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身先健脑
用科学武装身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如果洗发水没有了,能用沐浴露洗头吗? ·  17 小时前  
科学网  ·  广东多所高校领导班子调整 ·  2 天前  
宇宙解码  ·  拉尼娜确定来了,地球将出现短暂降温! ·  3 天前  
科普中国  ·  9人接连确诊,紧急送医!千万警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身先健脑

健身圈谣言大赏

健身先健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9-07-13 20:53

正文

不管你是刚开始健身的小白,还是已经浸淫健身房多年的老鸟,在健身之路上,一定接触过 各种各样的谣言


什么「蛋白粉和水果不能一起吃」,什么「练不到力竭就是没用」,什么「减脂必须做有氧」……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你也一定认识这么一类人:网上什么「增肌最常见的10个误区」、「减脂做错这8点,越减越肥!」一类的文章看了不少,各种理论张口就来,可是当新谣言蹦出来的时候,又立刻一头栽了进去……


问题出在哪?


只了解谣言的表面,不了解谣言背后的「套路」,会让你在鉴别谣言的路上,事倍功半。


而本文,就是教你这些「套路」。


你不会在本文看到「XX个健身雷区」一类的具体例子。但是,在读完本文之后,你会掌握识别几乎所有健身谣言的本领。


不掌握背后的「套路」,看再多辟谣类文章也没用。图:Google


以下,Ruki姐就带你鉴赏一下几种主要的谣言模式。


01

冒名顶替

「互联网是最大帮凶」


从字面上来,这种「套路」似乎很容易被识别:假冒他人可是个技术活,更别说使用其他人的身份发言了。


这里的「冒名顶替」,指的更多的是那些看上去资质很深,影响力很大,或者非常「科学」的内容来源。最常见的套路比如:


1. 某门户网站或者「专家」说, 空腹吃早饭不好 ,于是你信了:这么大的网站,肯定靠谱;


2. 某「专家」、「教授」、「博士」说, 深蹲治百病 ,于是你也信了:头衔这么牛X,说的肯定没错;


3. 某个网红粘贴了一张科学研究的图表,发在微博里 被转发了几万次 ,于是你又信了:这么多人转发,肯定是真的;


空腹吃早餐」其实是一个笑话,但还是真的有人信了……图:今日头条


识别这种谣言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想象一下, 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XX专家」之口,而是你的邻居或者七大姑八大姨之口,你还会信吗


如果你开始对这种说法产生怀疑,也可以自己动手搜索一下:引用的科学研究,是真的吗?内容可信度高不高?有没有被博主误解研究结果(很多「科学」博主读文献只会读摘要和结论部分,导致结论千差万别)?


如果你没有科学背景也没关系,知道「专家」的名字,上网搜一搜,很容易就能知道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如果某个人没有相关资质,却非要硬装一个出来,那问题就很大了。


被某艺人带火的知网,也是「学术打假」的利器之一。图:中国知网


02

情感煽动

「对与错不重要」


第2种常见谣言套路,则是利用了人非理性的一面。


这种谣言的重点不在于对错,而在于它会煽动起人的基本情绪,比如:


1. 恐惧 :「健身不练腿,迟早会阳痿」;


2. 愤怒 :「日本人竟然这样评价中国运动员!抵制XXX,就是爱国!」;


3. 同情 :「出身贫寒的他,因为对健身的爱,每天坚持训练48个小时的秘密是……(后文通常附上销售链接)」;


图:百度问答


上图就是1个「引发恐惧」类谣言的基本搭配。它们的结构,基本都是这样:


前半句是 做法 :吃蛋白粉、练肌肉、不练腿、吃红肉……


后半句是 后果 :折寿、早衰、阳痿(针对男性读者)、衰老(针对女性读者)……


再结合一下前1点的「冒名顶替」,现在,你应该可以照着套路,随口就造出几句了,比如:


「美国权威专家研究发现,不关注健身先健脑,每天会掉2%的肌肉!


「健身者最怕的事情出现了!皮博士新研究:不关注健身先健脑,竟然容易出现大脑损伤!!」


像这样搭配网上找的「科学研究」类配图质量更佳,记住一定不要在文后附上参考文献,以免露馅。图:Science


03

非黑即白

「搭配标题党效果更佳」


非黑即白,或者极端化思想,照字面理解就很容易。


这种谣言「套路」的迷惑性在于,它所展示的内容,甚至是科学研究,并没有问题,只是在解读的时候, 由于作者的科学素养限制(或者是为了阅读量有意为之),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结论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 练后喝蛋白粉 这件事。一些早期的文献表明,在练后立刻喝蛋白粉,可以暂时加速肌肉蛋白合成的速度。但是,更近期的研究发现,这种加速是很短暂的,并且从长期(比如1天)的角度看,并不会从总量上增加肌肉蛋白的合成。


用更通俗点的话来讲,只要你在一天中的蛋白质摄入足够,具体的摄入时间,对于肌肉合成的影响非常小。


不过,只从片面看待这类研究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以下内容:



这属于比较正常的标题,如果配上现在各种自媒体的风格,还会出现:


「训练完30分钟不做这件事,你就白练了!!!」


「训练有没有效,取决于练完30分钟喝了什么!!!」


……


结合了第2点「情绪煽动」,于是你看到标题,心里一惊,完全不顾文章里讲了什么,赶紧转发一下朋友圈。



识别这种套路的方式是: 用逻辑推理 类比一下


比如,有人告诉你,「练完30分钟不喝蛋白粉,就会错过生长机会」,你可以类推一下:如果练完第31分钟才喝,会怎么样呢?


