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设性意见
更好的社会,更好的生活,需要建设性意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用300天从零制作游戏,最后上架Steam ·  2 天前  
哔哩哔哩  ·  看呆了,全国各地的震撼非遗年俗 ·  2 天前  
三峡小微  ·  新春走基层丨安徽六安:智慧赋能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建设性意见

得罪人的大实话:去医院看病,怎么和医生沟通才能保命又省钱?

建设性意见  · 公众号  ·  · 2024-06-04 22:50

正文

新闻里看到一个悲剧性的医疗事故,特别典型:

一位大一的女生,怀孕七个月,全身水肿,在家人陪伴下去医院就医,但她本人向医生隐瞒了可能怀孕的情况,而当地医院又遗漏了排查妊娠,于是按肾病综合征就诊,最终患者因重度子痫身亡,胎儿也没保住。

这则新闻里是最极端的情况,患者自诉和医生诊断同时出现严重问题,生活中更常见的情况是大家看病时和医生沟通不顺畅、不充分、有误导,进而耽误了时间,多花了冤枉钱,身体也会多受罪。

所以,今天从患者角度给大家分享一些看医生的经验,希望能为大家获得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一丢丢帮助。


看病经验第一条:生病了 先别急着去医院

这第一条可能比较反直觉,请容我细说。对于我们绝大部分没有高干绿色通道的普通人来说,考虑到中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的现状,你随机到医院去挂号能获得靠谱医疗服务和良好就医体验的概率其实是很小的,三甲医院也不例外。更别说广大生活在一线省会城市之外的群众了,本身当地医疗资源就不太行……

所以,如果不是急病、重病,只是常规的不舒服,我都建议大家优先选择在循证医学平台线上问诊,比如丁香医生、怡禾医疗、卓正医疗等。

这些平台等于是帮你初步筛选了一批各科室比较可靠的医生,对问诊结果也有相应质控,整体来说比你去医院随机挂号要可靠得多,方便得多。以我的经验,至少70%的常见不舒服都能够通过网络问诊解决。

即便是那些最终仍然需要去医院检查治疗的情况,先网络问诊也不会耽误事,反而能很好地指明就诊方向,避免踩坑。我通常都选择本地大医院入驻了上述平台的医生网络问诊,需要去医院的就直接挂这位医生的号。


看病经验第二条:永远不要隐瞒欺骗医生

这条最简单好懂,但最容易被忽略。医生是个活生生的人,面对一个陌生人讲话,是人都难免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顾虑和自以为是,会担心这个讲出来好丢脸,会考虑那个说出来没必要,会有侥幸心理觉得肯定不是这种情况算了不说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家属陪同不方便讲,就像前面新闻里那位害怕家人责骂的大一女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看病还是家人看病,但凡患者本人有独立沟通的能力,都应该让患者自己独自面对医生,家属在诊室外等候就好。千万不要觉得你们是亲子、情侣、夫妻就没什么需要避讳的,不管有没有你都别掺和问诊环节,给患者一个隐私的空间,也是一个健康安全的空间。

对于患者本人,尽量提前把不舒服的症状写在手机备忘录里以免紧张遗忘,你有任何怀疑或担忧都写上去、讲出来,医生不会嫌你烦,就怕你隐瞒。

最最关键!医生询问既往病史和过敏史的时候,千万要如实详尽告知,千万别作死撒谎……

如果你去过流行病风险地区、吃过什么奇怪的东西,是男同群体、有过高危性行为、是吸毒者,是艾滋病毒携带者,都要如实告知医生。医生既不会嘲笑你,也不会举报你,他只想给你治好病而已。

别撒谎,小命要紧!


看病经验第三条:不要逼着医生开处方

要记住一点,医生给你开的检查、药品、治疗,永远只会比实际需要的多,不会比实际需要的少。只要你陈述病情时足够充分准确,就不用担心医生少做了检查少开了药,不会的!只会多不会少。

有些患者自恃久病成医,或者自恃有钱惜命,会指定要求医生开某个检查某种药,比如想尽快退烧非要医生开静脉输液单。

还能写作业,就不适合静脉输液

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特别离谱有医疗事故风险,医生通常都会答应患者请求,但这些检查或药品大概率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是过度医疗,不仅浪费钱,还有健康风险。

当然,并不是说患者就一点自己的看法都不能提,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需求,可以用疑问句的方式提给医生。比如,医生,我这个情况适合吃某某药吗?我这个情况有必要做某某检查吗?医生,如果不考虑费用,有更好的治疗方案吗?

用疑问的方式表达你的需求,医生觉得不合适或者没必要的,可以很轻松地否决,千万不要用祈使句给医生提需求,医生会很为难,他们也怕投诉……


看病经验第四条:巧妙拒绝中成药

通常,如果医生给你开的处方里既有现代化学药也有中成药、汤药,那么你要心里有数,“西药”是负责帮你治病的,“中成药”是负责让你多掏钱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