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考研明天查分# ... ·  昨天  
舰大官人  ·  卯时起床 -20250224051016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95后女孩地铁偷哭50分钟:你不懂成年人的羞耻心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19-12-16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刚毕业生活很拮据,父母愿意让你啃老,你啃吗?
我在看冉高鸣说起自己喷火驯兽的经历时,怎么也笑不出来,因为我知道,那真的太苦了。
冉高鸣说,当时所有观众里,只有他妈妈一个人在哭。
在外打拼的日子谁都不容易,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孤勇的大人。
但父母子女之间,互相的扶持和牵挂,是一辈子也还不清的
——就就

作者 | 槽值小妹
来源 | 槽值(ID:caozhi163)

在搜索引擎里随便一输入「啃老」,大多会出现这样的文章:

《世道变坏,从年轻人啃老开始》、
《当代年轻人,不坑爹不啃老是为孝》、
《如何避免成为“啃老族”废物》……

啃老似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影视剧里,伸手找父母要钱的角色,让人痛恨得牙痒痒。

《都挺好》里苏明成,就是一个让人憎恨的反派角色


没踏入职场之前,谁都不会将这个词和自己联系起来。

不想依靠父母的我们,真正要开始赚钱养活自己,渐渐发现,一切好像都不太容易。

第一笔工资早就想好了要犒劳自己,孝敬父母。

真的拿到手,房租水电一扣完,钱已经所剩无几。

95后的真实现状,工作三年,一无所有


生活紧紧巴巴,也要咬牙坚持,报喜不报忧,不愿意开口向父母求助。


在片场受尽委屈,不敢向父母诉苦 / 《新喜剧之王》

“毕业后过得很拮据,父母愿意让我啃老,该啃吗?”


01
独立,可能没有想象中容易


很多人曾无数次憧憬,自己经济独立之后的生活。


现实的状况是:「有心」自立,「无力」自立。

《纽约时报》的一项数据显示,25-34岁之间的年轻人,在2017 年的收入水平,甚至不及同一年龄段在2000 年的收入水平。


不断缩水的财富,似乎印证了这句话“他们可能是现代历史上第一代,比父母更穷的人”。


扣除通胀影响后美国各年龄段收入变化趋势 /《纽约时报》


Instamonitor曾调查过800名年轻人:近四分之一的人在日常开销上接受父母的帮助,包括手机支付、汽车费、房租、助学贷款等等。


数据来源:Instamonitor


而在国内,同样的状况也上演着。


缓慢向上攀爬的工资水平,远落后于物价飞涨的速度。

吃穿用度上不易,在「住」上也同样不容易。


在《2019高校毕业生就业居行报告》中,大部分毕业生的20%—30%工资要花在房租上, 有四成毕业生的房租不得不依靠父母支持


数据来源:58同城 安居房


在湖北武汉的地铁站,一个今年刚刚毕业的95后女生缩在角落里,呜咽了快50分钟。


身在异乡,工作不顺。


所有 现实的压力,像一块又一块的砖压在头顶。


在地铁站崩溃的时间,是她作为一个成年人最后的任性。



擦干眼泪踏上地铁,明天又要为了生活拼命奔波。


电视剧《蜗居》里的郭海萍,离开家乡,想要在大城市扎根。

当她冷静地计算了自己每天的开销,才发现,一个毫无家底的年轻人,在大城市生活谈何容易:

“从早上一睁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

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


生活不容易,已经是成年人的他们,咬牙独自承担。


连续加班一个月之后,也只敢在下班之后,偷偷在路上情绪崩溃。



没有谁不想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感,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总要清醒地看清现状。


接受帮助,不一定是错误的选择


多少人一边负重前行,一边对父母撒谎说都挺好。


02
你不必总是自己死撑


曾经在朋友圈看到过这样一件小事:

“我自己一个人,在零下5度的北京搬家,没掉过一滴泪;

