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天昊国与城
交流国家、城市与区域竞争战略,社会与经济改革事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连云港市场监管  ·  市政协副主席韦怀余调研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  昨天  
中国交建  ·  公司召开2025年市场、投资工作部署会议 ·  2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科普 | ... ·  3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兵团:各师市重大项目陆续开复工 ·  3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要闻 | 打造更多数据应用场景,有关部门这样发力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天昊国与城

东北振兴五大核心问题——兼评林毅夫药方

罗天昊国与城  · 公众号  ·  · 2017-09-03 19:11

正文

罗天昊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竞争战略研究 著有《大国诸城》

罗天昊公众微信(罗天昊国与城, ID Luotianhao99

东北失速,举国关注。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领衔推出了《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报告为吉林的产业振兴开出的药方是:秉持比较优势理论,扬长补短,既保持吉林省的重工业优势,同时发展大农业、大健康、现代轻纺、现代装备等产业集群。报告一经推出, 引起巨大争议。

部分批评者认为,吉林乃至东北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全国范围并不领先,搞纺织等产业,将“把吉林带到沟里去”。同时,批评者认为,东北的经济失速,关键在于官僚主义严重,不解决文化和制度问题,东北无法振兴。

无论林毅夫团队,还是批评者,都有其逻辑,但是,均有可完备的地方。笔者认为,东北振兴,存在五个关键问题。

一,无论林毅夫团队还是反对者提出的产业战略,都存在一个问题:谁来决定东北搞什么产业;

二,相对优势与绝对优势问题;

三,存量与增量问题;

四,东北作为一个时代的牺牲者,责任到底在哪里,各有几分;

五,制度与文化,到底谁决定谁?制度变革,能否改变东北民风与官风。

回答这五个关键性问题,东北振兴问题,基本逻辑才会清楚。

(1) 东北产业战略由谁决定?

林毅夫团队为吉林乃至东北所开的产业振兴之策,到底是否可行?

市场不会撒谎,有数据有根据。不妨看看消费市场。或可找到东北产业密码。

上月,本人在研究中国城市消费情况时偶然发现,沈阳的社会零售总额与 GDP 之比达到 0.590 ,在中国二十大城市中赫然排名第一。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的消费也非常强势。四大城市的社会零售消费总额,达到 13750 亿,超过北上广任何一个城市,东三省 2016 GDP 52310 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29127 亿。两者比值达到了 0.557 远高于全国平均 0.447 的水平。 在东北经济失速的危急时刻,消费的强劲,起到了巨大的稳定人心的作用。

改善产业结构,增加本土产业,培育与消费市场对应的大众产业,是东北复兴的基本战略。

供给侧改革突破口在哪里?看看消费市场,卖的好但本地却不生产的商品,往死里搞,拼命补课 ,可以对别人买买买,也可尝试自己造造造。

吉林 2016 年纺织零售总额高达 526.3 亿。而产值是 147.36 亿, 供需之间,缺口达 379 亿, 吉林的纺织工业规模再增加两倍,当地需求都可以轻松吞下这个产能。产出不足而需求庞大,有巨大成功可能。

在整个东北,纺织行业都是需求强劲的行业,在辽宁消费市场,纺织行业仅次于汽车,排名第二,在黑龙江,服装纺织的消费甚至更是排名第一。比汽车消费还要多 30 亿。


很多经济学家号称是市场经济信徒,但是,在现实中却往往僭越市场,缺少对市场的尊重。

吉林乃至东北是否适合发展纺织产业?

消费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供需剪刀差两倍于当下市场,如此巨大的商机,何不顺应市场?

市场数据支持东北以纺织产业为主导产业之一。事实上,纺织产业也已经成为吉林八大重点工业之一。去年吉林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高达 16.1%

东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面积百万平方公里,人口 1 亿,是中国一个非常独立的大市场。其市场容量,超过很多国家。 以东北的消费能力,如部分消费品都能够实现自产,则对于东北的产业振兴,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市场需求 决定产业战略。

2 )比较优势不是绝对优势,国家内部存在产业梯度

轻工业在东北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这一判断至关重要。

很多人将比较优势等同于绝对优势,做出了误判。

反对者的理由是,江浙等沿海地区,发展纺织业比东北效率高,所以轮不到东北。

但是,现实是,对于江浙和广东等沿海先发地区来说,它们搞纺织,却并非上选。

无论是全球范围,还是国内,都存在一个产业梯度,就全球而言,产业格局分化为四大方阵,即美国为第一方阵,英法德日等为第二方阵,中国为第三方阵,后发国家为第四方阵。美国虽然处于第一方阵,但是,美国汽车很强势,但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国汽车企业也可以生存。说明 在同一个产业领域,在不同产业梯度,是可以共存的。

中国是世界上产业层次最丰富,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所有产品大类都具备的国家。 中国有的产品,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美国也有 。比如手机,中国有华为,美国有苹果,不仅如此, 中国有的产品,处于产业链更下游的后发国家也有。 中国与东南亚和印度在纺织、玩具行业竞争激烈。

