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同整治遭遇“罗生门”说起,
刘巍介绍,其感受源自于去年在方家修胡同的事儿,清华同衡接手方家的整治提升工作恰逢方家的“封墙堵洞”在网上一夜爆红。无数小店封堵前后的对比照片使网络评论一片哗然;当地居民则认为“封墙堵洞” 封得好,再也没有“低素质”的外国人喝醉了当街小便,环境也干净了;社区干部则说,我们再也不用每晚处理居民和酒吧喝醉的人吵架的事了;46号院的设计师表示,胡同封堵后缺乏了之前的风情和文艺。从项目开始的第一天起,随着访谈的不断深入,我们仿佛遭遇了一场“罗生门”。
胡同中的所有人都在消费这个空间以及附加在它上面的各种“中国味道”和“异域风情”,但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进行治理工作就是要明确这个资源到底要更大程度地满足谁的需求。
它是谁的胡同,它是原住民唯一的家,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的家更舒服。
我们和街道、施工、物业,还有很多人一起努力,把胡同乱七八糟的电线捯饬利索了;疏通断了好几年的下水管;收拾出独立的健身空间,归置出小学门口的休憩空间,拾捯出居民晒太阳的小广场;张罗了一个养老驿站,升级了一个便民菜站... …
我们做了很多,但是这样是否就够了?是否就是高质量生活和高品质空间?其实不是,仍然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刘巍表示,
从环境整治到胡同治理,这是我们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
在全程跟进施工过程中,听取政府、街道、居民的声音,同时也站在各方立场看问题,能尽力解决的问题,一定及时响应,同时还要坚守职业规划师的底线,这是不容易的。
相比规划的技术难度,规划人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更为重要,胡同中老的东西怎样体现它的历史价值、新的东西怎样能够和它无缝融合,需要动脑筋思考。治理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转型的动态演变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问题的解决可以列出诸多方案,但结合实际具体落地时往往不会那么顺利,但坚持这么做,我们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实,改善人居环境,更需要的是根本问题的改善。
如何通过设计手法的引入,改变相关利益人的观念问题,不仅仅是改善物质环境,更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人居环境,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触发社会问题的一点点改善。通过设计与实践改善方家胡同物质生活环境,影响利益相关人,包括居住者与基层城市管理者,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建立包容、多元的有机体系,努力影响施政者决策管理方式,提高相关利益人的公众参与性,重燃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修胡同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我们正在把修胡同的故事点滴写出来,让设计更有烟火气和人情味,让更多的人能看懂。
在高质量品质空间提升的过程中,我们愿与大家共同努力、共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