如果是第32,33,34分钟呢?


是不是超过了30分钟的界限,肌肉生长就pia的一下停下了?


这种逻辑缺陷,就很容易显露出来了。


同理,如果有人告诉你,「力量训练不做5x5就没用」,「不做到力竭肌肉就不会长」,你可以反问一下:如果只做了5x4怎么办?不小心做了5x6怎么办?如果我力竭的时候被别人辅助了一下竟然起来了怎么办?这样肌肉就完全不会长了吗?从逻辑上讲,这些推断显然也是非常荒谬的。


04

阴谋论

「真相只有我知道」


阴谋论不仅在政坛应用广泛,在谣言的传播上,也非常常见。


从最基础版本的「蛋白粉厂商死也不告诉你的4个秘密」,到「施瓦辛格因为发明了这种训练方法,竟被健美圈集体封杀」、「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壮?政府机密文件揭秘一切」……一类路边小报风格及其浓厚的文章,还有一些更加令人难以分辨的,比如一些读者耳熟能详( 暴露年龄 )的「肯德基畸形鸡」新闻:


图:澎湃新闻


这类谣言的典型套路是,「我有个朋友的七姑八大姨的邻居的上司的教练,是个很厉害的人物,知道很多内幕,他偷偷说过」……


并且,这种造谣手段的「厉害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能会中招,而且不像其他谣言,相信阴谋论的人,没有什么特定的性格特质[1]。如果你有充足的的科学素养和基本常识,可能不会被「畸形鸡」一类的谣言吓到,但是很可能去相信政治类或者历史类的阴谋论;反之亦然。


荟萃分析[1]中,将一些性格特质和对阴谋论的相信程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图:Frontiers in Psychology


对于这类谣言,最好的做法应该是 不要轻信非「第一手」,或者没有什么证据来源的资料了 。如果没法确认消息的来源可靠性(比如,发在某浪微博、某度贴吧的小道消息,可靠度肯定不如官方网站),不要进一步转发扩散,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05

人身攻击

「你算什么东西?」


这一招,经常上网的读者们一定都不陌生……


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在互联网上两方进行「撕逼」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这个手段。它的厉害之处在于, 会将话题从重点上转移开


随便用「撕逼」为关键词搜了一张图……在这类节目播出过后,相信大部分观众的关注点都被转移到了撕逼的具体过程,而不是背后的事实到底如何了。图:Google


在健身圈里,这也有一定的套路。比如,当一篇科普文章发布之后,如果你是一个熟练的喷子,可以使用以下流程 快速质疑


  • 作者是博士?肯定没练过;

  • 作者在健美、力量举比赛中拿过奖?肯定没读过书;

  • 作者既有博士学位又在比赛中拿过奖?肯定比赛放水了;

  • 作者既有博士学位又在比赛中拿过奖,而且比赛还很正规?肯定是中了基因彩票或者用药了;

  • 作者既有博士学位又在比赛中拿过奖,而且比赛还能正规,而且还很懂训练(比如发表过很多高质量文献,或者训练过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把重点放到个人生活上作为「黑历史」,比如之前谈过很多恋爱的话就是人渣,没谈过恋爱的话就是那方面有问题……


总之,不管攻击的有没有道理,在这一套流程下来之后,大部分观众的重点已经被放在博主的私生活上,而不是文章本身对不对了……


「深蹲过脚尖会伤膝盖」 这个年代很久的老谣言举个例子(如果你还不知道的话,简单来说,深蹲时候膝盖要不要过脚尖,和深蹲模式、身体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可以在不过脚尖的情况下完成深蹲,而有些人则不可以,只要保持动作模式标准,过不过脚尖不是让你受伤的决定因素)。如果你是一个靠传播谣言为生的营销号的话,可以用以下话术反驳那些试图辟谣的博主:


  • 我有1百万粉,你才1000粉,所以我的文章肯定比你靠谱!

  • 博主下半身一点训练痕迹都没有/博主能深蹲3倍体重吗?能有人信就见鬼了!

  • 我听说这个博主喜欢约炮艹粉!人品这么差的人,写出来的东西能靠谱吗!

……


以此类推,进行全方位打击,直到读者已经完全忘记了我们在讨论「深蹲」这个话题的时候,你就赢了。


还有一些博主,只是借着讨论「深蹲」的名义放图吸粉。对于这类博主,就别讨论内容了,走肾不走心才是正解。图:YouTube


总之,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把焦点放在问题本身会比较好,除非你是一位重度八卦爱好者。


看完以上的简单介绍,相信你应该对于基础造谣模式有了基本的了解了。



最后,为了谢谢你读完全文, 这里还有一个小彩蛋


在2019年6月刚发表的1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即对于谣言的传播模式没有什么概念的普通人)「提前暴露」在谣言的生产模式下,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对于谣言的辨别能力[2]。


在这个研究中,科学家们开发了一个叫「Bad News」的小游戏,让志愿者们通过学习如何造谣,在游戏中自己编造谣言并且传播,谣言传播地越广,信的人越多,游戏中的得分就越高( getbadnews.com ,目前还没有中文版)。


图:getbadnews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