绝对优势只存在于经济学的假设之中。 最有竞争效率的国家或地区,并不能通杀所有竞争对手。时间和空间都将阻滞绝对优势。

在国内,也存在一个产业梯度,当下,沿海开放城市处于产业链高端,中部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腹地,处于第二梯队,其它后发区域为第三梯队。

对于东北来说,不是从绝对优势视角出发,极化为生与死的问题,而 是从比较优势视角出发,进入第二还是第三梯队的问题。

鉴于自身在国内产业梯队中的位置,江浙的纺织产业虽然具备技术优势,但是,其最优产业选择,是布局当下最高端的产业,以及发展服务业。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成本升高,从原来的产业集聚阶段过度到产业扩散阶段,未来需要转移出去。留下的可能只是研发和设计中心。当下,江苏纺织业年平均工资 高出吉林 50% 浙江更高出接近 100% 当下,辽源袜业,延边服装等产业集群,就是从江浙转移过来的。

江苏仍可以有红豆,浙江仍可以有雅戈尔,广东仍可以有富安娜,东北也可逐步培育纺织产业,产业梯度上低一级无妨。高端在江浙,终端在东北,设计在江浙,工厂和市场在东北。以全国的眼光看东北,搞轻工业可丰富国家产业层次。

至于东北的寒冷问题一直存在,对于发展工业并非关键因素。从全球范围看, 同是寒冷区,欧洲的瑞典,近邻的韩国,工业都很发达。

东北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区域,消费市场规模庞大,等同一个发达的中等国家,东北内部市场统一且离中国腹地遥远。

若将东北看做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 在庞大的需求推动下,东北可以实行一种类似“进口替代战略”的模式 ,大力发展轻工产业。

3 )存量与增量问题

东北转型,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当下的 地方产业转型,存在冒进主义倾向,一说转型就搞高新产业,搞服务业,搞跨越式发展, 无锡放松传统工业优势搞新兴产业的教训,值得东北警醒。

对于东北来说, 必须处理好存量与增量问题。 重工业与轻工业,新兴产业、高新产业需要中和。

东北重工业的占比,达到 70% 左右, 如此庞大的存量不可能抛弃。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为现实之选。

东北的重工业虽然被诟病缺乏效率,但是,在 局部产业领域,比如汽车和装备产业,在全国范围却有相当优势。

2016 年,吉林省汽车产业增加值达到 1644.45 亿,长春的汽车制造业更是一枝独秀,产值占长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 57.9% 。一汽是中国汽车的长子。辽宁 2016 年汽车产量达到 113.2 万辆 沈阳汽车产量 103.5 万辆。汽车制造业增加值 470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9.2% ,华晨宝马、上通北盛鼎足而立。黑龙江则拥有哈飞等汽车品牌。

吉林的汽车产业曾占据中国汽车产量第一的宝座多年。 2016 年仍居全国第四,东北三省相加更是全国第一。

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东北同样具备比较优势。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 655.99 亿元,增长 7.9%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10% 实现利润 153 亿。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755 亿元。沈阳机床驰名全国。 在黑龙江,装备制造业更是四大主导产业之首。

从利润方面来讲,东北工业各有阴晴。但是 亏损主要集中在中间品和资源产业 。矿石、煤炭以及钢铁等行业。如吉林采矿亏损达 55.5 亿,其它重化工业,虽盈利下降,总体还是正值。

东北 不可轻视传统产业。而应立足巨大存量,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挥存量优势

重工业城市转型的要害,不在抛弃,而在中和产业结构。 林毅夫团队开出的发展纺织等轻工产业,涉及到的是 增量 问题。

东北是传统工业基地,有技术基础,产业工人素养好。发展工业符合比较优势。 佛山坚守制造业,积数十年之功,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制造业重镇。近几年整体实力强势崛起,人均 GDP 直追上海。证明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一样可以有未来。

在轻工业这个增量之外,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大健康产业,传统产业与智能结合的交叉产业等,也都是一个增量,偶然统计东北三省中西药品零售市场,竟然接近千亿。是搞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基础。东北农副食品加工, 劳动生产率水平胜过江浙和广东。

守正出奇,厚积薄发。 传统产业是正,新兴产业、服务业是奇,存量是正,增量是奇。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于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尤其是,未来的纺织等轻工业,发展动力将主要来自于 民营企业 ,当下的辽源袜业,葫芦岛泳装产业等,主体就是民营企业。 东北可仿效武汉, 武汉以前也是重工业比重过高,近十年承接的沿海产业多数是轻工业,形成了相对均衡的产业结构。 东北三省都需要搞 “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将民营经济当作最大的增量。中和重工业偏重、国企偏重的经济结构。

4 时代的弃子,责任在哪里,各有几分?

