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二大叔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育学园  ·  尿里有泡沫,是因为肾不好吗? ·  13 小时前  
半岛晨报  ·  涨了!涨了!大涨了!网友:现在要买点吗? ·  18 小时前  
科学家庭育儿  ·  要想孩子眼睛好,这几件事情要少做!!! ·  23 小时前  
丁香妈妈  ·  1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二大叔

冲上热搜的“第一次在婴儿眼里看到绝望”,击碎了多少人的心

不二大叔  · 公众号  · 育儿 社会  · 2024-07-18 21:2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婴儿朴国航的故事,她生活在贫困家庭,缺乏关爱和回应。作者通过描述她的生活状况,引起社会对类似家庭生存之道的讨论和对孩子成长需求的关注。同时强调父母和家庭的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呼吁及时回应孩子,给予关爱和陪伴。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朴国航的故事概述

朴国航是一个只有六个月大的女婴,生活在贫困家庭,缺乏关爱和回应。她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法给予足够的照顾和陪伴,导致她生活在绝望和麻木的状态中。

关键观点2: 贫困家庭生存之道

类似朴国航家庭的生存之道并非基于爱的考虑,而是基于生存和劳动力的需要。他们面临着人口作为劳动力的需求,缺乏高质量养育孩子的条件和能力。

关键观点3: 孩子成长需要回应和关爱

父母和家庭的爱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缺乏回应和关爱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及时回应孩子、给予关爱和陪伴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关键观点4: 社会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性

社会应该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成长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包括提供廉价且健康的食品、优质的义务教育、覆盖更多人群的公共事业、切实落实的福利政策等。

关键观点5: 呼吁关注和行动

作者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类似朴国航的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同时呼吁父母无论多忙也要给予孩子回应和陪伴,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存在。


正文

点击上方即可收 听主播 沐风 音频

作者 | 王耳朵先生

来源 |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结尾曲:等你爱我 - 陈奕迅


如果你不认识朴国航。


那不妨留出三分钟的时间,听我讲讲。



朴国航的故事,源于热搜上的一条不起眼的词条:


#第一次在婴儿眼里看到绝望#


在博主 @小惠新农纪 的镜头下,人们开始了解她。


朴国航是个婴儿,刚满6个月。 (目前没有新闻报道,性别未知,网传是女婴,暂用她代替。)


住在四川达州,一个山沟沟里的穷村子。


第一次看见她时,她穿着一件脏旧的单衣,光着屁股,躺在潮湿的绊桶里。


(绊桶:一种农耕时农民摔打水稻,让谷子掉下来的农具。)



她的父亲,70岁,靠外出打零工挣钱。


她的母亲,39岁,患有严重癫痫,精神方面似乎也有些问题。


严重的时候,一天发病三四次。


现在吃了药好转了点,十天半个月发作一次。



她的家,昏暗,潮湿,家徒四壁。


墙上布满霉斑,整间屋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门口放着好几堆别人送的衣服被子,没人收拾,像几堆垃圾。



她就这样静静地躺在绊桶里。


不哭不闹,眼神空洞,麻木,绝望。


周围人声嘈杂,她没有任何反应。


目光呆滞,透着悲凉。



博主心疼得紧,连忙把她抱入怀里。


这才发现,她的衣服是湿的,小腿冰冷。


因为新生儿小便多,父母干脆就不给她穿裤子。


任她尿湿身下的木板,泡在尿里。


博主赶紧给她换上买来的新衣服,再一问才知道,从出生到现在,哪怕是月子里,她一直洗的是冷水澡。


算一下,她是去年冬天出生的。


十二月的雪天,依旧洗冷水澡。


因为她父亲觉得:


“小孩冷点好,热很了,容易生病。”



她才六个月,本应喝奶,佐以泥糊状的辅食。


可她已经断了奶,吃的是米饭。


小手伸出来,指甲缝里,全是黑泥。



她的尿不湿,用完后洗了搭在树枝上,晒干接着用。



博主问朴老汉,娃平常哭不哭?


她父亲笑着说:“不哭。”


婴儿,哪有不哭的?


可朴国航的眼神像一潭死水,这不该是个6个月大孩子该有的状态。


有网友说,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婴儿人神分离”。


“孩子小时候没有得到过抚摸,拥抱,哄,爱,从而坠入一种无人回应的感情里。


因为婴儿是全能自恋的,得不到外界回应=外界没有别人,世界里只有自己了。


且这种伤害不可逆,孩子长大百分百有心理障碍。”


我不知道这个名词是否科学,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朴国航的状态,已然违反人性。



被陌生人抱在怀里,她没有挣扎。


只是眼神有了丝丝变化。


小手攥成了拳头,用力抓紧博主的衣服。


可能她一直期待着被抱在怀里,即便拥抱她的人并非自己的父母亲。



可有什么用呢?


