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电影派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一年一度的
高考
如约而至。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高考依然是
改变命运
的最佳途径。
高考
这两个字所承载的意义;
早已经超越了它本身作为
人才选拔方式
的含义。
大部分中国人都曾经
接近过或者经历过
高考的洗礼;
甚至许多人把它当做作为生命旅程中的
重要节点。
它所牵扯的,也不只是
教育资源分配
的问题。
透过一场考试,我们甚至能看到许多
赤裸的社会问题。
或美好或遗憾,高考对于每个中国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派爷今天要说的这部片子,就直面了当下的高考
——
《高考》
(2015)
片名十分简单,就是
“
高考”二字。
这是一部
中央电视台
制作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用了
近300分钟的时间;
通过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
2014年中国高考
的盛况。
和一般的纪录片不同,《高考》全程没有一句多余的旁白。
摄制组只是默默地端着机器,记录下
真实的故事。
豆瓣
8.9
的高分,足以证明观众对这部纪录片的认可。
有网友甚至评价这部片子:
太真实了,触目惊心。
派爷觉得这样的评价并不夸张,因为实在是
太真实了。
摄制组没有把影片的主题限于
六月七日的那一场考试;
而是通过五个不同的主题来解读宏观意义上的高考。
几组不同的故事如果对比着来看,则更为有趣。
比如最吸引眼球的前两集——
毛坦厂的日与夜。
毛坦厂原本是安徽六安的一个
普通小镇。
但是当地的
毛坦厂中学
的高本科率连年不断;
使得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
这并不是毛坦厂中学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舌尖上的中国》
中陪读家长和高三学生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里。
每年在这里学习的高三学生,
不少于一万人;
其中
三分之二
都是
复读生。
庞大的学生群体和陪读家长还带动了当地
餐饮、房屋等产业的发展。
高压的学习氛围让这里成为一座
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
教室墙壁上贴满了学生对于考试中自己所犯错误的
检讨;
大家早上背书的场面都是这样的;
高考时万人送考的大场面则
更加壮观。
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些
泯灭人性;
但是很多人却依然
趋之若鹜。
正如一位家长所说:
“我就觉得,人生必须要经历一些苦难;毛中就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苦难的课堂。
高考成功了,家长乐意了,孩子找上好工作了,成立一个好家庭了,有什么不好呢?
毛中何罪之有?”
想一想,这位家长说的好像
不无道理。
对于大部分在毛中复读的学生而言,高考确实是他们改变未来的
唯一出路。
他们的父母大多没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
只有考个好大学,他们才能有更多
选择未来的可能性。
和毛坦厂的
应试高压
形成强烈反差的;
是第六集那些
素质教育的探索者们。
北大附中的校长上任后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除了诸如
舞蹈节、篮球赛、演唱会
这样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学长制、书院议事会
这样的公民教育课程才是改革的重头戏。
它所倡导的是培养学生们
履行公民职责、勇于发声和独立思考
的能力。
这显然要比捧着课本死读书要有意义得多。
原本这只是高一、高二学生的实验性教育改革;
但是一旦把改革引入到高三学生身上,就立即遭到了
不少家长们的反对。
除了
体制内
的教育改革者;
体制外也有
素质教育的践行者。
泉源高中实验班是个人发起的教育实验项目。
创始人倡导的,是
游学。
通过体验世界的丰富性,来增强学生的
跨文化沟通能力。
可是当下,最终决定学生成绩的还是一纸
高考成绩单。
那么问题来了,
接受这样的素质教育
的学生们,
成绩会有好结果吗?
至少从纪录片为我们展示的结果来看,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差别并不大。
除了教育方式的差异,影片中所展示的
中国贫富差异
才更为人揪心。
第四集
《走出大山》,
讲述了一个甘肃女孩洋洋高考的故事。
这也是整个纪录片中最催泪的故事之一。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她,家庭
一贫如洗。
洋洋
从小是被叔叔和奶奶抚养大;
而奶奶唯一的愿望就是看到洋洋能够
考上大学。
叔叔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全靠养的几十只羊羔。
可是
叔叔要用几万块钱的收入供养
四个学生。
为了让他们能考上大学,叔叔不惜一切代价。
卖羊、借钱甚至向银行贷款,
他想尽了办法。
这才勉强供应几个孩子上学。
洋洋也没有让人失望,最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
211大学。
这样苦情励志的故事本来已经足够悲惨;
但是在和第五集
《留学大潮下》
对比之下,则显得
更为残忍。
对于大部分
家境殷实的学生
来说;
他们很多人都可以选择不参加高考,而是参加
留学考试。
比如第五集的女主,就在准备考入美国的常春藤名校
耶鲁大学。
他的父母都是
计算机方面的博士。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母亲早早就规划好了女儿的教育之路。
女儿小学五年级,就背完了托福单词;
暑假女儿还去美国
读考古学的入门课;
以及他还
参加打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实践,增加自己被名校录取的砝码。
而女儿也确实是个学霸。
托福满分120,她考了
119分;
当年
Sat满分2400,她考了
2360分。
派爷是服气的。
作为一个高中生,她的
眼界
要比同龄人要高得多;
阅历也要丰富得多。
而这些,全是
真金白银垒出来的。
就连一线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留学班的辅导,都是如此。
两个故事相比较,我们才发现
最令人心酸的真相。
那就是在不知不觉中,
阶级的壁垒
真的正在逐渐形成。
资本正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上层社会正在逐渐对寒门学子
关上欢迎的大门。
就算穷人们付出了
同样甚至多于富人们的努力;
但是可能依然也达不到后者的高度。
残酷的真相是,
世界从一开始就不是公平的。
好的家庭环境确实重要得多。
相比之下,高考的意义对于那些家境窘迫的学生要
更为重要。
虽然他们可能无法通过高考达到很高的高度;
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就可以有冲破阶级的壁垒;
为自己创造更多
可以选择的机会。
通过自己的奋斗
,为自己的后代
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时,我们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
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
我们还想更多地
认知世界,认知自己。
这部纪录片,不只是单纯地记录高考的故事;
而是为我们揭露了许多
透过高考可以窥探到的社会现象。
贫富差距
的扩大;
教育模式
的顽固;
传统文化
逐渐缺失。
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印证了我们生活的时代,是
那么魔幻,又那么真实。
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中;
有一个是让考生写一篇文章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我想,这部
《高考》
恰恰
为
我们呈现了一个
最真实的中国。
ps.点击阅读原文重温噩梦。
|
往期精彩
|
好剧
|
好片
|
好不做作
|
一个zan=这么多年让人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噩梦的大约只有高考了
。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调戏派爷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转载请加授权
据说每天一zan,派爷会更疼你们*