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80星]r1-ktransformers ... ·  17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165星]wild-card-ai/ag ... ·  17 小时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2 天前  
王开东  ·  少年情怀总是诗 ·  2 天前  
量子位  ·  阶跃Agent生态首曝光:手机汽车IoT机器 ... ·  2 天前  
命里有票  ·  用DeepSeek和豆包分别计算了一个日期问 ... ·  2 天前  
命里有票  ·  用DeepSeek和豆包分别计算了一个日期问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2018.7期】基于“文化保护”的历史文化村镇转型发展新思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牌古镇为例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8-08-13 21:01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引 言

历史文化村镇是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此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 [1]。在经历了长期的物质和文化积淀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结构和人文环境 [2]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关注及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建立 文化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要求,一方面表明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意味着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发展,从原始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到目前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保护,已经从多方面多维度促进其保护发展的工作,但仍面临的社会经济、物质空间、保护制度及文化传承等现实保护与发展困境。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历史村镇的保护常常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保护村镇历史文化及其物质空间载体,要尽可能保护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传统的生产生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村镇居民的要求,居民对城市化生活的要求强烈,造成传统村镇被大量拆毁重建,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同时,怎样才能把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需要突破已有保护发展思路,寻求历史文化村镇转型发展新思路。


1
社会经济方面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出两种较为极端的形式。一种是以旅游开发为主,历史文化村镇内商业气息较为突出,为了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在保护区进行大规模旅游设施的建设,出现改变传统空间格局、破坏传统建筑等现象,对历史文化保护产生一定影响;另一种则是由于区位、资源、经济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产生的保护发展工作停滞、历史资源保护方式单一、历史文化村镇经济发展落后而造成部分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相对滞后的现象。


2
物质空间形态方面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绝非单一的物质保护,但物质空间的保护情况却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其保护发展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村镇受城市的影响,其空间建设也逐渐具有城市的特征,出现了传统设施现代化、传统风貌形式化、传统景观人工化等现象。一些村镇建设参照城市的标准,不惜破坏原有肌理格局和空间秩序,拆毁传统建筑,造成了一些传统村镇建设逐渐被城市建设模式取代的局面,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形态消失,非物质文化载体遭到破坏,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失去了其形之所在。


3
制度完善方面


从1986年以来,我国已经从历史文化村镇建设、管理、规划编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特别是 2008 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表明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制度政策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工作的复杂性,相关政策在保护实践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类型复杂多样的历史文化村镇。不同类型的村镇在格局、风貌、民族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均不同,所要保护的内容、对象,保护的方式,保护的重点也不相同 [3] 。对于相对宏观的政策法规来说,标准难以统一,需要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形成公共政策从宏观到具体保护实践工作的有效对接 [4] 。同时,目前历史文化村镇政策多集中于保护建设方面,对资金筹措、多部门衔接等相关政策相对较少,不利于全面发展。


石牌古镇的基本情况


湖北省钟祥市石牌古镇位于湖北省中部,作为钟祥市四大古镇之首,是钟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文物古迹众多,2014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
古镇文化基础


古镇靠近汉江,借助历史上水运交通的便利条件,在不同时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与商业地位,滨临汉江,水路交通便捷,商贾云集,有 小汉口 之称。古镇历史盛产豆腐,豆腐手艺已传承2000多年,被称为 中国豆腐之乡 豆制品制作技艺 已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牌古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目前街巷形态以东西向的上正街、集街与南北向的北门街形成的 字形街巷为骨架,西以不复存在的望山门为头,东以汉江为尾,南北分别以来凤关和北钥门为边界,整体上较为完整地保存了 凤凰展翅 的格局。若从复原的古镇历史地图上看,石牌 十街三巷十八门 的历史防御性格局清晰可见[5]。同时,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集街、杉楠街、衣街、药王街等历史街巷,也见证了石牌古镇繁荣的商贸时代(图 1 、图 2 )。


图1 镇域历史资源分布图


图2 镇区历史资源分布图


2
古镇产业基础


石牌古镇的豆制品制作技艺传统上可追溯到汉,历经2000年的发展,其传统制作工作精湛,豆腐文化及豆制品经济享誉海内外。全镇现有 2.8 万人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城市及泰国、缅甸、俄罗斯等八个国家和地区做豆制品生意。为鼓励古镇居民外出做豆腐,石牌镇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服务政策,从生活和经营各个方面解决外出人口的后顾之忧。如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发展资金,优先解决子女入学、转学问题;进行豆制品制作工艺培训;为有意向者提供原材料、设备等服务信息,并对外出寻找摊点者提供差旅补助等等,石牌镇政府为豆腐生产商做好坚实后盾。同时,为解决黄豆秆、玉米秆、花生壳等豆腐制品产生的废料,石牌镇已经逐步建立起梅花鹿饲养项目,目前石牌的梅花鹿圈养基地已达 1300 多平方米,以豆腐制作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初步形成。石牌镇彭墩村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文明村,目前已建设有农业生态产业园 830 亩,初步形成集休闲旅游、农业生产、会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