她被抱过,知道怀抱是温暖的,可之后的生活,还是洗不完的冷水澡,用不完的晒干的尿不湿,穿不完的湿衣服,躺不完的绊桶。


尝过了甜,未来只会觉得更苦。


或许对她来说,人生最温暖的时刻,是在妈妈肚子的羊水里。


可残忍的是,这羊水划出了人生分水岭。


自她出生开始,世界的风雨便一直向她倾斜。


她上面还有三个兄弟姐妹,最大的7岁。


可她父亲说,还会生。


“只要怀了就生,小孩子越多越好,越多孩子越轻松。


孩子少了,(妻子)衣食都无法自理,(我)要管家,要出去打工,就不好管了。”



博主问,把这么小的娃放在家里,你们是怎么打算的。


朴老汉说,把朴国航养到10岁,就可以让她自己洗衣做饭,别的就不管了。


等他过世,朴国航就留在家里,专门照顾癫痫母亲。


这是她出生的原因。




这就是朴国航的故事。


一个六个月便已绝望、麻木的婴儿。


刚出生时,她肯定不是这样。


饿了不能及时喝上奶,拉了尿了黏在身上湿答答的时候,二月闹肠绞痛,无法自主入睡时,任何不舒服的时候,她一定和正常婴儿一样,哭过,闹过。


是什么改变了她?


父亲常年在外地,母亲癫痫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的哥哥姐姐都还只是个孩子,谁能回应她?


哭吧,慢慢哭够了就不会哭了。


是这个家,让她封闭了自己。


有网友截图说,有人出生在罗马,有人出生在绊桶。


质问朴老汉:“6个月宝宝,地狱式开局,这个孩子是非生不可吗?”



按我的生育观,没做好准备,万不会盲目把一个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


自己都过不好,何必多一个人受苦。


可换位思考,我很心疼,很生气。


但没法高高在上地斥责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


一般有“生育子女,就要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条件,不要让ta从小过得匮乏、自卑”想法的人,都看过世界,读过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


可朴家,是穷到极限了。


他们不可能有这种认知,穷到这份上,对他们而言,人口就是劳动力。


不考虑学校,辅导班,衣服鞋子,眼界学识,心理健康……生孩子,就只剩下添一双筷子的事。


这么算下来,生孩子很划算。


长到桌子那么高,就可以帮家里扫地做饭,十一二岁赶下地干活,十四五岁看造化。


学习还行的送去读便宜的高中,毕业考个大专在县城找个工作就算光宗耀祖了。


学习不好的直接出去打工,就可以往家寄钱。


儿子留在家里壮门面,女儿送出去换彩礼。


一辈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眼望到头,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不是从爱的角度出发去解释的现象,这是类似这种家庭的生存之道。


不生孩子,就是少个劳动力,就是少个人挣钱,就是少个人养老。


骂一句“穷人不配生孩子”既不道德,也没用。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社会的帮助:


让廉价的食物更健康,让义务教育更优质,让免费的公共事业覆盖更多人群,让福利政策能切实落实且监督执行到位。


朴国航的事情报道出来后,有网友给达州当地相关部门打去电话,得到的回复是:


他们家前三个孩子,一个被爱心人士收养,一个被亲戚收养,俩孩子办了合法的手续,户口已经迁走,另一个由亲戚代养着。


朴国航太小,留在父母身边。


家里所有人都上了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主要问题出在思想上,相关部门会去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们停止生育,也会定期去关心走访孩子们的情况。


也有很多爱心人士去资助这个家庭。


这对小小的朴国航来说,是个好的开始。


或许她可以不再躺在绊桶里,能洗上热水澡,有脏了就扔的尿不湿,能穿上温暖柔软的衣服。


不求她能高质量成长,健康平安已是幸事。


希望她的眼睛,能慢慢长出生命力。




只是再看这个眼神,仍旧叫人心疼。


让我想起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里讲过的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喊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那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说:“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朴国航是极端的个例,不会有多少父母会如此对待子女,但我还是想要讲讲“回应”这件事。


父母和家庭的爱,绝不止于喂饱这件事。


只有事事得到父母的回应,感受到父母的存在,ta的心智才能健康发展。


有的父母可能会因为顾着工作,不得不把小孩交给老人照顾。


觉得孩子小,没记忆,不懂事,没关系,等孩子长大以后再补偿。


但不是,婴儿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太少,是一种伤害,朴国航就是例子。



分离的时间长了,伤害就无法弥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