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镜相
「镜相」 一个积极探索我们内心世界的新媒体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RandomThink若有所思  ·  无论今年如何,你做的够多了 ·  昨天  
视觉志  ·  七言|拉黑,删除 ·  2 天前  
东七门  ·  热乎的七门年度报告出锅啦! ·  2 天前  
每日意图  ·  佩索阿:我是我自己的风景 ·  3 天前  
每日意图  ·  佩索阿:我是我自己的风景 ·  3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智驭新质潮·数创未来芯|ESIS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镜相

为了拖延手头的工作,你一定要点开这篇文章

镜相  · 公众号  ·  · 2017-08-29 22:05

正文


来都说:「拖延者患者」一定都曾有过这样的痛苦:因为无法完成自己的承诺而感到很内疚。因为内疚,多拖延者会尽量减少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以便留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紧急的任务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时间越充裕,越容易把这仅有的几件紧急任务拖延到最后一刻。

空出来的时间在干嘛?这个问题估计可以引出每一位拖延者的心酸泪史了。



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哲学家佩里曾提出过一种奇特的应对拖延的方法「结构化拖延法」,利用拖延来应对拖延。对于他来说,拖延,其实是一件好事儿。


很早之前,编辑部小七知道了佩里的结构化拖延法,她很感兴趣,决心做一个实践者。目前,她似乎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小七说,自己以前拖延的时候会焦虑,然后把时间花在刷微博,叠衣服之类乱七八糟的事情上面,甚至会「为了拖延缓解焦虑去跑步……实际上也不爱健身。」

 

现在呢,小七还是会拖着那件重要的事情。但在这之前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了。

 

还会焦虑吗?我问小七。

 

「不会啦。对我来说,焦虑就是『我知道该干什么但就是死活不想去干』那种感觉,但结构化拖延的时候我会想,想做的事已经做了,所以该去做那件不想做的事了。这有点像跟自己讨价还价的过程吧。」




拖拉一点也无妨

-约翰·佩里


早在好几个月前,我就想写这篇文章了。为何我终于动了笔?是因为我终于有空了吗?非也。我有学生作业要批改,有教科书订购单要填,有一份国家科学基金的申请要审阅,还有一堆论文初稿要读。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正是为了不去干那些事!这就是我称之为「结构化拖延法」的精髓之所在。

 

每位拖延人士,都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结构化拖延法则正是一门关于如何利用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在这个概念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


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


爱拖延的家伙们极少什么都不做,他们的确会做些略微有用的事,比如做做园艺啦,削削铅笔啦,画个重新整理文档的简图以便自己有空时去收拾啦什么的。为何拖延者们愿意做这些呢?


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而如果他们的待办事项里只剩了「削铅笔」这一件,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促使他们拿起削笔刀了。

 

结构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这种心态,为某人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也可以。你甚至可以称之为自己的「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


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人士就变成了有用的人!

 

我在斯坦福学生公寓里担任「公寓指导老师」的时候。每到傍晚,尽管有学生作业要批改,有教案要准备,还有委员会的事要处理,我还是会走出我们紧邻公寓楼的小屋,跑到学生活动室里去跟住那儿的同学打乒乓球,或是去他们的房间里侃大山。


我因此赢得了美誉——大家都觉得我是位很棒的公寓指导老师,像我这种愿意花时间跟本科生们打成一片,并去了解他们的教授级人物,还真是举校罕有。我这么安排还不赖吧——打打乒乓球就不用去做那些更要紧的事了,还能赢得一个美名。

 

拖延者们往往采取完全错误的做法。他们尽量少作出许诺,以为如果自己手头上只有几件事要做,他们就能改掉拖延的毛病,顺顺当当地把事做完。可这完全违背了拖延者的基本天性,也破坏了他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根据我之前下的定义,清单上那寥寥几桩任务将被归为最重要的级别;那么避免去做这些事的唯一选择,就只剩什么也不做了。这可是一条沦为无所事事的「沙发土豆」的不归路啊。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清单最开头的那几件重要任务怎么办?永远也不做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问题。

 

诀窍就在于,要为优先级最高的位置选对任务。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但实际上并没有);

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幸运的是,这种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学里的绝大多数工作都能归入此类,而且我敢肯定,大多数其他大型机构里的情形也是一样。

 

就比如在我目前的任务清单里暂列第一的这件事吧,是要为一本讲语言哲学的著作写一篇点评文章。这东西本该在 11 个月前就写好的。为了不去写它,我已经完成了不计其数的重要事务。几个月前,出于愧疚,我给编辑写了封信,对人家说我实在太抱歉啦,这么晚还没交稿,同时也表达了我准备动笔的良好愿望。当然了,写这封信本身也成了我先不去琢磨那篇文章的一个理由。


可结果呢,我也并没有比其他作者晚交多少。再说这篇文章到底能有多重要?也并没到登峰造极、无可匹敌的地步嘛,所以比它更加重要的事总归还会冒出来。到了那时候,我就会开始动笔的。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实践结构化拖延法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这样才能保持高效状态。


一点没错。你要为那些夸大重要性、虚设截止日期的任务投入自己的精力,同时还得让自己相信,这些任务的确既重要又紧迫。


这都不是问题,因为说到底,所有拖延人士都拥有一流的自欺本领。何况,还有什么能比利用一种性格缺陷去抵消另一种性格缺陷的负面影响更高贵的呢?

 

本文摘自《拖拉一点也无妨》,作者约翰·佩里

图片作者:Isiah Fowler, solar22



  

拖延的时候你都干过哪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有助于缓解内疚感吗?




●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回复关键词[看见][改变]

可以看两位主创人关于「镜相」实验的两篇文章

● 如果你想参与对谈

可以回复[报名]得到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