却不支持,甚至出言反讽,就会把看见和看不见的情感消耗殆尽。


父母过得不快乐,孩子不敢独自幸福。


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一生的精神世界都是贫瘠且荒芜的。


更有甚者,会像上面提到的女孩一样,把自己曾经的痛苦经历再加注到其他人身上。


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无独有偶,前阵子Tik Tok博主@jiaoying summers发布的一则母女对话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



视频中,女儿对着镜头说:“妈妈说我是个小丑女孩,但是妈妈你知道吗?在美国,黑皮肤是很美的。”


妈妈用怀疑和戏谑的表情反问女儿:“那……你是个美女了?”


接着,妈妈说:“我从来不认为你是个美女,你的皮肤很丑,嘴唇是‘猪油嘴’。”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失望性情感隔离”。


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经历过多次失望后,为避免进一步受到伤害,会刻意远离对方。


不管是成人世界,还是孩提时代,都存在这种主动切断情感链接的行为。


尤其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如果父母一遍遍打压,一次次扫兴,将孩子越推越远,那孩子长大之后,会选择主动与父母疏远。



所以,当很多父母不断抱怨“孩子和我不亲”时,不妨回头看看:


那些年,当孩子一次次敞开心扉的时候,你又是如何扫兴地回应的?



逐渐长大的年轻人

重新学习怎么跟人打交道



去年,在万圣节COS那英爆火的网红这英,在一条热搜上待了很久。


#这英被父母扫兴了二十年#



这一话题下,这英娓娓道来的成长经历,令人唏嘘。


这英从小被同学欺负了不敢回家说,因为妈妈只会反问“为什么不欺负别的人?”


17岁中专毕业就开始上班,每个月工资上交家里,只留400块给自己,这英没想过有任何不妥。


漫长的时光中,这英养成了懦弱又敏感的性格,练就了一套讨好爸妈的行为模式。


19岁,她搬离原来的家,并决定“重养”自己一遍。


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服装设计和广告学以不断提升自己;做服装店导购员、互联网公司广告投放、直播电商运营等工作,不断积累经验……


后来,这英从北京搬到上海,身边是不扫兴的男朋友和给予她鼓励的闺密。


去年6月,她发了那英的仿妆帖,获赞过万,走红网络。


她嗅到了“商机”,于是抓住机会,调动所有的幽默细胞,在模仿那英的整活路上做到了第一。


28岁这年,这英不断觉醒,与自己握手言和。


即便面对不友善的评价,这英也能坦然处之:


“面对恶评心态不会那么稳定,会受到一些冲击,毕竟刚把自己养好,底盘没那么稳。”


不少网友听了这英的经历,感慨她治愈自己这一路的不容易,也纷纷诉说着重养自己的经历。


一位网友发帖说,发现自己把自己“当女儿养”之后,过得就不拧巴了。


喜欢的歌手巡演抢到了门票,可是一看价格上千,隐隐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消费;


花钱拍写真,本来满心欢喜地团购下单,结果拍完后觉得自己不该这么享受。


……



但转换一下视角,如果是自己的女儿面对这些——


那一切都不是问题。


是不是美女不重要,身材好不好也没关系,和人处不处得好关系也不是要紧事,不优秀也可以……


“我的女儿只要开开心心做自己想做的,自由过每一天就好,她值得。”


还有网友说,小时候,没能吃到心心念念的奶油冰激凌,于是长大后开始重新建立跟食物的关系。


巧克力、果冻、雪糕,想吃什么牌子、什么口味就去买;一下子拆开好几包零食,不用怕被骂;薯片口撕大了,也不用担心被数落。


周末睡到几点、回家之后怎么摆烂、每天穿什么衣服,都由自己决定。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他们,正在慢慢治愈着自己内心的小孩。


并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重塑自己的人格,重建自己世界的行为模式。



自己淋过雨

所以想给孩子撑把伞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


“未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形式涌现出来。”


过去,很多人被长辈的情绪绑架,一生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卑微、讨好,又懦弱。


现在,这些人逐渐学会了自己把这些坏情绪挖出来,放在阳光下晾晒。


并且,成为父母的他们,开启了职业“不扫兴父母”模式。


还记得高考考场上那个“横幅萌爸”吗?


女儿喜欢玩乙女游戏,他便专门做了一个“查理苏”的人形立牌和横幅,手捧鲜花迎接女儿高考结束。



或许,他并不清楚“查理苏”到底是谁。


但他此刻知道,这么做会让高考结束的女儿开心。


至于女儿考得如何,不重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