时空是世界存在的形式。

东北产业结构失衡与社会文化落后的两大问题。均是 时空交互影响 的产物。

东北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远早于改革开放时期。东北的近现代经济在清末即已发轫,伪满时期重工业体系基本建立,成为“东方的鲁尔”,经济总量几与日本分庭抗礼。至建国初期,中国实行赶超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各地的机械厂,钢铁厂等重工业基本都是复制东北。

近三十年市场化竞争中东北掉队,背后是百年时间的延续。

时间变化也导致了空间格局的变化。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控制了东北、华北和朝鲜,东北成为东北亚的中心,建国后, 南北朝鲜分别独立,图们江出海口被封死,东北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

国家 选择链接欧美的东南沿海而非东北作为改革突破口 ,势所必然。

国家时势与地理环境巨变,非东北本身所能控制。可谓天命。

第二个因素,是特殊时期的国家战略。

建国之后,东北成为共和国长子,肩负着带动国家工业发展的使命。长期的路径依赖使东北难调头。

东北今天还有很多国企,还有一汽、鞍钢等央企。截至 2013 年,央企及其子企业在东北地区有 3183 户,资产总额 4.5 万亿元,职工 174.8 万人,举足轻重。 在央企之侧,民营企业养分不足。

数十年来东北承担了上位权力交付的特殊使命, 为国家承担了时代成本。影响了其在市场体系中资源配置,国家大责难辞

曾经的骄傲,当下的卑微,都源于一体。

第三个因素,是东北在改革时期的滞后

部分学者批评东北改革不力并非空穴来风, “投资不过山海关”源于内在阻力。

改革速度上的落后,使东北在时间上被扭曲,东南沿海十年之力,即可等于东北三十年之功。无论是国企依赖,还是缺乏商业规则,思想守旧等。都是改革滞后所致。

所以,东北问题存在三种责任,一为天命,二为承担国家战略安排的牺牲,三为东北自身责任。东北振兴也需要三种对等的责任。

一,天命之变,充满不确定性,无法担责。东北只能认命。

第二个责任来自国家。市场对市场,权力对权力,权力扭曲的时空,也唯有权力能再度扭曲。

国家对东北的责任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是财政、税收方面的倾斜。提供技术改造支持,实行税收优惠。对财力不足的地区进行转移支付。二是社会保障,失业救济等, 国家未来改革方向之一是振兴民权 ,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国家在安置下岗人员方面曾失责,未来的就业安置,补偿,社保等,需要 中央政府 更多担责,不光东北,全国也应如此。三是,在改革方面多激励东北。 尽早启动央企改革,自贸区也不能少了东北,同时尽早谋求图们江出海口,敦促朝鲜改革。

第三个责任,需要东北自担。

东北改革必须加速,以十年超速改革,换三十年的未来。后发赶超。

当下各地在户籍改革,房地产改革方面进行大规模试点,抢人大战硝烟弥漫,东北不妨从此入手。东北改革成本,其实比发达地区低多了,在沈阳送套房,也不过北京成本的五分之一。武汉都敢实行大学生购房 20% 的优惠,东北何妨再胆大一些?

尤其留守的东北人,需要扛起责任负重前行。深爱,且无法逃避。

三大责任,各有渊源,各自对症。

5 )制度与文化问题

对于东北官方和民间文化的批评,非常普遍,谁是因,谁是果?值得深思。

制度改革与文化衍变,可以相互影响。

中国是一个半市场体系的国家,权力对经济的干预非常强劲,东北现状并非完全市场选择,部分受制于权力意志,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吃拿卡要等官僚腐败行为清除不彻底,阻碍了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如果从国家顶层设计上就减少权力干预,形成刚性制度约束,东北同样也可以减弱对于计划经济的依赖。

没有包容开放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但是包容开放,也并非先天文化决定,而是可以通过制度改革实现。 未来东北要培养包容开放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制度改革,就是放开户籍,并开放思想市场。

在持续上百年的闯关东时期,东北一度是开放与机会的象征。可见 封闭与僵化,并非东北的先天文化基因。

缺乏企业家精神,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局面,也可从制度上改变。东北未来改革两大重点, 一是树立市场导向,鼓励和激励效率,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保护私人产权,尊重合法财富。

一篇“没有编制,你什么也不是”的文章在青年人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东北的编制依恋并非天生,而是来自于对生存没有保障的恐惧,根源是制度的缺失

适度的社会福利至关重要,部分人拿福利过度的西欧国家,来套低福利乃至负福利的中国, 在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竟然还反对福利,这与禁止一个饿昏的人吃肉以控制高血压一样愚蠢。 东北乃至整个中国,需要适度提高福利, 矫正此前劳动所得占 GDP 比重过低的畸形财富结构 。哈佛大学的研究已证实贫穷和忙碌将降低人的智商。适度福利可以给与公民闲暇与学习的机会。 东北可以有穷人,但不可有痴人。

改革前期,中国社会整体走向开放,最近十年,改革停滞乃至部分倒退,潜规则盛行,官僚主义抬头, 不深化改革,整个国家都将“东北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