余额还剩三百块,挤着早高峰的地铁去面试时,也没叫过一声苦。

可我妈给我打电话说,你要撑不下去了,就和爸爸妈妈讲。

爸妈这些年攒了不少钱,无论你想飞多高,身后都有我们在。

那天是中秋节,我蹲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泣不成声。


再苦再累,有我们在,你仍然有退路。

这是多少父母,对于子女含蓄的示爱。

“依靠”,不单单是冰冷的金钱交换,也意味两代人之间的牵挂和扶持。

原本以为,长大,意味着成熟、独立、报喜不报忧。


但真的长大之后才发现,有时候你不必一个人强撑。


仿妆博主Richard曾因为他对迪士尼公主的精致仿妆而火爆Instagram,但他爆料说,在走红之前,自己也一度选择放弃。


一个男生给自己化公主妆、做公主裙。


没有赞助商和品牌商愿意与一个做着“破格”的事情、被全网骂的博主合作,Richard的仿妆事业开始的异常艰辛。

Richard 因为做公主仿妆被取笑 / Richard Schaeffer Transforms Into The Little Mermaid, Disney Style Facebook


吃住都和父母一起,买化妆品、做服装的钱也是父母出。


没有自己的收入,花着父母的钱,做着自己“不切实际”的梦,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实打实的啃老族。


但Richard回忆起事业起步期:不被网络接受的时候,父母的无条件支持支撑自己挺过那段时光。

Richard 从家人身上收获支持与勇气 / Richard Schaeffer Transforms Into The Little Mermaid, Disney Style Facebook


从父母手中接过自己的第一笔赞助费,听到父母对自己事业选择的肯定与鼓励,Richard才有了与世界逆行的勇气与资本。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


期待着自己像电视剧里演的杜拉拉、李慧珍一样,靠一己之力逆袭,收获一份引以为傲的事业。

坚信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杜拉拉升职记


孤身一人在异乡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外打拼的日子谁都不容易,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而家是你飞累之后,可以稍微喘息一下的地方。

父母亲手烧好的饭菜、偶尔邮寄来的家乡特产、默默打到子女存折里的积蓄,都是无声的付出。


与它们相伴的,是父母的思念、支持与爱。


综艺《现在就告白》中,一位刚刚毕业在外就职的女主播的告白对象是自己的父亲。


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

“爸爸放手让你去闯。

但你要记住,如果累了,想要回家。

爸爸会给你烧最好吃的饭菜。”



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孤勇的大人。


但父母子女之间,互相的扶持和牵挂,是一辈子也还不清的。

03
亲情的本质,是相互牵挂

《福布斯女性》开展过调查:

在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的父母中,有43%的父母表示他们是在合理地关心孩子的经济状况,37%的父母表示这是因为不想看到孩子为了生活苦苦挣扎。

儿行千里母担忧。

父母何尝不欣慰于孩子的奋斗和要强。

可为人父母,无法冲淡“我的孩子过得不好”带来的担忧心疼。

“ 父母对待我们的不开心,比我们自己要认真得多,有时候,你过去了,但他们过不去。”


有人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比喻为弓和箭。

父母是弓,我们则是从父母身上出发的生命之箭。

我们虽然经由父母而出发,却不属于他们,而是奔向属于我们的箭靶。

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的目标是把我们培养成独立自主、能自食其力的人。

等到我们成人,他们也不得不选择放手。

在电影《空巢之旅》中,提到儿子的长大,母亲难掩语气中的失落: “我不想被他当成生活中的外人。


有时候,握住他们伸出的手,并不是说明我们还不够独立。

而是在告诉父母:你永远是我可信任、可依靠的人。

金融网站Financial Samurai的创始人Sam,曾遇到过一位母亲,她坦言打算资助孩子买房。

Sam大为震惊:“你这样做不会让他们感到很伤自尊吗?你会让他们充满负罪感的!”

那位母亲情绪激动地反驳了他:“我爱我的孩子,我凭什么不能用我的钱去帮助他!尤其是趁我还活着的时候,用我的钱而不是我的遗产去帮助他!”

接受父母在经济上的支持,未必就意味着你在啃老,也不等同于父母在牺牲自己、委曲求全。

就像陈铭在奇葩说所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不断亏欠,相互怀缅。 如果没有这些,那情也就断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