3
古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具有良好文化基础和产业基础的石牌古镇,于2017年被授予钟祥市级特色小镇 石牌豆腐古镇 的称号,但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化和产业特色作用。石牌古镇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新旧动能转换等问题逐步凸显,其主要源于自身优势资源缺乏整合,生态、历史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协调程度不足等,整体发展方向尚待明确,发展理念亟待更新。如何将石牌古镇发展成为生态宜居、资源融合、优势明确的历史文化村镇,笔者认为要以特色小镇的视角整合古镇及周边区域优秀资源,深入挖掘古镇历史文化、产业文化、地域文化的特点,对文化、产业进行多维度统筹,以文化保护为基础,探索石牌古镇特色发展的新路径。


多维分析下历史文化村镇特色发展的路径思考


作为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工作由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批次共计 4153 个村落入选。一直以来,历史文化村镇建设工作基本以保护为主,其发展的工作多以 博物馆 式保护、 文脉延续 式保护等理念开展[6],形式较为单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历史文化村镇作为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其保护工作已经由列入保护对象转向全面复苏的工作阶段,因此其保护发展工作的重心则转向文化活化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阶段。


1
强化构建特色产业生态链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必须要借助其突出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产业化,强化构建特色产业生态链条,将文化与产业结合,以文化支撑产业,用产业反哺文化,形成以文化为特色的产业生态链条。


石牌古镇在地理、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其拥有的历史文化及豆腐产业基础使其拥有了巨大的区域特色经济潜力。石牌镇的特色产业生态链以豆腐产业、文化产业两大核心方向为引领,以豆腐产业循环、文化旅游、高效农业等三大基础为支撑,融合循环经济链、高效农业链、健康养生链和乡村旅游四大产业链条,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生态圈(图3)。


图3 产业生态圈示意图


豆腐产业结合高效农业和循环经济,以豆腐制作加工、豆腐制品深加工、相关配套产业制造为龙头,上游产业以高效农业中的黄豆规模种植、黄豆品种研发、生态农业体验为支撑,下游产业在目前梅花鹿饲养的基础上以规模养殖、生物能源循环为支撑,形成农业链和循环链两条产业链。文化产业则是结合健康养生和乡村旅游,以文化古镇、民俗体验、休闲旅游为龙头,上游以豆腐文化、豆腐制品研发、康养休闲为支撑,下游以农业经济、会议培训、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为支撑,形成文化链与旅游链两条产业链。四条产业链共同构成石牌古镇豆腐产业生态圈,形成功能复合、体系突出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2
以项目带动统筹完善全域旅游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可以借鉴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在强化文化保护的基础上,整合区域资源,借助产业优势,强强联合带动全域整体发展。


目前,石牌古镇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完成了核心保护区的重点建筑保护及人居环境的提升工作。对于结合文化及豆腐产业的古镇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突破传统规划体系注重用地,以预测需求倒推人口及发展空间自上而下的做法。从寻求小镇发展动力为核心突破口,通过豆腐产业现有雄厚的实力基础,引入或打造一到两个龙头企业的项目,依托项目核心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可创新采用众筹或联合的手段带动相关企业加入进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小项目扩张的形式,强化古镇的发展定位[7],从而加强产业空间的布局及古镇特色产业的发展。


石牌古镇已成立豆制品行业协会,需联合镇内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豆制品生产厂商进行资源整合及优化,在豆腐制作、产业研发、企业宣传、特色创新上加强投入,借鉴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联合目前镇域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彭墩村乡村旅游,依托古镇核心区历史文化展示平台,初步完善石牌镇全域旅游的发展框架,启动石牌古镇特色发展的新篇章(图4)。


图4 石牌镇彭墩村葡萄种植产业


3
以文化为基础打造特色空间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原有历史文化空间保护的基础上,要以保护传统格局、历史街巷、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为发展之本,强化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保护。


石牌古镇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发展,需要结合目前历史文化名镇核心区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要素,结合豆腐产业打造特色空间。石牌镇非物质文化众多,较为突出的有石牌的豆腐制作工艺可追溯到汉代,传统特色名吃蟠龙菜、蒸地米菜等极具地方特色(图5)。石牌镇也是传统剧种汉剧发展的摇篮。


图5 石牌古镇豆腐特色美食


石牌古镇每一条历史街巷的名称,都见证了这个千年古镇繁荣辉煌的过往。古镇的集街就是历史上远近闻名的集市,杉楠街则是由洛江水系运来石牌的杉楠木的交易市场,曾经香火旺盛的火神庙就坐落在火神街的南端。


因此,在核心范围内,需将体现其防御格局和商业活动的街巷、城门、场所等节点,以及体现传统文化的古戏楼、会馆、当铺、衙门、祠堂等地段尽可能完整保护,结合产业特点植入相关功能,形成不同主题的功能分区。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基础上,打造传统豆腐美食、传统商业再现、文化创意展示、古镇民俗体验等功能空间,激发古镇活力,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空间(图6)。


图6 石牌古镇核心保护区规划效果图


4
以保护为基础尝试制度创新发展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的转型,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空间环境、产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坚持文化保护不动摇的基础上,尝试制度创新是历史文化村镇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作用。近年来,中央推行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改革等一系列政策,都强调了市场的重要地位 [8]


石牌古镇保护发展的政策制度创新需要借鉴浙江特色小镇经验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 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 ,明确古镇发展的责任主体。加强在产业制度创新、历史文化保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创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