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周大生、周大福、六福珠宝、潮宏基等品牌的黄金价格均达到
892元/克。
与前一日相比,有品牌门店黄金价格上涨了17元/克。
2月19日午间收盘,黄金珠宝指数上涨0.60%。潮宏基(
002345.SZ
)上涨5.74%至6.08元/股;曼卡龙(
3009
45.SZ
),西部黄金(
601069.
SH
)、明牌珠宝(
002547.
SZ
)、莱绅通灵(
603900
)等均实现上涨。
万得数据显示,2月19日,COMEX黄金价格一度上涨0.32%至
2958.3美元/盎司。
避险资产持续流入黄金市场
18日国际金价涨超1.6%
另据央视财经报道,周二,是本周美股的第一个交易日,受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避险资产持续流入黄金市场,周二国际金价显著上涨。纽商所黄金期价周二上涨1.67%,报2949.00美元/盎司。
近日
记者走访了
昆明多家黄金首饰店了解到
黄金饰品店销售人员:“最近黄金的价格一直在持续上涨,现在可以说是最高的,778元/克,回收金价是623元/克。”
记者:“上涨的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黄金饰品店销售人员:“过年前后到现在,都是一直持续上涨,没有跌过,跌的话就是几块钱那种。”
黄金饰品店店长:“最近金价大概就在700多到800多,因为各品牌都有一些品牌溢价,每个都不一样,像最近的话,过年以后金价还是一直都在上涨当中。”
记者:“昆明市场上出现过跌幅或者其它情况吗?”
黄金饰品店店长:“跌幅的话很小,目前基本是在10块20块左右,不会有那种很大的涨幅。”
受国际金价影响,近期黄金饰品店的足金价持续上涨,可谓是一天一个价,各个品牌因为黄金工艺、优惠力度的不同,金价也有略微的区别。然而,这一态势并未冷却结婚新人购买“三金”的热情。
黄金饰品店店长:“到现在为止的话,像‘三金’顾客还是很多,因为今年是‘双春年’嘛,赶着结婚的、订婚的有很多。今年2月份节日也比较多,像春节、元宵、情人节这些,买礼物的会比较多一些,目前我们家做活动,金价比较优惠,688元/克。”
业内人士分析,
短期内黄金或呈震荡态势,盲目追高不可取。
随着金价的上涨,黄金回收的价格也在上涨,
昆明部分店铺的回收价格达到了660元/克。
首饰加工商胡女士:“每年的趋势基本是‘100+’为准,从2023年到年底就涨了100块,零售价就不说了,肯定涨得更多,像大牌他们有品牌溢价的,它的工艺费用更高,更精致的饰品肯定就不止100块的相差了。”
黄金首饰店内正在咨询黄金回收业务的顾客 图源:都市时报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上海、浙江等多地出现打金店生意爆火、彻夜排单、业务翻番的情况。作为业内人士,胡女士表示就目前的情况,
昆明本地相关业务有所增长,但并不像外地那样夸张。
据胡女士介绍,目前昆明市场金饰加工的价格同样是按照克数或件数计算。“做戒指这类饰品就按件数来数,因为克数少,300来块钱(一件),手镯就按克数,20元起价,那你有个20-30克,算下来费用就低很多。”
今年以来,金价一路飙升。一些消费者通过网购黄金,
不过由于黄金涨价,部分商家不发货或少发货。
针对商家面对金价上涨就不发货的情况,商家和平台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案例:
广东张女士在1月31日和2月1日买了电商平台购买2克金条和1克金豆,商家在2月1日发货,但张女士只收到了一克金豆,2克的金条并未发货。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投诉商家在获知金价上涨后不发货的情况。一位福建的网友发帖称,2月5下单购买10克金条,承诺7号发货,其间客服以仓库未上班等理由延迟发货,一直拖延到2月10日客服通知消费者退款。
记者了解到,其间每克金价有几十元的上涨幅度。
类似金价上涨商家不发货的避雷贴在社交网站上屡见不鲜。
对于补偿,一些商家会根据订单情况给与补偿。比如购买10克黄金的消费者,在商家未发货后获得30元补偿。而另一名购买了50克的金链的消费者称,商家不发货,赔偿了500元红包,但其金链如按时发货,已升值6000元。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金条,咨询商家了解到,金条、金豆等黄金产品在48小时内发货,但也会有延迟发货的情况出现。客服对记者表示,如特殊情况无法发货,会单独联系消费者。对于记者担心金价涨价,店铺是否发货,客服信誓旦旦表示会发货。
“金价上涨不属于不可抗力,属于正常的商业风险,商家因金价上涨而拒绝发货显然
构成合同违约,商家应当承担继续履行、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宇昊表示,对于消费者而言,其有权要求商家按原订单价格和约定交付黄金。当然,消费者也可以选择解除合同,并要求商家退还已支付的货款和赔偿购买时与当前金价的差额。
孙宇昊表示,消费者也可以要求电商平台介入处理,提供赔付方案,如涉及迟延发货的,则可以要求平台按规则赔付延迟发货违约金。
孙宇昊建议,消费者可采取平台投诉、行政投诉和民事起诉等方式来解决所涉问题。
一是要求平台介入并敦促商家履约;如平台未妥善处理,可依据平台规则申请赔付,目前主流电商平台的赔付机制都较为成熟和完善。
二是行政投诉。消费者可以向12315、工商部门举报商家违规行为,在监管部门的协调下争取要求商家发货或赔付。
三是司法诉讼。如果消费者在努力尝试后仍未果,可以考虑委托律师对商家提起民事诉讼,不过要妥善留存产品介绍信息、购物记录和沟通记录等证据材料,以便起诉中作为证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